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大学好友从周边城市过来相聚,小林哥为了让我们玩得尽兴,既当司机载我们去各个地方逛,又承担了全天超级奶爸的角色,自己一个人全程照顾和陪伴胖哒。知道几个女生很久不见肯定爱聊天,于是他会在逛公园的时候,单独带着胖哒去“探索世界“,离我们”远远的“。然后在我们结束时,再带娃回来汇合,去下一个地方。
他默默付出的这份心意和举动,得以让我全身心专注地陪伴了两个好友,沉浸在畅聊的过程,非常愉悦和放松。在送好友离开之后,我及时对他表达了感谢,并让他赶紧去休息,我来接手娃的事项。
朋友说,你的“队友”真给力,很多另一半在婚姻里既不分担家务,也不怎么带娃,你也太幸运了。
不得不说,这个“幸运”的前提肯定有另一个人对你和家庭的重视,愿意和你一起经营好小家的初心。但即使是这样的“小幸运”和对方的重视,也是需要在漫长的婚姻生活中好好经营的,否则这种付出的热情也会被打击,退化,直至消失。而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另一半也许曾经参与过家务和养育,但这个“苗子”没有被好好浇灌和培育,无意中阻碍了它进一步的成长。
在一起12年,历经9年的婚姻磨练,关于如何培养一个“好队友”,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经营小心得分享给大家,我们一起持续修行:
1, 及时的认可和感谢。这一点小小的语言鼓励,贯穿了我们整个婚姻过程。平时我做饭小林哥洗碗,我收拾整理家他扫地拖地,不管是哪项家务分配,在对方做的过程中或完成时,时不时会和对方表达:你辛苦啦,谢谢xx(加上你们日常的称呼哈)。别小看这日积月累的及时认可和鼓励,是它们让我们觉得所有付出都没有理所当然,不是被责任和指责绑架,而是真正心甘情愿,愉悦和开心地参与家庭的共同经营,当你的付出得到认可,得到爱的浇灌,其实这个行为就得到了持续的“正向激励”,你会自然而然地保持下去,而不需要坚持,不用靠责任维系和驱动。和爱的人在一起生活,当然应该是愉悦“轻松”的,而不是“沉重”和“疲惫”的。既然体力上的付出会让身体感到疲惫,那么语言上的鼓励和认可则是那股春风,可以把这些疲惫吹散,让你的身心得到新的滋养。
2, 给予对方带孩子的“自由空间”。有时我会观察到,很多母亲因为是带娃主力,习惯于培养孩子每天固定的行为模式,玩乐模式,生活模式等,爸爸偶尔参与的带娃,会不自觉受到妈妈们的“抨击”和“嫌弃”,可能是很小很小的细节,比如孩子哄不好,饭喂不好……,殊不知这样一次次本能地否定,无形中已经把对方推开,最后干脆不参与就“不会犯错”,于是全部的养育责任又回到了妈妈一个人的身上。
其实男性和女性在带孩子的模式上天然就不太一样,女性更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细节,情绪等,男性更喜欢和孩子“玩在一起”,你认为孩子脏了衣服难洗,而孩子可能正享受和爸爸在一起的轻松和快乐;你认为爸爸和孩子玩游戏,是在教坏孩子,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其实是他们之间的“冒险“和”益智“之旅,胖哒经常会在和爸爸一起完成一个乐高造型或者打完几局游戏后,开心地喊:耶,我和爸爸合作成功了!作为妈妈,其实也会被他们之间独特的玩乐氛围所感染,爸爸带给孩子的勇气,玩乐精神,也许还是妈妈所不具备的,正好形成一定程度上养育的全方位”互补“。
所以在对方养育,管教孩子时,给予对方充分的“自由空间”,才有可能培育出爸爸喜欢“带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在帮你带,他们也在享受自己的亲子时间,爸爸也会享受孩子给他的正反馈和认可,自然而然地延续下去。
3, 共同付出,抵抗时间带来的“惯性”依赖。还有一种情况是,如果对方一直做了这件事,长期下来,很多人会形成“对方这样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精神依赖和“懒惰”,于是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削弱了自己的责任和经营意识,安然享受另一半的付出。这种情况其实和很多父母养育孩子的现象类似,因为父母一直对孩子无条件的付出和支持,导致孩子无形中形成“一味索取和享受”的“白眼狼“特质,这个事情,我们除了讲父母不要溺爱之外,另一个角度应该从孩子身上来反思,是否对别人的付出过于依赖,和”理所当然“了?
人一旦有自觉和自查的意识,就会自然去纠正一些惯性带来的负面因素,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其实是存在某种“隐形守恒原则“的。如果你一直安然享受他人的付出,自己没有任何回馈和对等行为的话,迟早有一天你会受”教育“,在家庭或社会其他人际交往场合中吃到关系的苦。
家务一起做,孩子一起带,而不会随着惯性去让对方陷入一味付出的状态,这样就形成了长期下来家务有分工,培育孩子方式互补的“健康模式“
………
生活不易,婚姻不易,养育孩子也不易,所以如果有人和你一起抵御生活的琐碎,一起经营和走过这些路程,就会转变成一趟愉快,丰盈和多姿多彩的旅程。
好好生活好好爱,愿我们旅途愉快!
#婚姻# #爸爸带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