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五年前就想写柴荣,但直到今天才动笔。初认柴荣是看了《赵匡胤演义》,那里边柴荣不是个主角色,好像和赵匡胤、郑恩结义兄弟,主要写赵匡胤如何在乱世中侠肝义胆,笼络天下英雄豪杰,南征北战,结束五代乱世,建立大宋王朝的故事。基本没有柴荣啥事,后来的教科书中也没有过多的提及柴荣。是后来听了《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宋太祖》才真正了解了五代乱世末期的历史,才知道有一位乱世雄主励精图治、力挽狂澜,几乎结束乱世的经历。后来又读了《五代十国风云录》,翻阅了《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大宋王朝》等才更详细的了解了周世宗柴荣前后的历史,这样,柴荣的形象和伟大经历就更清晰了。虽然历史多次有意无意的要湮没柴荣,但是拨开纷扰的乱世瓦砾,循着泯灭不掉的历史踪迹,我们还是能找到这颗黑暗时代的璀璨明星的。
一、早年经商
柴荣,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西南)人,五代时期后周第二任皇帝,史称周世宗,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
柴荣本是郭威原配夫人柴氏的侄子,后收为养子,名为郭荣,(作者注:历史上后周王朝两代皇帝,“郭荣”“郭宗训”,之所以在史书上变成“柴荣”“柴宗训”,原就是史官篡改历史的产物,其用意无非是削弱周世宗统治合法性,也等于变相加强赵宋王朝取而代之的合法性。柴可代郭,赵自可代柴,与唐朝史官修改玄武门之变相关历史,倒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了叙述方便,后边统称为柴荣)生父柴守礼。柴荣生于唐天祐十八年(后梁龙德元年,921)九月二十四日,成年以前就生活在姑父郭威家里(当时郭威还没生孩子)。郭威青年时代也是军中的顽劣之徒,不事产业,平时生活不是很富裕。郭威见柴荣办事谨慎,为人厚道,就把家里开支等事交他去管。柴荣悉心经营,曾与一商人一起到江陵(今湖北荆沙)贩卖雨伞茶货,使本不宽裕的家用得到周济,郭威很赏识他,就把他收为义子。柴荣的这一段经历,不仅锻炼了他,更使他有机会深入社会下层,深知民间疾苦和地方利弊,这对于他日后在位时推行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治改革有重要影响。
有一次他和富商颉跌氏到了江陵,遇见了一个算卦的王处士,自言其术如神,因此,柴荣就请王处士给自己算一卦。王处士说柴荣有天子之命,旋即给柴荣行跪拜之礼。柴荣假装责备王处士是胡说八道,但是心里却十分欢喜。晚上,柴荣和颉跌氏喝酒聊天,戏言道:“王处士当我是天子,如果真到了那一天,你想要什么官职?”颉跌氏说:“我经商贩货三十年了,就觉得税务官坐而获利,每天的收入就抵得上我干好几个月,十分羡慕。如果你当了天子,就封我当税务官吧。”柴荣笑着说:“这么小的愿望,我肯定满足你。”后来,等到柴荣当上皇帝之后,就召见颉跌氏,遵守以前的承诺,封他当了税务官。
(作者注:此处就当小故事看了,我翻阅了《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的世宗本纪都没有记载,大抵当了皇帝的人,不管他以前是卖伞的还是要饭的上天早就有安排吧)
关于其生父柴守礼,我就在这里做一个最终交待吧,后边将不再提及。
柴荣虽早过继给郭威,但其生父柴守礼一直活着。柴荣当皇帝后,封老柴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等荣誉高衔。并没有像我们想象中的封他为太上皇。柴荣是从郭威处继承皇帝的,只能认郭威为父,对待生父,敬归敬,但礼归礼,只能以舅舅对待。
柴荣称帝时,柴守礼已经赋闲在洛阳安度晚年。“终世宗之世,未尝至京师”。只能这样啊,即使国舅,根据礼仪,见了皇帝也是要下跪的,但从人伦孝道考虑,亲爹给儿子下跪,于礼不合。所以,自从柴荣登基后,父子再无相见。
柴守礼出身低下,父以子贵,难免得意忘形,在洛阳闲居时,与后周的显贵将相如王溥、王彦超、韩令坤等人的老爹朝夕往来,横行霸道,当时洛阳人给这帮老阿飞老流氓起名为“十阿父”。这老柴更甚,曾经杀人于市,有御史上奏世宗皇帝,柴荣也无奈,只能听之任之。虽然柴荣以法治国,即使是亲舅舅也会宰了他,可是这是亲爹啊。 柴守礼一直活到公元967年,死时74岁。
二、弃商从戎
后来郭威官越做越大,郭荣也弃商从军,屡立战功,成为郭威军中的得力助手。郭威在后汉朝廷中任枢密使时,柴荣被任为左监门卫将军。郭威改任天雄军节度使镇守邺城(今河北大名东北)时,柴荣就任天雄军牙内都指挥使,并领有贵州(今广西玉林)刺史、检校右仆射的头衔。
乾祐三年(公元950年),郭威率大军在外时,沙陀后汉皇帝刘承佑因为猜忌汉人大臣,竟遣人杀之以夺军权。郭威和柴荣躲过一劫,但郭威的数位姬妾及两个儿子(青哥、意哥)、一个女儿,以及侄子郭守筠、郭奉超、郭逊古,还有柴荣的三个儿子(长子宜哥,另两个还在吃奶,没取名)全部被刘铢虐杀。郭威闻讯恸哭泣血,将士群情激奋,起兵清君侧,于七里坡之战大败沙陀汉军,攻破京城,此时29岁的养子柴荣留守邺都,坐镇后方。
广顺元年(公元951年)正月,郭威通过导演“黄袍加身”被拥戴为皇帝,终结沙陀族后汉政权,光复华夏,建立了后周王朝。柴荣被任为澶州(今河南濮阳)节度使、检校太保,封太原郡侯。他为政清肃,盗不犯境,而且在澶州遭洪水破坏后,整修和拓宽街道,扩大城市规模,得到吏民好评。次年正月,慕容彦超在兖州(今属山东)起兵反周。柴荣几次上表请求征讨,郭威也打算用他,但由于枢密使王峻阻挠而未实现。这年底他晋衔为检校太傅、同平章事,进一步引起王峻的不满,广顺三年(公元953年)正月入朝觐见郭威后竟不得留京。直到王峻被贬逐后,柴荣才被任为开封尹,封晋王。
