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疗服务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第一,医疗服务的质量。第二,医疗服务的效率。也就是说,如何让在单位时间内,把高质量的服务用在更多的病人身上。为了解决这两个核心问题,在全世界都形成了以医院为中心的服务模式。
这节课只讨论一个问题:医院为什么可以成为医疗服务的中心?
高度分工协作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从一个疑难病例讲起,这次你先来当医生。病人是一个10岁男孩。脖子疼,两条腿没力气。他的脖子撑不住脑袋的重量,所以只能低着头,上课必须用双手支着下巴才能看黑板。
左:畸形颈椎 右:正常颈椎正常颈椎是稍微向前方弯曲的,这是为了直立行走。但是,这个孩子的颈椎严重向后弯曲,这在医学上叫做严重的颈椎后凸畸形。这样的畸形会带来大问题。一方面,脖子支撑不住头的重量,头会把畸形弯曲的颈椎压得越来越弯,所以他抬不起头。另一方面,畸形的颈椎会压迫颈部的脊髓、气管、食管、血管。现在是两条腿没劲儿,再进展四肢都可能瘫痪。
这个病诊断不难,怎么治呢?你可能会说做手术。但是,手术的难度太大了。普通的颈椎手术,对于一个骨科医生不算难。但是这个病人曾经做过一次手术,再加上畸形,现在他的局部解剖结构乱了,手术风险也就增加了无数倍。其次,这个手术的关键除了矫正畸形的弯曲,还要给颈椎打上固定架子,用外力辅助,这样才不会复发。但是这个孩子骨发育不良,在这种畸形的椎体上打钉子,风险又增加了很多。还有,这个手术要做到第一节和第二节椎体,也就是紧邻大脑的寰枢椎。稍有偏差病人就会高位截瘫或者死亡。
所以,找到能做这种手术的医生才是关键。找谁呢?我相信很多骨科医生都会推荐孙宇。孙宇是我们医院的骨科教授,主要研究疑难的颈椎畸形。每年他会做400例颈椎手术,其中有100例左右,都是疑难畸形。病人来北京找到了孙宇,孙宇看过病例,说:“我给你做。”
孙宇的底气来自于他的个人技术,同样重要的,是他背后医院的整体实力。对于这种疑难病例,能力再强的专家一个人也解决不了全部问题。手术前,孙宇找到了全部相关科室的医生会诊。我们把这种工作模式叫做疑难病例的多学科会诊制度,也就是所有相关科室的人聚在一起讨论问题。
骨科要制定手术方案矫正这个畸形,同时还要为这个孩子发育不良的脊柱准备特殊的手术器械;麻醉科要考虑怎么给这个孩子做麻醉;呼吸科要分析通气问题。对于10岁的孩子,还要考虑到手术后的药物和营养供给,就需要营养科、儿科、药剂科来解决。我所在的ICU,要保证手术后的安全,准备好处理各种意外情况。
所以到医院看病,你看到的是分工,我看到的是协作;你看到的是单点,我看到的是网络;你看到的是某一个专家,我看到的是整个医院平台。
在多个学科的共同参与下,这个孩子终于完成了手术。这个手术能顺利完成,有一项前沿技术——手术导航,起了大作用。以前,做手术的时候总有医生看不到的部位。所以,无论医生经验多么丰富,也有误伤神经血管的可能。尤其是对于这个孩子,他的局部解剖结构已经乱了,而且椎体畸形,手术风险可想而知。手术导航相当于在手术器械上加了一个GPS,钉子打到哪儿了,刀切到什么部位了,都可以在屏幕上实时地显示出来。这种技术让这台手术更快速、精确、安全。
正因为高度分工,才让每个领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带来最前沿的成果。医院又用协作形成了网络,才能够治疗疑难病和复杂病。
今天,不仅是医院内部,医院和医院之间也在逐步形成分工协作的网络。比如,咱们国家正在推行的分级诊疗,本质就是分工协作。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保障基础的医疗保健,慢病管理、健康教育可以完成疾病的首诊。大医院和专科医院对于疑难病、复杂病、急性病有能力有经验。大医院和基层医院相互转诊,急性病在大医院得到有效治疗后,还可以转到基层医院继续康复。这就是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
只有在医院这个平台上,有了分工和协作的基础,才让医生的技术实现单点突破。这些优势技术协作起来,才可能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医院和医院之间的分工协作,不仅保证了质量,还能让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能量高效利用
从分工协作这个角度,能最直观地理解医院的运行。接下来,我换个角度再带你认识医院。先请你想一个问题:以前都是医生上门去给病人看病,为什么现在却是病人去医院呢?
