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者无畏,意思很简单,即什么都不知道的人也就什么都不会害怕。
最早的出处可追溯到《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亦即初生牛犊不怕虎。
无知倒不见得,但头铁王朔的无畏是绝对肯定的。
新千年伊始,2000年1月出的这本最老版,封面设计极精简,红白黑配色,正上方,一双中年男人的冷峻小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读者看,有点慎人。
哗啦啦一翻页,右侧就会看到王朔喜怒哀乐的各种表情来回跳跃。
平时如果周边虚妄浮夸之言太多,偶尔看看这掏心窝子的大实话,绝对神清气爽。
他说大众文化和港台文化,从八十年代的谢晋吴天明崔健刘欢那英等众星闪耀的文化盛宴,到邓丽君成龙四大天王的盛世狂欢,倡导我们需要“好的娱乐,可以引人向上、纯洁心灵的娱乐。”
“艺术是往人心里搁事儿,娱乐则是从人心里往外掏事儿。”
或俗或雅,又有什么关系呢?好坏全凭感受。娱乐和艺术都是文化的一种体现,融贯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之中。
如余秋雨在《中国文化课》中所说,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 集体人格是文化的终极归结点。“就像用手去抓空气,你抓不到,但它又无处不在。”
他说金庸,情节重复,行文啰嗦,一个套路走到黑,14本书就是复制粘贴。没有矛盾,生硬地制造矛盾,情感纠葛堪比以前的话本小说,读两回都读不进去,最有名的《天龙八部》也只捏着鼻子看完一本便弃如敝履了。
呦呦,喷得很爽啊!没看过金庸老爷子的作品,但乔峰的悲情英雄形象深入我心,一竿子打死,恐怕不太地道。金庸后来的隔空回应也很高明婉转,承认不足,力有未逮。
各位看官,笑笑便罢,毕竟,王朔的评判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也算是一个另类视角吧。
他说王朔,没想到这位批判起自己来更是毫不手软,幼时住军区大院,浸染过一段恣肆烂漫的时光,没受过高等教育,总爱捡别人牙慧,专长模仿,表面性情中人,实则脑袋空空,投机倒把的自大狂一个。
可他的确创造出了那么多家喻户晓的好作品,参与过《渴望》的编剧,《编辑部的故事》《我是你爸爸》《过把瘾就死》《顽主》《动物凶猛》《看上去很美》等更是获奖无数。
他是那么渴望着我们文化艺术的复兴,期待“文明之光普照,远人来归,四方朝拜”,厌恶互联网上一筐一筐的文字垃圾。
事物的发展进化,总是要先出生,再取舍,淘汰,演变,“如果我们注定要付出代价,我同意把王朔付出去。”这最后一句,真令人拍案叫绝。
先把自己贬到最低,承认自己是痞子,是满身缺点的俗人,觉得周围也没什么好人,都有各自的缺点,毫不留情地指控出来,大骂一顿,酣畅淋漓。
如此大张旗鼓地向所有人开炮,的确有些厚颜无耻,但也占尽了畅所欲言的好处。
即便有以偏概全之势,至少痛快了自己的嘴巴,说了很多人不敢说的话。
另外,他对金钱的态度也很先锋,自古推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多数人都被虚伪的社会风气所裹挟,似乎知识分子就必须穷酸样,他极鄙视这种刻板规则。
梵高穷困潦倒一生,但毕加索“这厮”挣了很多钱。
“你无需直面淋漓的鲜血,惨淡的人生,能照镜子看清你自诩的嘴脸就勇气可嘉了。”
专注地读书,寂然凝虑地思考,可以让我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无知者无畏,知而深深畏。”知识越丰富,越感到自己的无知,人反而可能会变得缄默怯懦起来。
批判让人清醒进步,王朔是真性情,敢批评,更勇于承认错误。
佩服这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斗士,能够毫无顾忌地表达,更多人只是把想说的话憋在心里。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本文为“但行前路无问西东”即“公子世无双456”(姜丹)原创,如若喜欢,转载请注明出处,感谢(^_^)。欢迎点赞、收藏、评论指教、转发和分享。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