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一名教师,来自潍坊市实验学校。今天我分享两点。
第一点:这本书,语文老师应该读一读。“集体习作”的办法好,许多人共同练习说话,练习思想,一起打好底子,写作的方法,首推阅读和习作,要想写得好,得常常写,规规矩矩写,写文章要心中有读者,有听者,文章要便于读,还要便于听,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跟仔细认识的习惯,文章要写的好,得做到“诚实”与“精密”,文章不厌百回改,等等,叶圣陶先生的这些主张,都是很好的写作指导,拿来就可以用的。
第二点:改写作业的体验感悟。本次结业前要写一篇文章,一开始我想挑战一下,写一篇议论文,题目定作《读书的秘密》,第二天,提纲也列出来了,第三天,写了一段,感觉时间不够。另起炉灶,改为一篇记叙文《那一年过小年没吃水饺》,这篇文章的素材是我日记里的,本次写完后,认真的进行了修改,就像叶先生说的那样,规规矩矩地改词改句,考虑词汇语法,考虑是不是准确鲜明生动,读了几遍看是不是便于读,还录了音,听了一遍,检查是不是便于听。
当时是过小年那天我接到一个紧急任务,校长让我和孩子一起设计一个实验看看小白鼠有无判断力。我一点头绪也没有,急得抓狂,可是对桌坐着的儿子气定神闲,悠哉悠哉的听音乐玩游戏。接下来我用对话还原了当时的场景:
“别玩了,赶紧想想怎么设计!”
他抬眼看我:“我为什么要想?”
“校长让你帮我。”
“是吗?我没有听到啊。”他平静的看着我,一脸无辜。
这小兔崽子,我瞪他一眼:“怎么?我现在打电话找校长,让她再跟你说一遍?”
“不用了,我现在知道了。”
我给他讲实验的意图,看专家已做好的实验设计:“妈妈不是生物学专业,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小家伙闻言抬头:“我也不是生物学专业!”
我克制住想揍他一顿的冲动,他说的对,小学5年级,还没学生物。我深吸一口气,缓缓吐气,平复了情绪,放低姿态,真诚求助:“子正,妈妈现在需要你帮忙。”
他这才表现出任务收到的样子:“好吧,那我想想。”
他重新戴上耳麦,听着音乐打着拍子,这,是认真对待吗?能指望上吗?我叹口气,静下心从头开始:查阅生物课本、翻看课程标准、上网找实验,思考突破口:小白鼠喜欢做的事情有哪些?如果小白鼠有判断力,它能做什么?除了走迷宫,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检验它有无判断力?
我在纸上写下这些话,凝眉思考的时候,听到孩子说:“我有办法了。”
前面分享大家的文章中的一部分,昨天我改完了给儿子看,我们都回到那个时刻,文字的记录穿越时空,我们就着这个话题聊了很多。记录生活可以积累素材,也可以留住那些难忘瞬间,那些和孩子和家人共度的生命历程,推荐大家用这个办法留下和家人的成长足迹。
原来的文章写的很随意,自己的思考写了两大段,作为一篇记叙文,议论是画龙点睛,可是眼睛太大也不合适,我忍痛把两大段,压缩成几句话。
这个非“生物学”专业的孩子,爱读书,爱思考,从幼儿园就订阅《我们爱科学》,在他那里,没有学科的界限和束缚,也没有“我没学过、没接触过”的抵触与退缩,我所谓的学科劣势,他没有;我所谓的非优势领域,他没有圈定。“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小孩子的创造性常常优于成人,因为无拘束,所以有无限可能。
小孩子也需要尊重,一开始我以妈妈的身份要求他做事,他拒绝合作,作为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不因权威(校长)而改变,也不因至亲(妈妈)而妥协,他要的是平等的尊重,那是他应该拥有的。
我觉察到他拒绝合作是因为自由支配时间被侵占,还被居高临下命令,
在任务面前,他是合伙人,不是从属者,他要的是平等的尊重,那是他应该拥有的;我也感叹:小孩子的创造性常常优于我们成人,因为无拘束,所以有无限可能……
结尾留有延展的空间,我加了一句:没有吃水饺的那个小年,给了我许多思考。
是啊,多留余地铺明月,不筑高墙看远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