先说医生。孙宇教授专门的研究方向是疑难颈椎手术,那么他上门去给病人看病和各地的疑难病人都过来找他,哪个效率更高?当然是到医院了。假如现在你是管理者,有孙宇这样一个高水平的医生,你怎么让他充分发挥价值呢?就拿我们医院来说,日门诊量是1.5万人左右,每年就要为大约500万病人解决就医问题。
只有医院这种形式,才能让孙宇教授的能量和最需要这种手术技术的病人匹配,达到最高效的利用。
再说设备。检验科、放射科、手术室等等这些辅助科室具有大量的医疗设备。统筹利用,又让这些设备的能量和病人高效匹配。医院为医生赋能。不同专业医生的能量汇聚起来,又推动医院的发展。所以,医院这个平台让医生、设备、技术的能量,最高效地匹配和利用。
信息高效流动
说完能量,咱们再说说信息。
吴军老师说过: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这个变化的过程记录下来并传递出去,就是信息。同样,医院这种形式让信息能够高效流动和利用。在医院,每个医生都是自己研究领域信息的拥有者。信息产生大量的前沿知识,但是,怎么让这些信息迅速扩散到所有的医疗服务现场呢?
首先,信息的沟通和流动才会带来更新,不断更新才可能带来前沿信息。
咱们说的这台复杂手术,不仅孙宇,全部参与治疗、会诊、手术的医生和护士,都获得了不同领域的信息。他们又把自己领域最前沿的信息集中到这个病人的治疗上,这些就成了治疗复杂疾病的最佳信息。
其次,我们说的“见识”,就是先有“见”,才有“识”。见过大量的病例,才能积累大量的经验和教训,“我见过”是“我可以”的底气。在医院,每天有大量病人就诊、治疗,这是医生重要的信息来源,甚至超过了书本上的信息。病人为医生积累信息和经验提供了重要来源。
说回刚才的病例,这种严重的颈椎后凸畸形并不多见。以前,医生掌握的信息量很少。但是在医院这个平台上,在不同医院组成的网络体系里,“孙宇对这种疑难手术有经验”这个关键信息,在医院内会传递给所有医生。还会通过医院网络、医院之间的学术交流、相互转诊,传递给其他医院和其他医生。那么,这种疾病的治疗必然会越来越成熟。
但是,这些关键的信息最怕什么呢?怕丢失,怕有偏差。所以,医院又用专业化的传承体系,避免了信息偏差或者丢失。比如,带教体系、专家查房、教授会诊、多学科会诊,这让年轻医生可以不断地学习。同时,不同的医生查房、会诊讨论,也避免了个人信息偏倚。再比如,医院用病案系统管理每个病人的信息,这些信息存储下来永远不会丢失,可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医生们通过写病历汇总关于这个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信息,新医生学习老病例又学习了前辈的经验。信息经过不断传递、更新、迭代,才形成今天的医疗知识体系。在医院这个平台上,信息得到了最高效的利用和传递。所以,即便你拥有私人医生对你提供日常的健康建议,有了牙病、眼病或者其他小毛病,你还可以去诊所。但是,只要是大问题,最终解决还需要依赖医院。
医院这种组织形式,无论是从分工协作,能量匹配和利用,还是信息流动和传承各个层面,都让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做到最高。
划重点
1. 医疗服务要解决两个问题:服务质量、服务效率。
2. 医院高度分工协作,才能汇聚前沿技术解决难题。
3. 医院让能量高效匹配利用,让信息充分流动传承。医院是医疗服务高质、高效的组织形式。
思考题
为什么说医院是医疗服务最高效的组组形式?说说生活中,或者你的行业中有哪些高效的组织形式?
医疗服务要解决两个问题:服务质量、服务效率; 医院高度分工协作,才能汇聚前沿技术解决难题。在我的行业中——家具制造业,其实也是这样的。比如我之前的工厂,执行的流水作业。因为一件家具的生产,从开料,到做完油漆后包装入库,少则12-13个程序,多则20个左右的程序。
在规模化生产家具之前,原来也是一个师傅做完全套活,当然程序可能没有现在多,相对应的是质量和工艺技术也不如现在的,所以就没有解决服务质量的问题;又因为一个师傅是从头做尾,就无法达到量产——规模化生产,所以也就没解决服务效率。而现在采取流水作业后,每个工序的师傅只专注解决这个工序的问题——单点,做得多自然也就熟能生巧,服务质量就解决了;又因为每个工序只是做完一个小闭环就完事,效率就提高了,相应的就能量产了,因为量产后又能够集中采购原材料、集中管理等等,服务效率也解决了。
所以,在过去的工作中,生产管理者对流程的分解和优化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生产的效率,而生产效率又决定了工厂的库存周转期、现金周转期等等。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都是协同。好的协同能解决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反之,协同做得不好就容易造成内耗、推诿、委屈与抱怨等现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