(作者注:黄袍加身并不是赵匡胤的专利,其实在五代的乱世,由军士鼓噪,拥主帅为帝的事情,成功的就有四件: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唐废帝李从珂、后周太祖郭威、最后一个才是宋太祖赵匡胤,至于不成功的拥帝事件,那就更多了,不一一列举了。)
显德元年(954)正月,柴荣晋升为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兼侍中,依前开封尹兼功德使,判内外兵马事,从而控制了最高军事指挥权。两天后,郭威病死,秘不发丧。过了四天宣布郭威的遗命:“晋王荣可于柩前即位。”柴荣即帝位,是为世宗。
(作者注:其实当时柴荣是有两个竞争者的,郭威女婿张永德,亲外甥李重进。这张永德打仗是个好手,但是有勇无谋,没有主见,后边还会有提及。而关于李重进,史书并无太多记载他和郭威的关系,李重进是在郭威当皇帝后受到重用的,从这方面来看,李重进和郭威相处的时间并不长,更多的是各干各的。所以,李重进输给柴荣并不冤。郭威把皇位传于没有血缘关系的养子柴荣,不仅仅是因为郭威没有子嗣,郭威是五代少有的明君,看人也是很准的,他看中的是柴荣的孝顺,更是柴荣的能力。为了大周的江山社稷考虑,他还是选择了柴荣。)
三、即位挫敌
柴荣即位之初,其实并不被看好,许多人觉得他不是“合法”的接班人,甚至不如张永德和李重进,最大的危机是没有威望,导致军心不稳。军队不能听命于他,在这个乱世,没有威望,即使是皇帝也是案板上的肉,谁都想动上几刀。奇妙的资历与威望,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于是,郭威死后,文武大臣似乎又在看一场“换皇帝”的闹剧,因为柴荣所面对的比当年后汉末帝刘承佑的情况更糟。
柴荣即帝位不到十天,潞州(今山西长治)方面就传来北汉刘崇举兵南下的消息。(作者注:北汉和后周那可是世仇,前边已经提到,刘承祐杀了郭威和柴荣全家,郭威又夺了后汉的江山,刘崇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也就是刘承祐的叔叔,后汉灭亡后,刘崇在太原称帝,建立北汉。)其实在郭威成立后周的那一年,刘崇就曾经勾结契丹军队来犯,只不过被后周的大将王峻率军击溃。这刘崇听说郭威死了,大喜,就又带着北汉军来攻,契丹也派出猛将杨衮充当援军。
(作者注:各位,你恐怕要说了,这杨衮不就是那个火山王杨衮,杨令公杨继业他爹吗?那是小说演义,真实的杨继业的父亲是后汉名将杨信。杨衮是契丹将领,契丹名叫耶律敌禄,随耶律德光南征时被耶律德光赐名耶律敌禄。)
柴荣帝位还未坐热,就遇到这等危机,真是又惊又怒,忙召集朝臣廷议。宰臣冯道等上奏说,因为刘崇从平阳逃走之后,已经势力衰弱士气沮丧,没有重振势力的可能,我们私下认为他声称亲自南下,是欺骗我们。陛下刚即帝位,先帝灵柩入土在即,人心容易生变,不宜轻易动作,任命将领抵御贼寇,最为方便。柴荣说:“刘崇庆幸我遭逢大丧,听到我刚即位,自认为是好机会,必定心生妄想,以为天下可以夺取,社稷可以图谋,此时一定会来,断然无疑!”世宗坚决要亲征,别的大臣没敢说什么,可是只有这十朝元老,政坛不倒翁冯道倚老卖老,极力劝谏他不可御驾亲征。柴荣说“:以前唐太宗创业时,无不亲自征伐,我又害怕什么。”冯道又泼凉水“:陛下还不能效仿太宗。”柴荣又说:“刘崇一伙乌合之众,如遇朝廷大军,一定就如泰山压卵。”冯道阴不阴阳不阳,不无讽刺说道“:不知陛下能否成为泰山?”柴荣心中不悦,但是内心已下定决心亲征。
(作者注:冯道是千年的争议人物。五代十国时期,战争频发,朝代更迭、皇帝更换频繁,冯道不仅能明哲保身还能稳坐皇帝之下第一把交椅,历经四个朝代、十个皇帝而不动如山,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士大夫中最饱受争议、被儒生辱骂次数最多,也是最传奇的一位,黄仁宇、南怀瑾等史学大家对他都有评价。限于篇幅,不多赘述。关于他的传奇经历,可以参阅《不倒宰相冯道》。)
柴荣诏令各道招募啸聚山林而有勇力的亡命之徒,送往京城,安置在禁卫军中,三月三日,潞州上报,河东刘崇入侵,兵马监押穆令均部下兵士被北汉军袭击,官军失利。柴荣令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柴荣老丈人)领兵从磁州固镇奔赴潞州,以澶州节度使郭崇(即郭崇威,避郭威的讳,改名为郭崇)为副。令河中节度使王彦超领兵路经晋州向东拦击,以陕府节度使韩通为副。令宣徽使向训、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何徽、滑州节度使白重赞、郑州防御使史彦超、前耀州团练使符彦能等,领兵先赴泽州。柴荣以枢密使郑仁诲为东京留守。十一日,世宗从京师出发。十八日,到达泽州。
北汉王刘崇没料到柴荣会亲自前来。他伙同契丹大军,过潞州(今山西长治)不攻,引兵南下,想直驱中原攻克汴梁。于是联军在高平(今山西高平)屯军。
954年四月二十四日,柴荣率军抵达高平,未等北汉军队布好阵,就发动了猛烈进攻,北汉军队虽小小受挫,但并无大碍,刘崇指挥军队慢慢后撤,退往巴公原(今山西晋城附近)。
柴荣唯恐北汉主力不战而退,忙下令主力军队总攻。由于当时后周大将刘词后军未至,军中将士怯战。柴荣志气正弘,下令白重赞、李重进统左军居西,命樊爱能、何徽统右军为东翼,又名向训、史彦超二人为中军,与北汉军对峙。
北汉军也严阵以待,刘崇自己居中军,猛将张元徽居东翼,杨衮的契丹军居西翼,虎视眈眈。柴荣亲自乘马临阵督战,只有他姐夫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率一部禁军护驾。
由于周军后军未至,人数上明显少于北汉契丹联军。这刘崇就非常轻敌:根据经验,即使没有契丹军队帮忙,光凭我们北汉军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击溃周军,还可以让契丹人心服。于是他让契丹军队登高观战,杨衮劝他不可轻敌,刘崇不听。
