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纪念割肉奉君的介子推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个民俗节日,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
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
“寒食节”是为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臣介子推就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晋文公。即位后,重赏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掉了介子推。这时,介子推打好行装,带着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找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介子推出来。
大火烧遍绵山,也没见介子推的身影。
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装殓时,从其后背的柳树树洞里发现一纸血书。上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次日即为清明节。
之后,晋文公曾率众臣到绵山下的介庙祭奠介子推,看到山坡上被烧的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以为柳树是介子推精神转化,便赐柳树为“清明柳”。要求晋国百姓家家门上挂柳枝,扫墓栽柳,上绵山踏青,抒发对介子推的思念之情。
此后,每年清明节人们不仅在房屋前后栽柳,而且青年男女要上山踏青,并要在头上戴用柳条编织的柳冠或柳环。曾有民谣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清明和寒食节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使清明成为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2070/8da19ac9932f65b7.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