假如你用一个人听得懂的语言跟他说话,你会走进他的脑海里;假如你用他的语言跟他说话,你会走进他的心里。-----南非前总统曼德拉
第二语言,指的是一个人在获得第一种语言母语之后,再学习和使用的一种语言。世界各国对于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最佳年龄问题,一直讨论不休。有人说,这是一个"million dollors questin",一个价值百万美元的教育问题。
在全世界范围内,英语作为国际通用世界语言已经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就开始了,中国儿童学英语已经成为一个必备的技能。现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扩大,中国在全球经济地位的强势提升,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中文。近期英国针对1000多名未成年人父母的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英国家长认为,学中文有助于孩子未来事业的发展。澳大利亚的中小学课堂也开始开设中文课,外国人学中文也变成了一股热潮。
未来社会,具备至少两种或多种语言能力,将会手握一张行走世界的通行证。
重要性不必言说,那么这个价值百万美元的教育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呢?
我们随机采访了20组双语家庭,并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发现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具有很强的个体差异性,比如外在环境、个人兴趣、语言敏感度、父母的双语能力、甚至遗传因素都有关系。所以关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有一些家长认为:“越早越好。”也有一些家长认为:“为了避免语言思维上的混淆,应该在强势母语形成之后,在接触第二语言的学习。”的确有很多实际案例表明,在一个双语家庭里,妈妈说中文,爸爸说英语,孩子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双语的能力,孩子两种语言都能流利使用。但是也有不同的声音,2016年3月,外滩教育曾发表一篇文章《不恰当的双语启蒙,可能毁掉孩子一生的思维和表达》,引发了上万条华人家长的热烈讨论。讨论的热点,认为过度重视双语能力培养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导致每一种语言都不能形成深度思考的能力,造成对母语深度理解能力的缺失。
从学术角度来看,德国慕尼黑大学的时间生物学家E.Lenneberg 曾在1967年提出语言学习关键期的假说,认为儿童通过习得自然获得一种语言能力的关键期,从2岁开始,终止在10-13岁。一旦关键期结束,一个人就丧失了通过模仿和潜意识习得轻松掌握一种语言的能力,不得不通过大量的记忆和练习来积累。这两种方式的差别,是“习得”和“学习”的差别,“习得”是自然而轻松的,是潜意识的获得,就好像每个人自然而然就学会了用母语说话。而“学习”一门语言是比较痛苦的,因为需要大量有意识的背诵和练习,机械式地获得语言的能力,比如很多中国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英语,但仍有很多人大学毕业仍然不能开口流利使用英语。
美国也曾做过一个调查研究,发现3-7岁之前移民到美国的人,英语仍可以达到跟母语相当的水平,但8岁之后移民到美国的人,英语达到与母语相近的水平可能性越来越小,年龄越大,差别越大。
所以,也许这个百万美元的教育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但大量的研究表明,对于大多数家长比较有借鉴意义的观点,学习第二语言的最佳年龄,可能是最早2岁,最晚不要超过12岁。
鉴于习得与学习的区别,儿童学习第二语言最佳的方法,是创造自然的语言环境。比如在家一人一语,妈妈坚持说母语,爸爸坚持说第二语言;或者不同地点使用不同语言,在家说中文,学校说英文;还有,设定第二语言时间段:在固定的时间段内坚持沉浸在第二语言的环境里,都是大有帮助的。尽量避免在儿童时期采用机械式记忆的方法学习第二语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