本来天刮北风,突然转刮南风,北汉的枢密使王延嗣让司天监官员劝刘崇:此刻正乃决战之时。(这老王是周军的间谍吗?)文臣王德中扣马劝谏:风势转吹我军,万不可轻出。刘崇大声呵斥:老书生勿妄言。遂指挥大将张元徽东翼骑兵发动进攻。
北汉大将张元徽是出了名的猛将,其属下骑兵战斗力极强。因此开战不久,周军大将樊爱能、何徽就率领右军骑兵先行逃去,后周的右翼步兵没马逃不快,几千人立马跪地山呼万岁,投降北汉。
右翼军被突破,周军形势急转直下,柴荣赶忙引领亲兵,冒着箭雨督战。硬着头皮,不上也得上,只要柴荣战马一调头,周军必败无疑。此时,禁军一名中级将校赵匡胤振臂一呼:主危如此,吾辈怎能不誓死以战?同时他还和张永德约定:张永德率弓箭手登高为左翼,他率军为右翼,分别进战。这两位大将身先士卒,跟着柴荣冲杀,终于稳抓了阵脚。
(作者注:《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在这地方都说宋太祖神勇,改变战局,大多是宋臣拍太祖马屁,赵匡胤此时确实起了一定作用,但是也是受到了老板柴荣的鼓舞:老板带头往上冲锋,做属下的岂能落后。假设柴荣拍马先逃,必定兵败如山倒,此时有一百个赵匡胤估计都无济于事。领导的作用很大的,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那是很有道理的。)
刘崇望见黄龙伞盖,确定柴荣就在军中,就死命初战得胜的张元徽乘胜进兵。可惜张大将正要冲入周军中,马失前蹄,一下子把他甩入军士卒脚下,还没等张元徽站起来,已经被蜂拥而上的周军士兵戳成了蚂蜂窝。猛将被杀,北汉军顿时士气大落,此时南风更盛,周兵士气大振,勇敢冲杀,北汉军溃不能止。此时的契丹援军,畏惧周兵强盛,也不敢参战,并且也恨刘崇不把他们当回事,干脆全身而退。此时周军后军刘词又杀入战场,与柴荣合兵,乘胜追击,北汉军大败,主力损失三分之二,刘崇率领残兵败将仓惶逃走。
第二年,刘崇病死,时年60岁,其子刘承钧即位。刘承钧随后也发兵后周,但也大败而归,契丹人此后再也不对这个“儿皇帝“施以援手,北汉再无南侵之意。
(作者住:高平大战是柴荣即位后的第一战,直接关系了后周的存亡兴衰。在右军已经被击溃的危机情况下,周世宗亲自出阵,极大的鼓舞了周军的士气,从而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战局。周世宗此举,胆识勇猛不亚于唐太宗。假若他不能果断的亲征,或者在危急时刻先行逃跑,历史都将改写。
高平之战也确立了柴荣在文官和军中的威信。从此没有人敢再轻视他,这为他后续的一系列军政经济改革和开启统一大业铺平了道路。)
三、整顿军政
高平大捷后,稍作休整,后周军队在泽州的巴公原(今晋城市郊北)的新龙山设宴庆功,柴荣为了总结治军经验,在巴公附近的西涧村讲治军有“四义”(爱护百姓讲礼义;扶危济贫重道义;军民互助讲仁义;一言九鼎重信义。)的道理,后人将此村改称四义村,因其分东西村,便分称东四义、西四义。
高平之战后,柴荣将樊爱能、何徽及其所部军使以上七十余名将校斩首,以整肃军纪。重赏高平大战中的功臣。张永德向柴荣推荐赵匡胤,极力称赞他的智勇。柴荣将赵匡胤提升为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自高平一战,柴荣洞悉禁军的弊端和虚弱。于是着手整顿禁军,拣选精锐,淘汰老弱,他说:“侍卫士兵,老少相半。招募天下的壮士,充实禁军。经过这次整顿,大大的提高了禁军的战斗力。通过整顿,禁卫军成为一支威震邻国无比强大的军队。
坐稳帝位后,柴荣搞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治河、通漕、扩建汴梁都城,整治吏治法治、整治佛教运动。
显德二年(955年)一月,柴荣下诏让官员们举荐贤臣:“在朝文班,各举堪为令录者一人。虽因族近亲,亦无妨嫌。授官之日,各署举主姓名,若在贪官浊不任,懦弱不理并量事轻重,连坐举主。”(举贤不避亲,但推荐的人不中用,你可得负责任了)。
柴荣关心民间疾苦,尽量减轻百姓负担。他下令罢黜正税之外的一切税收,禁止地方官吏和豪绅将自己的赋税转嫁到百姓身上。他鼓励开荒,将无主荒地分配给逃亡人户耕种,颁发均田图均定赋税,就连历代享受优待的曲阜孔氏也被取消特权。“应逃户庄田,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租税。”这些规定促使逃户及早回归和荒弃庄田的开垦利用,大大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委派忠武节度使王彦超与彰信节度使韩通带领士兵,征发民夫疏通深州和冀州之间的胡卢河。并在李晏口夹胡卢河修建城垒,派重兵戍守。又派德州刺史张藏英召募边境骁勇之民组成一支精悍的边军,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边民得以安居乐业,随后又疏通了汴河、五丈河等,使山东和江淮的粮食、货物都可由水道直达京城。“导河流达于淮,于是江淮舟楫始通”。 水路交通枢纽地位的恢复,使开封成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经济最繁荣的城市。
柴荣奉行人道,注重法治,废除了随意处死条款和凌迟之类的酷刑,对五代时期以严酷出名的法律进行彻底修订。他以人道措施对待犯人,打扫监狱,洗刷枷拷,给犯人充足的饭食,允许探视有病的犯人,无主的病人由官府负责治疗,严禁使犯人无故死亡,私自杀死犯人的官员被斩首。他命人修改法律,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大周刑统》,对北宋的《宋刑统》有着直接的影响。
当时佛教广为流行,许多人为了逃避徭役和赋税纷纷“出家”,大量金属被用来铸造佛像,致使铜价上涨,钱币奇缺。柴荣采取抑制佛教、打击寺院经济的措施,禁止私自剃度出家,拆毁寺庙数千所,勒令僧人还俗数十万人,毁铜佛像以铸钱,增加了劳动力和兵源,促进了商业发展。有人认为他这样做不近人情,他却笑着说:“平定乱世乃千秋的功业。佛家曾谓:如有益于世人,手眼尚且可以布施,区区铜像又何足道!
