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大学生都会纠结一个问题,“我要不要考研?”其实,这涉及到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你为了从事某项活动而放弃另一项活动的机会,另一项活动应取得的收益或收入即为你正在从事的活动的机会成本。
不管考研还是就业,无论你最终走哪条路,你的成本是放弃所有其他选择机会的总和。
假设你考研成功,要花费三年时间读研究生,那你的机会成本还包括这三年时间用于工作可能获得的年收入的总和。
当大学生们都能意识到每一次的选择都意味着放弃其他所有机会、放弃其他所有可能性时,这会让他更加慎重地面对选择。
1.考研的目标是什么?
考研还是就业,我建议大学生们考虑清楚一个问题——你考研的目标是什么?
一般来说,考研的目标无外乎以下5种:
第一,提升竞争力,想继续深造,谋求更好的职业发展。
第二,原来的专业不好/不感兴趣,希望通过考研换个更好的/更感兴趣的专业,最终也是要实现就业目标。
第三,想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落户,希望通过提高学历来提高自己的“积分”。
第四,避开目前的就业高峰,暂时缓解就业压力。
第五,没想明白为什么要考研,看别人都考了,于是自己“随大溜”。
2.考研及就业的投入产出比
到底是考研还是就业,大家可以从3个角度来考虑:
(1)收益问题
考研的收益可能有如下5方面:
A、学历增长,含金量高;
B、知识和技能进一步累计;
C、有机会选择一个新的更好的更热门的专业;
D、避开就业高峰;
E、加入更优秀的圈子,读研也是一个平台,可以让你认识更多的上进的努力的人,积累一些人脉(包括导师、同学等)。
但这些也并不是绝对的,都取决于你的学校、你的专业,以及你读研期间的态度。
(2)付出问题
一般来说,考研的付出主要有如下2方面:
A、准备时间:半年-1年,如果不考研,这段时间你可以找工作,可以实习,可以旅行,可以做很多其他的事情。
B、读研时间:2年-3年,读研会让你损失掉这期间工作的全部工资以及职场晋升的可能性,付出的成本不小。
(3)风险问题
风险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
A、考研失败
如果你考研结束之后才开始找工作,很可能已经错过了秋招,错失了很多机会。
每年考研成绩揭晓时,正是春季校招季,你当然可以直奔就业市场。可很多用人单位在前一年的秋招中已经完成了招人计划。春招的规模又比秋招小很多,时间很短,参与的企业数量少,招聘职位少。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一旦考研没考上,找工作也可能错过最佳时机。
B、读研毕业时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如果想规避这个风险,就要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考研,如果仅仅是为了延缓就业压力、推迟就业期的到来,那大可不必。因为研究生毕业后求职压力也会很大,那些更为年轻的本科竞争者会让你显得年龄偏大,失去年龄优势,特别是女研究生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年龄歧视。
3. 8个结论帮你做出理智选择
对于“考研还是就业”这个问题,以下8点结论可以给你一些参考:
第一,如果你希望从事学术类科研类工作,可以选择考研,这类工作需要专业基础扎实,需要更多专业准备,你不仅要读研,可能还需要读博,成为这个领域的研究者、学者。
第二,如果考研是为了就业服务的,你要问自己,你到底有什么就业目标?读研对这个就业目标有好处么?好处大么?不读研是不是就不能实现这个目标?如果考研可以明显提高你的竞争力,就可以考虑考研。比如,进入名校、由冷门专业进入热门专业、由于学历的提升,可以进入高层次的公司等等。
第三,如果遇到就业形势不好而考研,那你要读的一定是那个毕业出来之后能够改变你就业状态、确保你能够找到好工作的专业/学校。你不要为了学位而考研,更不要迫于家庭和外部压力来考研。
第四,如果你想从事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例如,主持人、人力资源、律师、销售等),读不读研其实对你的工作业绩影响不大。如果不读研,通过工作来积累经验也会更好。
第五,倘若是为了留在大城市,为解决落户问题而考研,那就要考虑好失去本科就业这个机会是否值得。如果确定读研的话,可以考虑读完硕读博,最大化体现自己的学历优势。
第六,如果考研不能明显提高你的竞争力,不如直接去工作。在同等学校和同等专业条件下,用人单位更愿意优先选择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研究生学历有时候未必是一种优势。
第七,建议那些没有明确考研目标的同学先选择就业,如果在工作中发现知识不足,可以在职读研,现在很多单位都鼓励在职深造、在岗学习。
第八,即使你要考研,也要为找工作预留时间。建议在考研的间隙也要关注秋招,积极网申,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在校招中积累一些面试经验完全没有坏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