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暴力VS言论自由

作者: 黛儿 | 来源:发表于2017-08-31 02:22 被阅读142次

    “王益在位时,媒体和众人都在捧他,把一个音乐白痴捧上音乐家的位置;王益落马了,媒体和众人又在损他,拿他的音乐白痴当笑话看”。                                                                                                                                                                                                                     

                                                      摘自《今日头条》


    在21世纪的今天,几乎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获得言论自由。因为言论自由下的我们就像英雄一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畅所欲言比作伸张正义,批判黑暗,震慑坏人,维持秩序。因为我们坚信,有自由的地方一定有光明。

    但是在大谈言论自由之前,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当下盛行的言论暴力。

    在而今这个多元化,自由化盛行的年代,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遭遇过言论暴力。谁是谁非,真真假假,有时候很难辨别。

    我们为了捍卫自己说话的权利,为了不当“哑巴”,在看到表象后就评论,在不了解他人生活与处境时就肆意向他人“开火”。我们在自己的微博,微信,QQ,甚至人人上充当着信息的传递员,舆论的扩散者。有时候,还会为自己的“拔刀相助”“骂人不带脏字”而自鸣得意。

    言论暴力所带来的危害不言而喻,轻则困扰到当事人的生活,重则对当事人的名誉,人身安全,精神世界造成不同程度上的打击。

    要想抵制言论暴力,首先要弄清楚二者的区别。

    言论暴力与言论自由的区别与联系

    言论暴力指的是对言论自由的倡导所引发的一系列带有攻击性的负面效果。它辜负了言论自由本身的善意,也不可能引领人们找到事实的真相。准确来讲,言论暴力想要达到的其实是“袒护”,“恐吓”,以及“宣泄”等消极目的。

    我们所提倡的言论自由要求讲话方在开口之前注意措辞和修养,而言论暴力则可以为了达到羞辱人以及言论取胜的目的而无法无天,肆意抨击。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言论暴力与言论自由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制衡的。如果一个国家的法律一直在严厉制止各类言论暴力事件,可能会起到逐渐规范社会各类言论的作用,但也会使得言论自由大受影响;而言论自由的过度纵容,也同样可能会引发愈多的言论暴力事件。

    遭遇言论暴力的当事人需要承受力

    无论是遭到言论暴力的威胁还是言论自由人士的质疑,都非常考验当事人的内心承受能力。就像在安东尼·刘易斯的《批评官员的尺度》一书中第十七章《连锁反应》当中布伦南大法官所提到的,“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公众人物’,都应有被迫进入公众视野,甘冒被人诽谤之险的心理准备”。

    当众人虎视眈眈地关注同一个人,同一件事时,这炽热的目光就如同道德,在拷问着他的良知。经过诽谤或真相的洗礼后,当事人也必将在行事方面变得更加谨小慎微。

    这些言论之所以让你恐慌,正是因为在言论暴力与自由的交汇处,夹杂着某个群体的感情与情绪。而这样一股汇聚起来的感情与情绪,是让当事人产生恐惧的中坚力量。

    言论暴力典型案件

    王思聪—一个为娱乐圈操碎心的富二代

    在王思聪评价的众多娱乐圈的女星中,上海戏剧学院名不见经传的小演员朱圣祎于2015年2月4日被王思聪连用两条博文“炮轰”。这两条微博的大意是觉得该女星人品太差,小小年纪就拜金,贴有钱人。

    这条微博一发,立即引发了众多网友“一边倒”似的对朱圣祎的“炮轰”。这些恶毒言论搅乱了这个姑娘原本平静的演艺生活。最重要的是,网络暴民们在并没有掌握真实证据的情况下,就在该姑娘的微博评论下肆意谩骂,甚至扒出姑娘的感情史和家庭背景,添油加醋地肆意篡改,导致浑水越浑,事实更难以浮上水面。