(作者注:关于世宗灭佛运动的评价:
周世宗是历史上灭毁佛教皇帝“三武一宗“中的一位,其他三次灭佛运动是指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其实除了北魏太武帝灭佛是因为受了宰相崔浩的蛊惑信了天师道而故意排斥佛教,大肆滥杀僧众之外,其他三次灭佛运动都是在佛教获得过度发展,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背景下的抑制佛教发展运动。后三次都是勒令还俗、焚毁寺庙铜像,没收寺院田产等举措,都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正面积极意义的。
这次世宗灭佛似乎纯粹是为了经济。周世宗此人没有宗教的爱好和偏执,拿现在的话说就是没有什么意识形态的东西,可能还是个无神论者!他上台第二年,公元955年就开始禁佛,不许私度僧尼,不许无侍者的出家,出家必须考试和国家批准,禁止烧身焚指等修行方式,收缴不经官府核准的寺院和财产,收缴民间的铜金佛菩萨像。一些历史学家分析,周世宗禁毁佛教的原因主要是要增加赋税、兵役,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金银铜的佛菩萨像可以用于铸钱,以弥补连年战争的铜钱的短缺。这次禁佛,全国毁寺三千三百所,寺院僧人减少一半多,一些经本、疏论、历代高僧名作散失殆尽,许多经论也被湮灭,给佛教又一次沉重的打击。
但世宗抑制佛教发展,不滥杀,不滥废,有礼有节,就连不轻易评述历史的司马光也大加赞赏:若周世宗可谓仁也,不爱其身而爱民,若周世宗可谓明也,不以无益废有益。)
为选拔人才,柴荣又广开言路,柴荣的虚心求谏也是很有名的。显德二年二月下诏,他认为自己“涉道犹浅,经事未深,常惧昏蒙,不克负荷”,因而要求“内外文武臣僚,今后或有所见所闻,并许上章论谏。若朕躬之有阙失,得以尽言;时政之有瑕疵,勿宜有隐”。这年四月,更下诏明确要求“翰林学士承旨徐台符已下二十余人,各撰《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各一首”。这种大面积命题对策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他审读后,尤对比部郎中王朴的《平边策》中所提“攻取之道,从易者始”的主张最为赏识,制定了统一天下“先南后北”的战略。柴荣曾经给王朴说:“若如卿言,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柴荣给自己定了一个三十年计划,他也是按照这个一步步的去做的。
(作者注:对《平边策》的评价:
《平边策》为柴荣制定了统一天下“先南后北”的战略。王朴的《平边策》,写得确实好,一开笔便抓住了要害:“自唐晋以来,中国(中国:指中原政权。)之所以失天下,皆因人主昏庸于上,而人臣弄权于下,军人骄横跋扈,渐成积弊。现在陛下胸怀四海,当首先近贤臣远小人,人如墨朱,近者如也。言而有信,奖赏有功而惩戒过失,天下人就都愿意为陛下效死。陛下应该提倡节俭,不然上行下效,奢靡风起,就将动摇陛下的统治基础。”
写到此,笔锋突然一转,直奔主题:“至于边患,南方诸国远远弱于契丹。尤其是江南李唐(李唐:即南唐。因其开国皇帝姓李,故而又称李唐。),据有淮南千里沃土,其主李璟昏庸无道,宵小为党,国势日衰。攻取之道,从易开始。易者,南唐也。若得南唐,可用南唐雄厚之财赋,养后周之兵力。次者,吴越也。得吴越,则桂、广皆为内臣,岷、蜀可飞书而召之。如不至,则四面并进,席卷而蜀平矣。吴、蜀既平,可移兵幽燕。若得幽燕,河东不足道也。至于契丹,乃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必须以强兵攻之。若得契丹,秦皇、汉武之业,亦不足道也。”
柴荣读了王仆的《平边策》,击案赞道:“好一个‘平边策’,此人之才,不在韩非子和孔明之下!”柴荣一连将王朴的《平边策》看了三遍,传旨一道,宣王朴进宫,促膝而谈,不知不觉谈了三个时辰,直至雄鸡报晓。早朝时,柴荣颁旨天下,擢王朴为左散骑常侍,充端明殿学士,左散骑常侍是顾问应对,虽无实际职权,但地位尊贵,多为将相大臣的兼职。端明殿学士,掌进读奏章,班位在枢密使之下,翰林学士之上。
柴荣此后的统一大业规划,基本上是按照《平边策》进行的,但执行时,也稍有改动,先攻后蜀,再取南唐。后来赵匡胤继续统一大业,也是执行的《平边策》战略。
王朴确有经世之才, 后来辅助柴荣统一大业、规划开封、修订历法、考证雅乐,深受柴荣重用,累官枢密使。但有一个遗臭千年的儿子王侁,在雍熙北伐时语激杨业进军,并没有及时援救,造成杨业兵败自杀,演义小说中都说杨业是潘仁美害死的,其实正史中是这哥们,我在《杨家将》中会详细叙述这段历史。)
四、西败后蜀
五代后期,各诸侯们大多守常偷安。而后周的君臣们则摩拳擦掌,意气风发,有图欲天下之势。柴荣经过一系列改革,政治稳定,国库充实,军队战斗力空前高涨。有了条件开始统一大业。
但周世宗也自有主见,不是完全按照王朴的建议先攻南唐,而是柴荣派向训、王景等西征伐蜀,不出半年,先后攻取了后蜀的秦(今甘肃天水)、阶(今武都东)、成(今成县)、凤(今陕西凤县东)等4州之地。当时的后蜀皇帝是孟昶,恐惧之下,致书求和。幸亏周世宗当时不以蜀地为意,让孟昶这个土皇帝苟延残喘了数年。后来孟昶得知周世宗攻破南唐,又遣使想进一步巩固两国关系,然而,周世宗置之不理。孟昶也恼,忿忿地说:朕为天子之时,尔犹做贼,何敢如是。但今非昔比了,孟昶也无奈,只能卑躬屈膝以求保全。后蜀不敢轻举妄动,也扼制了周围的少数民族势力。
五、三征南唐
打败后蜀之后,柴荣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南唐。(作者注:关于南唐的发家史,在此不再赘述,参考新旧五代史《南唐》,白话史书可参考姜狼豺尽的《五代十国风云录》。),此时的南唐国主为李璟,这是个文学家,搞政治不在行,一系列对外错误的战略和用人策略将南唐国力消耗的够呛。柴荣就是在这种时局下开始了征讨南唐。
显德三年(公元956年)一月,柴荣下诏亲征南唐,发丁夫十万,派李谷、李重进、赵匡胤等战将出征。后来发现李谷怯懦,李重进战无不克,遂将李谷调开,任命李重进为淮南道行营指挥使,从而大败唐军,取滁、扬、秦、光、舒、蕲六州。后因雨季来临,留李重进军围攻寿州,五月班师回京。五月,柴荣征集工匠“于大梁城西汴水侧造战舰数百艘,命唐降卒教北人水战。数月之后,纵横出没,殆绝唐兵。”赵匡胤晋升为匡国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跻身于后周大将行列。
