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似乎是一早就已经注定好的事情。
––– 安妮宝贝
儿子一岁多的时候,分离焦虑很严重。
甚至小朋友来家里玩后,要走了,他都会哭喊。
会说话后,就搂着我脖子,哭着说:我舍不得他们,妈妈,你叫他们别走。
我抱着他说:没关系,让他们回去睡一觉,明天我们又可以见到他们了。
三岁多,要上幼儿园了。
第一天送去,路上还高高兴兴,说喜欢去上学。
但到了真正分别的时候,他就哭起来。紧紧搂着我脖子不撒手。
因为和老师之前达成了一致,老师把他从我身上摘下来,抢过去。
我跟他说:再见宝贝。你下午吃完饭,妈妈就会来接你回家。
我就不顾他惊天动地的尖叫,跑了。
……
第一周,几乎每天都是这样。
不过一天比一天要告别得轻松一点。
周末好好让他温存了两天。
第二周,啪,不哭了。
早上起来,冷峻地对我说:妈妈你快点,不要迟到了。
我???
送到老师手上,有一瞬间他是迟疑的。
但似乎想起来,在幼儿园和小朋友玩一玩,听老师上上课,吃吃饭,睡个觉,下午妈妈就会出现。
于是他笃定地对我挥手:妈妈再见。
中年老母露出多大一朵越狱成功的笑。
婴儿在6个月之前以为,任何东西,只要看不见了,就是消失了。
后来慢慢才明白,即使看不见了,东西还是存在某处的。
然后分离焦虑就出现了。
妈妈,爸爸,亲人,朋友,最好不要分别。因为分别心里会难过。
即使分别了,也希望立刻再出现。
很复杂的心情,无法很好地表达,于是常常在告别的时候,大哭。
不止婴儿、小孩有分离焦虑。
大人也是多多少少有的。
我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每一次面临离别,特别难过,只想阻止它的发生。
随着长大渐渐明白,人生中,很多告别是一定存在的。
有的告别短暂,我们便可以这样安慰:它意味着重逢。
忍过当下暂时的不舍,熬过等待,就可换来再相聚。
有的告别太漫长。
我们便静待时间冲淡所有的悲伤,痛苦和惆怅。
我们已是有足够经验的成年人。
很懂得该如何去对抗,任何短暂的、漫长的告别,所带给我们的纠缠不清的情绪。
但这些懂得,并不妨碍我们难过。
最糟心的告别,当属《海上钢琴师》里,1900与一见钟情的女孩的告别。
1900是被遗弃在,往返欧美的豪华邮轮上的孤儿。
船上的工人收养了他。
几岁时,养父在一次暴风雨事故中不幸去世。他再次成为孤儿。
他在邮轮上发现了钢琴,成为他儿时的玩具。
极具天赋,无师自通,甚至打败了前来挑战他的爵士乐开山鼻祖。
声名远扬后,有人上船来给他录制。
就在这次录制中,他看到了舷窗外的姑娘。一见钟情。
1900从未踏上过陆地,大海就是他的故乡。
但姑娘终究是要下船靠岸的。
他在人群里试图把没有给录制者的母带给姑娘。
可还没说完话,姑娘就被人群冲走了。
每一次看到这里,我都忍不住痛哭。
因为我们知道结局。
1900后来试过,下船去找姑娘。
但是下到舷梯的一半,他回来了。
从此再也没有提过要下船。
他没有出生证明和护照,没有生日,没有国籍,没有家人。
虽然他在海上弹了一生钢琴,但按官方说法,他从未出生过。
对整个世界来说,他并不存在。
所以那一别,其实是没有好好告别的一个永别。
另一个糟心的告别,是关于忠犬八公。
我看的是美版《忠犬八公的故事》。
八公是一只日本秋田犬。名字叫hachi。
它走失在火车站。遇见了音乐教授parker。
不是他选择了它。
而是它,歪着头,坐在了他的面前。
从此他们在一起。
一起洗澡。一起玩球。
Parker跪在地上用嘴叼球教它捡球,它旁观傻笑。
日本朋友ken告诉他,
秋田犬对捡球之类的事情不感兴趣。
它会去你每天上下班的车站接送你。表达与你之间的羁绊。
当有一天,它会为你捡球的时候,一定有什么特殊的理由。
Hachi每天准时去车站接送parker。
某一日清晨,它不愿出门。
Parker眼看时间来不及,走出去。
它第一次叼上球,追到车站,缠住他玩捡球游戏。
他很惊叹。却未能明白。它不安地吠叫,想阻止他。
他上车走了。
他讲课时手里拿着它清晨叼来的球。
他也许想着,下午五点,在车站门口,
可以一如既往,把等待的它拥在怀里。
病发轰然倒下。
Hachi在这一天,没有等到他下班。
于是,它执着地在这里等了他九年。
Ken来看望它。
“听着,parker不会回来了。
但是你想等他的话,就等下去吧。
我知道你想这样做对吗。
所以,你要长寿。”
……
柳树一次一次长出嫩芽。
雪,风,雨,并不妨碍它在车站的红砖台子上等着parker。
它与每日经过的火车遥遥相望。
而从火车上,再也不会走下它要等的人。
它每天跳上那个台子时充满希望,人群散尽它跌落失望,继而难过。
它老了,尾巴耷拉,眯着眼。
这个晚上,它知道是自己最后一次等候了。
它趴下来。
恍惚中,看见他推开车站们走出来,一如既往。
一如既往微笑地叫它。
Hey,hachi,good boy。
终于,它等到了那个没有来得及的告别。
这些悲剧性的告别,总是让我们泪流满面,难以释怀。
我们能细细体察那种极其细碎和深刻的难受。
这种遗憾让人坐立难安,像养在皮肤下面的一根与血肉长在一起的刺,让人牵挂得丝丝缕缕,又极其长久。
年纪越大,我们越不愿意结交朋友。
会一再地对自己说:享受孤独吧。孤独是个好东西。
我们也学会了“一期一会”。
把每一个相逢,都当作此生唯一的一次去珍惜。
习惯告别是可以习得的。
无论是与孩子,还是与成年人的告别,
都需要正式的告别,并讲好归期。
这样,告别会显得容易一些,温情一些。
如果是长久的告别,比如分手,离婚。
更需要体体面面告别,说完最后一句话,吐出最后一丝遗憾。
如此,就不必推翻过去一切美好的回忆。
如果是永别。
一个正式的告别,在相互的情绪上,仪式般划上句号。
会有一种功德圆满的心甘。
--------------
(文图自网络,侵权请联删)
我是菩桃。感谢读到这里的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