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魏晋南北朝,我的心里一片混乱,宋齐梁陈,北方十六国,曹魏时代,西晋东晋……
曾经很喜欢的一部电视剧叫做《琅琊榜》,我本以为真是个架空的时代的,可是从我读了梁武帝的故事,便觉得有些东西会让我想起来琅琊榜里的故事,比如昭明太子,就像是琅琊榜里的祁王,一个可望不可及的完美太子。
可是我今天不想讲他,我要讲他的爸爸,梁武帝萧衍。
灭了南齐建立梁朝那一天,他说治理国家就像是握着坏掉的绳子驾驭六匹马一样战战兢兢。可见他是非常具有危机意识的人。
说起他的身世和爱好,那可真是古今无双了。
祖上最早可以追溯到萧何,对,就是成语一饭千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萧何。赫赫大族兰陵萧氏,自小就是享有那个时候最好的教育资源,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不擅长的,我必须要列举下,他精通儒学,道学,史学,书法非常棒,还精通音律,围棋也不赖,和谢眺,沈约,范云等并称为“竟陵八友”,这不是天生牛逼吗,再说一个更气人的事,他是中国历史上仅次于乾隆的长寿皇帝,卒于86岁。
初初对他有印象的是他四舍同泰寺的故事,偏偏我今日又读到他,不由得就好奇起这位菩萨皇帝的平生。
前半生丰功伟业,选贤举能,设立五经博士,开创学馆,任人以才,可算是兢兢业业的一代英雄了,我其实好奇的是他为何会四舍同泰寺,故事还要从他遇到达摩老祖说起,他想知自己一生可算是有了丰功伟绩,可是却得到达摩一句:“不染烦恼,圆融妙净,身心当中,空空寂寂。”
我有些想不通,明明萧衍如此聪慧,又如此博学,为何偏偏参不透佛学?难道我应该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承认人的局限性?
前期的丰功伟绩和后期的遁世佛学,让你看到一人分明的两个阶段,我会想起来唐玄宗,同样是年少英雄,而年老时昏庸。困而不解……
后期的梁武帝让我感受到他错用的慈悲如何毁了他辛辛苦苦建立的丰功伟绩,其实是对的,八十多岁的老人最后台城与侯景对峙,以帝王之姿相问,
当日你渡江时有多少兵马?
一千人。
围台城时有多少人?
十万人。
如今有多少?
普天之下,都是我的。
不知他那时可会想到他曾热血理智的年少?他曾北进的锐意?
如今鹤发而立,百感交集。
在我看来他是仁的,只是用错了地方,无论是他对于自己的臣子,儿子,他用尽了“仁”,通通选择原谅,你可能没见过这样有情有义的君王,可是“仁”用错了地方,就会带来更多的伤害,他的一个儿子类似神经病,曾经让一个酷似他的老者扮演他的模样,跪拜认错,而后剥衣鞭打,曾让渔夫吞下活鱼被折磨而死,他都任由他为非作歹,侄子爱好黄昏杀人打劫,他也可以视若无睹……
我读完惊之又惊,叹之又叹……
那个博通百家,文治武功的一代英雄,那个励精图治,爱惜人才,开放学馆的仁义之君,为何会成了这副模样?
或许他一次次舍身同泰寺,就是为了赎罪吧,一个人的秉性最是难改,或许垂垂老矣的他已经发觉自己无力改变,而才要一心遁世以求安宁?
乱世半生戎马,要名。要名!要名?
菩萨皇帝复入寺,民间百姓又一哭。
读史使人明智,可是照见古人,照见英雄,我心中总有郁郁,没有人是完美的人,如果无法接受自己的弱点,如果不能直面自己的人生,怕是最大范围的骗自己,86岁的老人最后一刻承认了,或许没有侯景,也会有张景,李景来……
不知他是否想起来那次郊祀,半路上有个老头拦住御驾劝谏:“陛下执法,对庶民太严苛,对权贵太宽松,这不是长久之道,假如能有所改变,则天下大幸。”
而他却依然如故。
一个人无法面对自己的问题不会成长,一个国家的君主无法面对自己的问题,那么百姓会遭殃……
修身,治国,平天下……
你以为的完人陨灭了,
掩卷而思,愿你有所惑,有所获。
风乎舞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