显德四年(公元957年)二月,柴荣再次亲征南唐,攻破南唐援军紫金山寨,克寿州,寿州守将刘仁赡献城投降(作者注:《旧五代史》记载寿州守将刘仁赡是献城投降的。《新五代史》之《南唐史》记载刘仁赡坚守寿州,是在得病昏迷的情况下,副将孙羽假借刘仁赡之名开城投降的)。消灭唐军四万人,获船舰数百艘,钱帛器械无数。
同年十一月,柴荣亲率大军第三次征南唐,攻濠州、大败唐军于涡阳。泗州守将范再遇献城投降,柴荣亲率水陆大军东下,俘获敌舰船三百余艘,加之周军数百艘舰船,水陆齐发,所向披靡,接连攻克连濠州、涟水、亳州。
显德五年(公元958年)一月,柴荣亲攻楚州,遇到楚军防御使张彦卿的誓死奋击,周兵死伤甚重。“攻破城后,斩守将张彦卿等,六军大掠,二月,攻破扬州,继续扩大战果。三月,到达泰州、广陵、迎銮江口,大败敌军。南唐主李璟被迫放弃帝号,改称”国主“,改后周为正朔,被迫献上四州之地,以长江为界划江而治,每年再上贡品十万,以求息兵。柴荣平定长江以北,得到十四个州,六十个县。
三年后,李璟郁郁而终,其子大词人李煜登场。
在李璟向柴荣称臣后,南部小国如荆南、南汉等,各个如惊弓之鸟,纷纷纳贡称臣。
六、北伐辽朝
平定南方诸小国之后,大一统的曙光开始出现在中华大地上。此时中原王朝的声威大震,国内的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但雄才大略的世宗柴荣真正怀有伟大的战略眼光,他最根本的目的是北伐契丹,夺回幽云十六州,将契丹的草原民族赶回草原放牧去。
(作者注:关于燕云十六州,简单做个交代:
燕云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失岭北(王维诗中都护在燕然的燕然都护府)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燕云”一名最早见于《宋史·地理志》。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十六州。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其余的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之于南方犹如岭北行省之于北方,所处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地缘战略价值巨大,元朝称之为腹里。
公元936年,中国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后晋,辽太宗耶律德光与石敬瑭约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权感受威胁持续长达二百年。)
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三月,柴荣又御驾亲征,踏上了北征契丹,收复燕云之路。
柴荣北伐,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契丹方面,耶律德光病死后,其侄子耶律兀欲得立(辽世宗),后因其发动南攻,臣下不满,发动政变,杀掉了耶律兀欲。耶律德光的儿子耶律述律即位(辽穆宗)。这位耶律述律丝毫没有其父亲的英武,天天除了喝酒就是睡觉,国人称之为“睡王“。外无戒心,内无生气,契丹朝上下一片混乱。
夏四月十六日,世宗到达沧州。率领各军北征。十七日,到乾宁军驻地,伪宁州刺史王洪献城投降,二十二日,世宗乘坐龙舟,率领水军顺流向北,前后数十里长。二十六日,到达益津关。从这里再往西,水面逐渐狭窄,水军难以前进,便弃船上岸。二十七日,住宿在野外。当时世宗是在预定日期之前就来到了这里,大军尚未汇合,在身边的士兵,还不到一旅人,全靠今上赵匡胤率领勇武的官员和骑士以保卫世宗。二十八日,赵匡胤先到瓦桥关,伪守将姚内斌献城投降。二十九日,莫州刺史刘楚信献州城投降。
五月一日,世宗驻扎在瓦桥关,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以及各位将领都相继来到这里,瀛州刺史高彦晖献本城投降。瓦桥关以南得以平定,共得到三州(宁州、莫州、瀛州),三关(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十七县,一万八千三百六十户。这一战,朝廷数万军队,不发一箭,边境城邑都望风而降。
形势大好之下,柴荣厉兵秣马,准备一鼓作气,直捣幽州。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关键时候,柴荣忽然生病,仅仅一昼夜之间,竟然不省人事,处于弥留状态。
(作者注:正史中没有柴荣疾病的确切记载,也许是感冒,别小看了感冒,今天的小感冒在医学不发达的古代,很可能是致命的,也许是急性肺炎,也许是某种病菌细菌感染,总之是一病不起。)
本来柴荣还想拖着病躯进军,其姐夫张永德苦劝:天下未定,根本空虚,四方诸侯唯幸京师有变,如有不讳,奈宗庙何?无奈之下,柴荣只好下诏班师,自澶州迅速乘车回汴京。
这里有一个小故事:周世宗夺取瓦桥关后,心中大喜,认定大功必成,便登高岗远望,检阅军队,当地父老前来劳军,柴荣好言抚慰,顺便问了一句:此地何名?父老们回答:此高坡名为病龙台。古人多忌讳,柴荣闻之愕然,立刻上马驰去。当晚,柴荣发病高烧不止。这是北宋·陶岳《五代史补》里边讲的,但我翻阅了《旧五代史·世宗本纪》,《新五代史·世宗本纪》,《宋史》,《资治通鉴》都无记载,你就权当故事看吧。
七、英年早逝
柴荣病重期间,听闻外间有人挖出一个木板,上有“点检做天子“字样,便怀疑是当时官职为殿前都点检(皇家禁卫军司令)的姐夫张永德。于是,他下诏免去姐夫张永德的军职,虚升他为校验太尉、同平章事,转任平时看上去老实忠厚的忠武军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的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立魏王符彦卿女为皇后(即小符后)。以皇长子柴宗训为特进左卫上将军,封梁王;以第二子柴宗让为左骁卫上将军,封燕国公。公元959年阴历六月十九日,柴荣驾崩,终年三十九岁。上谥曰睿武孝文皇帝,庙号世宗。其子柴宗训柩前即位,时年七岁。范质、王溥、魏仁浦并相,执掌朝政。十一月,葬柴荣于河南新郑郭店镇陵上村,名曰庆陵。柴荣的病逝,让北伐步伐,统一大业嘎然而止,让后世之人唏嘘感叹不已,也留下了很多的假想和疑点:柴荣真的是病死的吗?“点检做天子“的始作俑者是谁?如果柴荣不死,能否收复烟云十六州,能否改变后续的历史?柴荣的身后事安排是否有隐患才最终导致了陈桥兵变?
