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儿童行为心理学教育心理
阿德勒儿童心理学,问题儿童行为背后的目的是什么?

阿德勒儿童心理学,问题儿童行为背后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 晓晓彩儿 | 来源:发表于2017-12-21 20:42 被阅读46次

    为什么孩子们会陷入问题行为呢?厌学,不愿意写作业,多动,抗拒指令,上课捣乱、捉弄老师,扰乱课堂?甚至大喊大叫,又或者沉默不语,完全无视老师和家长的存在?有教育专家说,要多鼓励,要强化正面行为,但是有家长发现,坚持鼓励了一段时间,刚开始好像有作用,但逐渐发现孩子遇到一点挫折,就很容易放弃,或者说,听不到表扬就没有动力,陷入了“只能表扬不能批评”的怪圈里。

    与其他教育观点不同,阿德勒儿童心理学提倡“既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的做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看上去似乎非常不合理的教育主张呢?现代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的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来考虑。

    第一个阶段:称赞的要求。

    儿童在这个阶段热衷扮演“好孩子”的角色,就好像在单位上班的人,在上司和前辈面前尽力表现出干劲和顺从,想要听到表扬。看上去没有任何问题对不对,但阿德勒儿童心理学认为,这里面存在一个很大的陷阱,如果一个人的目的始终是“获得表扬”,进一步的心理需求就是“在群体中获得特权地位”。如果一直借助这个手段去教育孩子,结果会变成“如果没人表扬就不干好事”或者“如果没人惩罚就干坏事”,甚至有些儿童还会表现出一些作弊或伪装以获得表扬的不良行为。正确的应对办法是,教育者或领导不能只是关注“行为”,还必须看清其“目的”。不应该是做了好事才关注孩子,而是关注他们日常生活的细微言行,与孩子获得共鸣。

    第二个阶段:引起关注。

    好不容易做了“好事”却没有获得表扬,也没能在群体中取得特权地位,或者原本就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耐心完成“能获得表扬的事”。人就会想,“得不到表扬也没关系,反正我要与众不同。”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心理需求已经不是想要获得表扬,而是考虑如何才能与众不同。如果不能成为“好孩子”而变得特别,就做一个“坏孩子”来达到博取关注。积极的孩子会恶作剧、捣乱、破坏规则,可能触犯了老师,但也有可能让其他孩子觉得自己是个“英雄”。消极的孩子则表现出学习能力低下、丢三落四、爱哭等行为,通过扮演弱者来换来关注和特别的地位。

    阿德勒认为,前两个阶段的问题孩子教育重点,是通过足够尊重的方式来告诉孩子,其本身就很有价值,并不需要非常特别,就可以逐渐帮助孩子纠正问题行为。但第三个阶段之后的情况会变的比较麻烦。

    第三个阶段:权利争斗。

    不服从任何人,反复挑衅,发起挑战,企图通过挑战胜利来炫耀自己的”力量”,来获取特权地位。比如脏话、脾气暴躁、甚至是抽烟、偷盗、破坏规则。消极的孩子则会表现出坚决的不顺从,无论如何训斥都没有用。如果发现孩子表现出这个阶段的特征,只要争斗不涉及法律问题,教师和家长一定要立刻“退出争斗场”,否则这个争斗会愈演愈烈。等孩子情绪平复,再通过前两个阶段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

    第四个阶段:复仇/寻求憎恶

    下定决心挑战权利争斗,并没有成功,也没有获得特权地位。这样战败的人就会想到去“复仇”。试想一下,称赞的要求、引起关注以及权利争斗,这些都是“希望更加尊重我”的渴望爱的心情的体现。但是,当发现这种爱的需求无法实现的时候,人就会转而寻求“憎恶”。索性在憎恶的感情中关注我吧!进入“复仇”阶段的孩子,目标不是做“坏事”,而是反复做“对方讨厌的事”。自残行为和自闭症在阿德勒心理学看来就是“复仇”的一环,通过伤害自己或贬低自己的价值来控诉“我变成这样都是你的错”。这种情况下,老师或家长往往束手无策,因为越是插手去管,孩子越是认为找到了“复仇”的机会,这种情况下,需要求助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方专业人士的帮助。

    第五个阶段:证明无能

    为了被人当成“特别的存在”,之前想方设法,但都没有成功,父母、老师、同学对自己甚至连憎恶的感情都没有,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导致人会有放弃的想法。如果到了这个阶段,周围人的关心、督促也都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是一种没有用的期待。开始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主动放弃一切,拒绝一切课题和周围人的期待。帮助那些已经开始证明无能的孩子,对于心理专家来说也是相当困难的任务了。

    幸运的是,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孩子的问题行为都是处于第三个阶段之前,在防止问题行为进一步恶化这方面,教育者的作用就非常地大。

    了解这五个阶段,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是不是也有一些类似心理状态的影子呢?阿德勒认为,人生来就有“追求卓越,超越自卑”的心理需求。正是这个需求导致人从小孩子时期就不断地寻求在社会环境下被认可,如果这个需求不能被正确地引导,不能了解到人只有在“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感,就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

    阿德勒简介:出生于1870年的奥地利,与同时期的弗洛伊德和荣格一起,被称为心理学的“三大巨头”。著作有《超越自卑》、《儿童教育心理学》等。日本作家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近几年合著的《被讨厌的勇气》和《幸福的勇气》是研究阿德勒心理学浅显易懂的著作,出版后迅速风靡,成为亚马逊年度图书销量冠军,受到极大的欢迎。阿德勒心理学相关的书籍,一直与教育的话题相关,而且有很多关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可以说非常适合教师和家长来阅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50a332e1355c:功利目的成为教育最大的障碍
        晓晓彩儿:是的,阻碍教育进步的不光是功利的目的,还有家长和教育部门及教育从业者过于强大的自我中心意识。

      本文标题:阿德勒儿童心理学,问题儿童行为背后的目的是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fuz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