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日本作家吉井忍的《东京八平米》。她把自己租住在东京一间八平米的公寓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豆瓣评分也挺高的。文字风格是那种很日本的风格——絮絮叨叨,琐琐碎碎,很家常但也很温暖,像吹着五月的风,风里参杂了清淡的花香。
![](https://img.haomeiwen.com/i2053758/dd131db82f86a685.jpg)
受此启发,我也感受到了居住空间对个体的培育和塑造。使我很想写写我的住房。我的房子是2009年购入的。那时我27岁,和我一起看房的老公30岁,不为爬楼梯所困,根本不觉得每天徒步五楼有什么大问题,加上免费赠送的大露台,相对其他楼层更低廉的价格。我们仅看了两眼就决定购买。
它的位置在我所居住的城市的城郊,不过这个城市很小,城郊听起来好像离市区很远,其实它离我们两个的工作单位不过徒步20分钟,公车三站,离市中心公车五站的样子。
我在这个城郊210平复式楼里住到了第十三年。大前年换了一遍灯具,前年添置了两排顶天立地的书柜,去年改造了露台,今年新买了煤气灶、电冰箱……总之随着居住的年头增加,房屋的维护成本也在不断增长。这些沉没成本使我更离不开这个房子。几次商量着要换房,几次放弃。最近一次,把房子挂了出去,因为听说目前的行情,成交周期特别长,可能几年都卖不出去,所以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先挂挂看。等到第一通询问房子的电话打来时,我立刻心生悔意。
因为我想到的都是它的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