(一)柴荣真的是病死的吗?
柴荣的死因,有几下几种说法:
[if !supportLists]1. [endif]赵匡胤下毒说:
在正统的历史书上提到,后周世宗柴荣的死因是因为胸口长了一颗疮,正是这颗疮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但是史书中也没有提到,周世宗为什么会长疮的原因。而且当时的疮也并非不治之症,而皇宫里,又云集了天下名医,何以区区一颗疮就能要了这个真龙天子的性命?因此有人推测称,周世宗的死,或许和赵匡胤有着很大的关系。当时,赵匡胤在后周集团中,已经有了很大的势力,他和赵普一起,形成了一个自己的党派。这个党派十分具有野心,这从周世宗去世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赵匡胤就黄袍加身的事实中可以看出,其实在周世宗还在世的时候,赵氏集团已经有了阴谋篡位的企图。因为政变夺位并非小事,搞不好身家性命就搭上去了,而赵匡胤又是一个行事极为谨慎之人,不可能只经过半年时间的准备,就忽然发动兵变篡位的。而只要周世宗在,赵氏集团的阴谋就不会得逞,而赵匡胤不可能像德川家康那样,把一个个比自己强大的对手都耗死,因为赵匡胤仅比周世宗小了6岁,搞不好自己死在周世宗前面了。因此赵匡胤就只好用下毒的方式谋害君主。有人推测,赵匡胤所下的毒是一种慢性毒药,一时半刻不会发作,而恰好在周世宗北伐的时候,突然毒性上涌而暴毙。
其实这个说法是因果论,认为赵匡胤后来篡夺了后周的江山,那害死柴荣就一定是他预谋的了。我觉得这个说法不成立:①、他害死柴荣,它不一定能当上皇帝,后边还有的柴荣儿子,张永德,李重进等。②、谋害皇上,万一败露,是要灭九族的,成本太高。③、他当时只是殿前都指挥使,禁军三把手,他能料到柴荣死前一定会把都点检交给他吗?当时搞阴谋的实力还不够。④、只是后续柴荣死后,他获得了都点检之位,慢慢随着形势的发展,他才有实力和机会进行夺权而已。
[if !supportLists]2. [endif]遭遇灵异事件说:
根据北宋时期著名学者王铚的《默记》记载,王朴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几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周世宗对他十分倚重。有一次,王朴在巡查汴水河道的时候,忽然看到了一个异像,他急忙回到宫里,向周世宗禀告。周世宗知道王朴,他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处变不惊的人,这次忽然神色慌张,铁定是出了什么大事,因此询问他事由。王朴称, 在汴水河上看到了一个关于大周兴亡的怪象,而且还邀请周世宗一起到河边去观看。 等王朴带着周世宗来到汴水河边时,却没有看到什么奇怪的地方。王朴让周世宗不要作声。过了一会儿,忽然出现一个火轮,上面还有一个三四岁的小孩,样子很像踩着 风火轮的哪吒。那个火轮离他们越来越近,他们也看得越来越真切。王朴见到这样的 场景后,急忙拉着周世宗一起下拜,称这小孩是一个天神。等到周世宗拜完后,那个小孩才逐渐消失。事后没几天,王朴就忽然染急病去世,而周世宗也在征战的过程中得病,没过几天也去世了。依照现代人的观点来看,这个脚踩风火轮的小孩,其实是 一个外星人。而周世宗的忽然去世,或许和这个外星人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因此才 有了周世宗暴毙源于遭遇外星人一说。
此说法不足为信,权当故事吧。
[if !supportLists]3. [endif]劳累说:
这是最可信,最普遍的说法。理由如下:
[if !supportLists]① [endif]周世宗事必躬亲,在短短的几年内完成了很多帝王一辈子没有做成的事,并且做的很出色,这一定会耗去很多心血。
[if !supportLists]② [endif]五次御驾亲征,南征北战,积劳成疾。
[if !supportLists]③ [endif]性格刚强,遇事大喜大怒,容易伤身体。
[if !supportLists]④ [endif]北伐契丹时,可能得的是感冒或肺炎,但随军医疗条件肯定不如京师,又加上病情恶化较快,无法及时得到救治。
[if !supportLists]⑤ [endif]出征时,王朴突然病逝,对柴荣打击很大。得病回到京城后,爱女又突然病故,又一次沉重打击。
[if !supportLists]⑥ [endif]综上远因和近因相结合,导致柴荣病情加重,溘然长逝。
(二)“点检做天子“的始作俑者是谁?
“点检做天子”在《旧五代史》和《宋史》中都有记载,但略有不同。《旧五代史》记载的是发现木牌,上有三个字“点检做”,《宋史》中记载发现的木牌上是五个字“点检做天子”。假设真有这个木牌的话,肯定有人在捣鬼,那么捣鬼这个人是谁呢?目前,史学界有 三种看法:
1.赵匡胤干的。因为出现木牌后,柴荣就免了张永德,提拔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禁军一把手,赵匡胤是最大受益者,本着“谁受益,谁嫌疑”的原则,赵匡胤肯定脱不了干系,但是有可能吗?我认同王立群老师的观点,不可能。原因有三:
①不存在必然性。木牌出现后,张永德被免,但是免了张永德,殿前都点检也不一定是赵匡胤啊,赵匡胤也算不准免了一把手,他这个都指挥使的三把手能被提拔为一把手。
②史书记载,赵匡胤和张永德的关系非常好,从道理上说,他应该不会对张永德下黑手。
③这不符合赵匡胤的利益,即使通过木牌把张永德搞下去,万一上来个关系不好的,比如说李重进,这还不如让张永德当都点检呢。
2.李重进干的。李重进是郭威的女婿,侍卫司都指挥使,并且据史书记载,李重进和张永德关系很差,并且经常相互在郭威或柴荣面前揭对方的短。现在张永德因木牌倒霉,所以人们推测,这事是李重进干的。但王立群老师认为,可能性也不大。原因有二:
①据《宋史》484卷记载,木牌事件发生后,李重进单骑到张永德的大帐中,推心置腹:咱俩都是朝廷的肱骨重臣,我们相互猜忌,于国不利,张永德也后悔不应该猜忌李重进,两人把酒言和。
②李重进没有作案时间。木牌事件出现在周世宗争契丹生病后,回汴京的路上,此时的李重进被柴荣派去抵御北汉的军队了,不在柴荣大营中。
3.“点检做天子”事件子乌虚有,是史学家杜撰出来的。
赵匡胤通过黄袍加身夺取柴家皇位,这事做的有点亏心。为了洗白这件事,杜撰出来一个“点检做天子”暗示他做皇帝是天命所赐。《旧五代史》是北宋薛居正所编,《新五代史》是北宋欧阳修所编,肯定是要美化赵匡胤陈桥兵变合法夺权的。至于说《宋史》,那是三百年后元朝脱脱所编,历时太久,很多事情是无法查证的,只能引用前朝说法。
综上所述,“点检做天子”事件,最大的可能是史学家杜撰出来的。
(三)如果柴荣不死,能否收复烟云十六州?
