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04 147天 身边朋友的北京故事
昨天自己当"“主”,宴请“客”, 今天就反过来当“客”去蹭“主”。
今天见的哥们儿是一老乡,从韩国留学回来以后在北京已经打拼多年,差不多有个小10年了。认识他的时候也是单身,他也比我大,所以他对我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挡箭牌: 每次问到这么大为什么还不结婚的时候,我们都互为对方的挡箭牌,作为例子,与自己的父母周旋。不过,奈何最终我还是失败了,这哥们最终还是迅速搞定,去年结了婚,也在北京买了房。于是,我就只能“孤军奋战”了。
前两周他家装修好了,所以就安排着找个时间去看看。年前大家都比较忙,所以就定了今天前去做客。早就听闻他从小就能烧的一手好菜,所以今天就略带期许,想着以后有机会也能多来“蹭蹭饭”
三十岁之前的171天—147 三十岁之前的171天—147他买的一个老小区,50平米,对于小两口来说绰绰有余了。他自己是做设计出身的,所以对装修都有自己的想法,所有的软装硬装都是自己一个人搞定的。
今天下厨,搞得特别“盛大”:排骨汤,鸡翅,炒豆腐,香煎带鱼,西葫芦炒肉丝。三个人的家常菜已经算得上相当丰盛了。
三十岁之前的171天—147不得不说,味道真的是比我做的要好得多的。吃饭的当口也就闲扯了起来,他一是表达了自己现在的幸福状态,二来也透露了自己的压力。
回想起自己这小十年的奋斗史,从每天花费5小时的交通时间往返住处和公司,和别人合租,到现在和自己的媳妇儿在自己装修的家,他的历程也算是浓缩了北漂族的奋斗历程。也正因为经过了那些现在经常出现在北漂故事里的辛酸的真实场景,才更加体会到现在这种小幸福的来之不易。
他说他现在特别爱买一些物件放在家里,这是以前租房子的时候从来不会考虑的。最大的变化是,以前买稍大的物件时,都不舍得丢掉外面的纸板包装,因为担心哪一天就要重新搬家,这些原装的纸盒子都是最合适的“乔迁”容器。而现在最爽的是,可以潇洒的把这些没用的东西都丢掉了。
生活的美好是可以刻画在如此微小的细节当中的。
无意间,我们也提到了30岁的话题,他比我大一岁,所以他已经满30岁了。我说,我还有半年的时间也就30岁了,他劝诫我说,即便是半年,现在的状态也和30岁的状态皆然不同的。当你30岁的时候,你还是会有很多不可抗拒的心态会突然涌现在自己的生活当中,即便做了自认为最全面的心理建设,可是到了30岁,这个“将要变成”,就变成“已经是”,这种变化,是很微妙的。
我没告诉他为了迎接30岁,我已经提前这么久开始了自己对自己的心理建设,想尽办法来让自己对30岁有更明确的定位。我只是说,我觉得我应该可以比较坦然的面对自己30岁的状态吧。只不过,还是被哥们儿“经验式”的说服:放弃吧,走着看。
晚上顺便赶了个晚场,和大学的两个同学见了一面。
不过晚上的聊天还是富有建设性的,大家都在想着怎么突破现在的困境,怎么来从现在的状态中放大身边资源对自己成长的积累效应。当然,我们都似乎有点不安分,都在想着如何做出更令自己满意的事情。
其中一个同学打算离开北京,我相信今天我们谈话之后,他应该会重新考虑一下,是否会留在北京重新去尝试新的机会。当然从潜意识里,我还是希望这些伴随自己曾经成长的老朋友能更多的留在同一座城市,我相信他们都是对自己非常重要的伙伴。
我们这代人的“北漂”,已经在这座包容的城市有了更多层次的选择。我们在鄙视着一些看不过去的现象,也在崇拜者令自己仰望的神人。这种状态,其实就是脚踩大地,仰望蓝天。这是这个城市给我们最真实的状态。绝望和希望并存,艰难和喜悦共生。时不时的和三两好友来走心的谈一谈,相互鼓励鼓励,相互分享更多角度的思考,这对我们的三十岁来讲,是更踏实的基础。
不想沦落为吐槽生活艰难的走狗;不想纠缠于身边的琐事万千;不想放弃对希望的感知……其实是我们现在的状态最真实的心声。如何做?怎么做? 需要我们尽快做出抉择,迈出实践的一步。
看到楼下画展一幅画,旁边写的是:像个“顽童”,坏,便是最好的。
画展相信不管城市多大,总会有一个角落,一拨儿贵人,一个途径,一些机会,会组合出自己的成功。我能做的,就是心怀希望,踏实积累,我相信我不至于点儿背到永远与之失之交臂
朋友的办公室 中关村融科写给30岁:
相比于大多数人,我觉得在一些问题的深度和一些问题关联程度上,自己已经有了一些独到的看法。这些基础应该得到肯定。
只是,30多岁更要想办法把这些积累释放出来,以让自己上一个更新的台阶。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知道自己的劣势在哪里,要选择两条路同时推进来尝试解决自己劣势带给自己的掣肘。我的选择是:一是扎根一个行业的敏感,需要全行业的洞察;一是立足于人,要积累人心,沉淀人的资源。
多向外输出正能量,多求证自己的思维弊端,多倾听别人的看法和判断。
我欠缺一个机会,而若想不泯于众人,我必须要在未来的十年尽快的找到这个机会清晰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