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一首词或一首诗,乃至任何形式的艺术创作,究竟何者为优,何者为劣,历来有太多争论。王国维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无论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无论是愤青派还是隐逸派,只要写出了境界就是好的,至于境界是大是小、是刚是柔,都不是区分优劣的标准。这就像我们不能因为一幅画的幅面大,就说它高过一幅山水小品,不会断言米开朗琪罗的教堂穹顶画必然胜过莫奈笔下的一朵睡莲。为了阐明这一道理,王国维分别举出两组例证。第一组里用来对比的皆是杜甫的诗。
杜甫《水槛遣心》组诗之一: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社甫《后出塞》组诗之二: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第二组里用来对比的皆是秦观的词。
秦观《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
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和“宝帘闲挂小银钩”是近景,是微观的画面,是小画幅;“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则是远景,是宏观的画面,是大画幅。如果说远景胜于近景、宏观胜于微观、大画幅胜于小画幅,显然没有道理。以电影为例,纯以艺术水准论,耗资数亿的大片不一定就优于小制作,史诗般的宏大叙事也未必就优于生活小品,这是很多人都有切身体验的。“境界有大小”,大与小只是量的差别,而非质的差别。
参照《人间词话》的美学概念,“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和“宝帘闲挂小银钩”写出“无我之境”,诗人在此摆脱了欲念以及对利害关系的考虑,进入了恬静的审美直观,其笔下之境是为“优美”;“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写出“有我之境”,诗人在强大的外物的威压下受到震慑,终于升华而进入静观,完成了一个“由动之静”的过程,是为“宏壮”。后者较前者为难得,而两者于至高处是无所谓优劣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