对于这个问题,历来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声音。柴荣在军事作战上一直是十分的出色,他将军队整治的非常强大,自己的作战计划也是集百家之长,一口气攻打下三个地区,足可以看出柴荣的能力,所以有很大一部分人都认为如果时间充足,柴荣没有死,那么打下燕云十六州指日可待。当然还有一小部分的人不认同这个观点,他们认为对于辽国的实力不可以小觑,柴荣强大不假,可是以辽国的实力也很强,估计后周会久攻不下。如果柴荣不死,在幽州的作战可能会毁了他一世英名。对于这件事各种说法都有着自己的依据,可是毕竟柴荣已经去世了,所以柴荣不死能不能打下燕云十六州也成了一个巨大的历史疑团。
我比较倾向于柴荣能够收复燕云十六州:
①后周的军队刚打败南唐,士气正弘,契丹肯定知道,首先从士气上已经战胜契丹。
②柴荣的能力很出色,并且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决心很大,并且有备而来。
③此时的契丹是睡王当政,朝纲混乱,内部勾心斗角,相互残杀不断,对于柴荣的北伐基本上就没有准备,这也是为什么后周军队能够兵不血刃的夺取三州三关的重要原因。
④有史料表明,此时的辽穆宗惊慌失措,没有抵抗意志,有意放弃燕云十六州北逃。
⑤此时契丹国内有名的统军将领是南院大王耶律屋质,后来崭露头角的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在公元959年时侯只有20岁左右,还不具备统帅能力。
⑥燕云十六州是被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本属汉地汉民,人心思汉,不可能会为契丹国卖命。王师北伐,肯定是没有抵抗意志的。
此时,论天时、地利、人和、国力,后周都是占上风的,所以如果柴荣不在这个关键的时候病死,收复燕云的可能性超过90%,中原政权如果占据了特殊地形的燕云天然屏障,游牧民族恐怕就不能再轻易践踏中原大地了。
(四)柴荣的身后事安排是否有隐患才最终导致了陈桥兵变?
前边提到,柴荣在弥留之际,做了如下安排:
1、下诏免去张永德的军职,虚升他为校验太尉、同平章事,转任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
2、立魏王符彦卿女为皇后(即小符后)。
3、以皇长子柴宗训为特进左卫上将军,封梁王;以第二子柴宗让为左骁卫上将军,封燕国公。
4、以范质、王溥、魏仁浦并相,辅佐朝政。
可以看到,柴荣共安排了三方势力来辅佐柴宗训。中央禁军、地方节度使和文臣集团,确实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的。
1、中央禁军方面:
前面分析,“点检做天子”木牌事件是杜撰的,那么说,张永德并不是因为被诬告而解绶都点检的。真实的情况是柴荣觉得张永德没有主见,不足以为幼子柴宗训担任重要的军事辅政。而是提拔了屡建军功、忠实可靠的心腹赵匡胤任都点检。可以说柴荣换将的出发点不是怀疑张永德谋反,而是考虑了国家的最高利益。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后周禁军的官制:后周时禁军分为殿前司和侍卫司两个系统。殿前司统殿前诸班。殿前诸班是由现有禁军中选拔出的精锐组成,同时又招募国内勇士,加以充实。设殿前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等官。侍卫司有侍卫亲军马军、侍卫亲军步军,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史、都虞候分掌。总领禁军及统率出征各军的最高指挥官是殿前都点检。
柴荣死前:张永德是殿前都点检,李重进是侍卫司都指挥使,赵匡胤是殿前司都指挥使,赵匡胤仅仅是三把手。
柴荣死后: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慕容彦钊为殿前副都点检,石守信为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为殿前都虞侯,殿前副都指挥使史书未记载。侍卫司都指挥使为李重进,副都指挥使为韩通,马步军都虞侯为高怀德。
新的禁军高层调整后,殿前司四个人全是赵匡胤的底细,侍卫司的高怀德也是赵匡胤的人。李重进在淮南驻军,不在京城。韩通外号“韩瞠眼”,遇事急躁,没心计。这个安排让赵匡胤的势力彻底的掌握了禁军,为后来的陈桥兵变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2、地方节度使方面:
符彦卿是天雄军节度使,驻扎在河北、河南北部一带,是最大也是战斗力最强的地方军队,是抵御北方契丹的屏障。他有两个女儿都嫁于柴荣,还有一个女儿嫁于赵光义。大符皇后是柴宗训的生母,可惜早死。小符皇后是临终前封的。柴荣的意图很明显,我封你的两个女儿都为皇后,你外孙是皇帝,你总应该帮他吧,可惜在陈桥兵变发生时,柴宗训和符皇后,束手无策,符彦卿的地方势力也并不能威胁中央禁军,没有任何作为。
3、辅政大臣方面:
首先,这三个都是文官,没有兵权,在五代乱世,可都是枪杆子说话。其次,三个人并不是铁板一块。这三个人很有才,为相几年,多有建树。宋朝建立之后,范、王二人帮助赵匡胤推行了许多善政。不过,这两个人却属于没有品格,见风使舵的人。当范质去世时,朝廷大臣建议给个比较好谥号,宋太宗说:“宰辅中能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无出范质右者。”范质是夺位宰臣当中最能够遵循规矩,谨慎处世,廉洁奉公的那位,但是,宋太宗也说:“惜乎终欠世宗一死!”宋太宗兄弟用范质治理天下,当范质去世时,却认为范质应该在北宋代周的时候自杀殉国以报周世宗的恩遇。宋太宗说得比较刻薄,却也体现出时人对范质品格的批评。至于王溥,看到赵匡胤带着无数军士闯入中书省,在范质之前抢先下跪了。于是,在宋朝建立之后,赵匡胤将王溥明升暗降,供起来了。
三宰相中,魏仁浦最有气节。周世宗任命枢密使魏仁浦兼任宰相,当时也有人有不同意见,认为魏仁浦不是科举出身,当管理武将的枢密使还可以,当统率士大夫的宰相则有失体统。可周世宗却认为自古以来选拔辅佐大臣,主要看重的是其人文武方面的才略,至于是不是科举出身,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应该说,周世宗的这个理由很充分,也显出他用人不拘小节的长处。后来,魏仁浦的表现也确实让人称道,周世宗身体不适,又忧心国事,对待身边的人往往比较暴躁,许多人因此被责罚乃至下狱,魏仁浦常常包揽罪过,保全救活的竟然占十分之七八。只是,魏仁浦此人仁慈有余,刚勇不足;谨慎有余,决断不足。于是,在离开京城之前,赵匡胤散布流言,京城无数百姓都已经在议论“点检做天子”的时候,魏仁浦以宰相兼任枢密使的身份,完全有权力有能力迅速行动,控制起赵匡胤。可是魏仁浦毫无作为,错过了最佳时机。等到赵匡胤率领大军进攻京城时,魏仁浦再想反抗,已经为时已晚。当然,魏仁浦比之王溥、范质之流还是不错。在入宋之后,魏仁浦一直心念世宗,常年称病,最终郁郁而终,也算是保全了一份臣子的节操。但是,周世宗把一个完整的后周江山,把幼子柴宗训交托给魏仁浦,魏仁浦在后周亡国之后再痛心疾首、后悔万分又有何用呢?