    而原本作为攻击者一方的思聪,也随即因为受到网络言论的攻击而提起诉讼。

    同样遭到过网络暴力戕害的公众人物还有演员阿娇柏芝陈冠希,文章姚笛,乔任梁(已故)徐璐,陈赫张子萱,黄晓明Angelababy,包文婧包贝尔,林妙可等演艺界的明星。

    尤其是看似劝勉实则“糖衣炮弹”的“鼓励”,当事人的“污点”被时刻提及时刻回忆,更是让人觉得揪心。

    不过我最想提及的还是网络世界对于李银河老师的抨击。在此列举其中一篇佚名的文章。

    李银河,一个一直以学者自居的变态老女人,从美国留学“得道成仙”归来。自从李银河归国后,“腐臭糜烂”的变态性欲被李银河不断地挑逗,中国人压抑了五千年的欲望与性高潮,在李银河归国后的挑逗下也一夜潮涨!

    这个满脑子“男盗女娼”的“文化人”,多次不遗余力的对性进行鞭策。王小波去世后,李银河更是“寡妇的床头空荡荡”。于是,无奈之下,只能硬把自己的性欲望与高潮寄托于文字下,对它们一次次的进行强制性扭曲。

    我不知道是谁给她冠上这顶性学家帽子的,但是,我知道,所有正常的人都不可能会承认她是个性学家。顶多也就一个意淫砖家吧!对于李银河所有的有关性的观点,在笔者看来,无一不是她自己意淫出来的谬论。她把中国人的性带引到了变态境域。



    言论自由的必要性

    言论暴力的发生并不是瞬间性的,它会伴随着一个长久的影响过程。在暴力言论的持续扩散中,暴力会随即升温。而言论自由的发生也是持久的。它与言论暴力所不同的是,言论自由除了会有相应的影响过程以外,还会伴随着一个长久的推理过程。简单来讲就是,不盲从。始终在发表言论时保持清醒与独立。

    言论自由的案例

    费城《曙光报》在评价华盛顿即将卸去总统职位时写道,“此人是我国一切不幸的源头,今天,他终于可以滚回老家,再不能专断擅权,为害美国了。如果有一个时刻值得举国欢庆,显然就是此刻。政治邪恶与合法腐败,将伴随华盛顿的黯然离去而退出历史舞台。”其中的不恭之词,如“滚”,“危害美国”,“黯然离去”等,在大众看来都是有一定攻击力的。然而对于整个美国社会来说,这可能只是一条绝对可信的事实。

    众所周知,华盛顿本就是殖民者的后代,在任期间纵容奴隶制,驱逐印第安人,抢劫在他看来更是理所应当。这样一位领导人,引起大家的不满甚至是言论攻击,是合情合理的。美国在言论自由的法律庇护下可以大谈领导人,这一点证明了美国确实是一个相当自由的国度。而言论自由的意义在于,我们通过把言论和事件结合,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便可从中发现真相。



    我们还需更加自由

    “1948年,哈里·杜鲁门总统在写给姐姐的信中抱怨:‘白宫中的每一个人,都被所谓的自由新闻界折磨,纠缠,受到各类谎言,谣传乃至诽谤的困扰。除了一忍再忍,他们无计可施。’”

    而在我国,现行的言论自由还主要停留在对娱乐圈以及文学界的批判当中。

    在祖国这片土地上,之所以会有一个个官员落马,一个个罪责出现,一部分原因就是我国还没有大赦天下言论。

    政府官员倘若一直“浸泡”在媒体的正当指责中,而不是在大家都闭口的情况下不断犯错,也不至于到最后会贪到追悔莫及的程度。(见丁捷的《追问》)

    官员对言论自由下诽谤的最好反抗无疑是靠“勤勉踏实,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来证明清者自清。”


    后记

    我们虽然一直在倡导言论自由,但却没有谁真正地去将其摆在一个较为重要的位置。

    除了政府和媒体,平民大众其实很少去关注政治民生。于是我们咬紧牙关,拒绝发声,我们不再是言论暴力的制造者,也不再是自由言论的倡导人。

    后来我们发现,“咦,这真是个娱乐至死的年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言论暴力VS言论自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vuf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