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心光明

作者: 蒲公英xy | 来源:发表于2018-11-13 20:30 被阅读22次

    这是第二遍读熊逸的《王阳明:一切心法》,原因为何?

    首先,对于生活在贵阳的人来说,王阳明是耳熟能详的,上东山的第一站便是阳明祠。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也跨越了数百年成为了贵阳城市精神。由此衍生出来许多文化产品,比如话剧《此心光明》,直接给予我视觉冲击,尤其是学子们摇头晃脑背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迂腐画面一直印刻在我脑海。去年到修文阳明文化园,看到那些多年前的人们便已经在这小小洞穴顶上表达对王阳明的敬仰。更加深了我想要去探寻下王阳明的世界。

    读过赵柏田的《岩中花树》,但是限于篇幅对王阳明的勾勒不够完整。于是便向书店里寻找有关王阳明的书,颇令我好奇的是,书店里王阳明的书籍经常和曾国藩传记之类的书摆在一起,为何一个高中课本中提了一句“致良知”的心学会变成了我们这个时代追捧的成功学?所以还是回到熊逸,网上买到了这本《王阳明:一切心法》,至少封面看起来没有那么厚黑。

    当然了,更因为熊逸老师的笔力毋庸置疑。“得到”专栏里唯一订购的课程就是《熊逸书院》。这位从不露面学贯古今中外的隐者,在此书中照旧调动了他广博的学识,在明代中期儒学发展中,以王阳明的生命和学术双线并进的形式,深入浅出。

    今之学者为人——知行合一

    其实儒学本身解决的都是世俗的具体问题,似乎并没有那么多抽象哲学。如果是成功学,可能就会从王阳明小时候读书立志为圣人这点上来找到成功的原因。而小小年纪王阳明为何有如此远大的志向?

    不过是科举制度发展到明代,已经非常教条,世人读书皆为做官,学习为人处事早已背离了仁义之道,所以背诵朱熹的文章不过是获得官场入场券,至于为人处世自然有另一套“圣贤之语”。这便是“今之学者为人”。而王阳明不过是把《论语》中“古之学者为己”的精神还原。读书,在通到圣人之路中丰富自己。所以,知而不行,就是那个时代读书人的病。而此时提出的知行合一,用儒学中常识把虚伪暴露。如果王阳明像我们今人一般看破不说破,那也不会成就“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醇儒风骨。

    这里所谓“行”的概念很宽泛,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谓实践和理论的统一,而是“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按照王阳明的说法意念的发动便是行,从心那里,知行便已经开始合二为一,这有点像精神洁癖,所以知行合一,是要求我们处处检省自己的思想有没有时刻向仁义礼智靠拢。不要说普通人,即使有高度自省精神的人都很难达到吧。但是对于教导人们做真诚的表里如一的人倒是很有现实意义。

    格物致知——致良知

    记得高中历史教材中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放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并提。朱熹和陆王心学的分歧并不在于对儒家思想的推崇,而在于如何让人们掌握儒学思想。朱熹认为理存在每一个具体的事物之中,所以探究每一个具体的事物以穷尽理。面对这位宋代大儒,王阳明一开始深信不疑,花了七天来格竹子,然而不仅把自己“格”病了,还更加迷茫。

    后来被贬龙场中他通过设想圣人忧道不忧贫来面对当时的困境,进而领悟到“道”存在每个人的天性中,并不在外在事物中。不知道这是否有点像孟子所说:“行有不得者,反求诸己。”

    毕竟王阳明当时面临的已经是生死困境了,如果还不能在内心坚定活下去的信念,恐怕也没有任何支撑了。正是得益于“心”的坦然而达豁然。良知存在于本心,只等发现。这可能又是今人看到王阳明创造了心灵鸡汤的一面吧。即使现代人给他贴上主观唯心主义的标签,但是我们今天但凡要做什么行动,先前都要“建立某某意识”。

    所以高中做政治题目时,才会有那个以岩中花树的典故来判断属于什么哲学类别的选择题。而今,对于它属不属于哲学类别我倒是要打个问号。不过岩中花树的典故倒是可以给我们一些生活上的启发。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这也无怪乎我们今人要从中喝出点鸡汤的味道来了,世界的真实是你心底折射的模样。这是不是和六祖所说不是幡动,不是风动,是仁心动,有异曲同工之妙?心学和禅学的共通之处很多,这也成为了阳明心学后来被攻讦的点。心学空疏,理学支离,后世儒者更推崇后者,支离是支离,但是抓得住。

    正如熊逸在序章《如果你是叶公好龙式的读着》中所写:从人生福祉的意义上讲,的确可以说“心即一切,一切即心”。幸福是一个纯粹主观意义上的东西,一个在外人看来受苦受累,做牛做马奴隶在他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可以说是幸福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阳明心学与其说是学术,不如说是宗教。

    理清这个问题后,让我了解了为何王阳明遗言如此笃定——吾心光明,亦复何言?也能理解即使我们天龙镇上一个小小庙宇可以三教合一,儒释道的创造者被和谐供奉在一处,不都是给予信众们秩序和确定,去适应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吾心光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vqr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