从以上分析看,虽然柴荣托孤的安排也经过了深思熟虑,但细细推敲,存在很大的隐患,三方势力并不均衡,不能起到相互平衡、相互掣肘的关系。辅政大臣和以符彦卿为首的地方军队根本无力与中央禁军相抗衡,最后让赵匡胤一家坐大,夺了柴氏江山。人心不古啊,老赵辜负了先帝的托孤重任。也许在托孤的时候,赵匡胤根本没有篡逆的野心,只是随着时局的发展,他的势力发展到了没有人能左右他的地步,再加上手下那帮人也想通过篡逆获得富贵,郎有情,我有意,时势造英雄,富贵险中求,于是就有了陈桥兵变的拥立之事了。柴荣虽是一代英主,自己的生死都左右不了,又岂能洞悉身后事呢。
八、后世评价
关于柴荣,后世的名人大家们评价很多,并且绝大部分都是正面积极高度的评价。犹以张居正《旧五代史》、欧阳修《新五代史》、司马光《资治通鉴》评价为最高,这三位史学大家处于北宋,那是一个用不当手段夺取后周江山的朝代,如果对前皇帝评价过高,是会动摇夺权的合法性的,是要惹争议的。(在我的《悲情天子:隋炀帝》一文中就提到了,唐朝对隋帝杨广的评价就有失偏颇,“炀”的谥号,有过分贬低嫌疑。)但是,三部史学巨著中仍然给于了柴荣极高的评价。可见,柴荣在历史上的地位。
薛居正评价柴荣:“江北燕南取之若草芥,神武雄略,及一代之英主也。降年不永,美志不就,悲夫!”。神武雄略,文治武功,勤政爱民!放眼中国历史数千年,大约只有三个人可以受之无愧: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这三位“样板皇帝”在历史上的知名度没得说,相比之下,柴荣的名气就小多了。但柴荣在短短五年时间内所展现出来的雄才大略和魅力,丝毫不比那几位差。欧阳修评论柴荣:“世宗区区五六年间,取秦陇,平淮右,复三关,威武之声震慑夷夏,而方内延儒学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礼》、定《正乐》、议《刑统》,其制作之法皆可施于后世。其为人明达英果,论议伟然。”同时欧阳修还肯定了柴荣的北伐:“其英武之材可谓雄杰,及其虚心听纳,用人不疑,岂非所谓贤主哉!其北取三关,兵不血刃,而史家犹讥其轻社稷之重,而侥幸一胜于仓卒,殊不知其料强弱、较彼我而乘述律之殆,得不可失之机,此非明于决胜者,孰能至哉?诚非史氏之所及也!
司马光也对柴荣厚加褒赞,并拿唐庄宗李存勖和柴荣做比较:“庄宗以弱晋胜强梁,既得之,曾不数年,外内离叛,置身无所。诚由知用兵之术,不知为天下之道故也。世宗以信令御群臣,以正义责诸国。江南未服,则亲犯矢石,期于必克,既服,则爱之如子,推诚尽言,为之远虑。其宏规大度,岂得与庄宗同日语哉!
记得蔡东藩先生有诗赞柴荣:南征北讨不辞劳,战血何妨洒御袍。五代史中争一席,郭家养子本英豪!柴荣,真英雄也!后人也有诗词赞叹:"沁园春·世宗——风旷云哀,水寂山横,日落时分。看三关克尽,四州新复,王师万里,荡破强臣。大阵如云,重旌蔽日,壮气冲霄四海吞。须明日,更挥师北上,灭尽胡尘。天亡不世之君,令无数遗民泪满襟。纵千秋万代,君王不复;山河万里,何处追魂?君若苏生,扬鞭策马,成全大业只明晨。亲征日,振长鞭大破,万马千军。
像柴荣这样的人物,历史上也是罕见的,有时不仅为柴荣感到可惜,也为历史感到可惜,但也只能可惜一下,但历史没有假设,历史永远改变不了。现在有人认为柴荣病逝的那一天(公元959年)六月十九日是中国历史一个重大转折点,如果柴荣尚在,凭他的能力、魄力、魅力,十多年肯定可以至少统一中国大部,十六州也可以收回来,在这个基础建立起来的大周帝国将不会上演两宋积贫积弱、最终被北方强悍的游牧民族政权消灭的历史惨剧。这个观点,若上天真能如柴荣所愿“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中国历史将是另外一个样子,中国历史上将出现一个名词:“显德盛世”。
回眸柴荣的一生,笔者心生敬佩。柴荣,带着无尽的遗憾,带着未完的壮志,永远长眠在郑州新郑郭店镇陵上村后周皇陵,陵前没有石人石兽,一个碑共着长天一色……
致祭于世宗睿文孝武皇帝陛下之灵曰:
玉带猩袍,遥望翠华,马去似龙。
拥貂蝉争出,千官鳞集,貔貅不断,万骑云从。
细柳营开,团花袍窄,人指汾阳郭令公。
山西将,算韬钤有种,五世元戎。
长按二维码,关注 浩宇史馆 的微信订阅号,陆续将有更多好文推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