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这两位文学论坛中的人物形象,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谈论的热点。哈姆雷特作为一王子,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生活在自己的理想王国里。当父亲被叔父所害之后,他复杂而又矛盾的性格在作品中暴露无疑。他有着崇高的思想,却碍于行动上的延宕,变的冷漠忧郁,消极厌世,怀疑一切。而堂吉诃德,这位绅士,因为骑士文学的影响和当时社会的不公平待遇,开始以骑士的形象出现在塞万提斯的笔下。他痴狂疯傻,积极热情,敢于行动,自我牺牲意识极强。因此,在分析比较他们两人的性格时,我们不难发现,这截然不同的两种性格的形成是受当时环境影响的。诚然,环境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关键词】哈姆雷特 堂吉诃德 性格比较
一、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者的典型,他在剧中是一个充满着快乐、忧郁、复仇的王子。
首先,哈姆雷特是一个快乐的王子。在父亲死之前,哈姆雷特是快乐而幸福的。他生为王子,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认识不到社会的丑恶,再加上他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对世界和人类充满了热情和希望。同时他对爱情充满着美丽的憧憬。这时候的哈姆雷特对生活充满希望,对人世间充满信心。
其次,哈姆雷特是一个忧郁的王子。在父亲死后不到两个月,母亲迅速地“钻入了乱伦的衾被中”。在哈姆雷特眼中,父母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他们的爱情纯洁而忠贞。但是这美好的一切在父亲死后完全变了,变得让他对爱情失去了信心。哈姆雷特痛苦不堪,他感慨道:“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再次,哈姆雷特是一个复仇的王子。当哈姆雷特从鬼魂那里得知国王克劳狄斯是其杀父凶手时,他的内心充满着悲痛和愤怒。他一方面感到自己所面对的敌人的力量远远大于自身的力量;另一方面他还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复仇方法和手段。在复仇的过程中他是犹豫不决的,在他证实了叔父的罪行之后,迟迟不肯动手。他在心中构想出来的复仇计划一一破灭。他的复仇不仅仅是为父报仇,而是所有社会上存在的恶势力。
论述至此,我们不难得出,他是一个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人文主义的理想和残酷的现实相互冲突,致使他忧郁冷漠,延宕不前;人性中与生俱来的怀疑和离心使他埋葬了自己的爱情……种种性格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二、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伟大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那堂吉诃德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首先,堂吉诃德是一个天真幼稚、单纯无知的人。“他要去做个游侠骑士,披上盔甲,拿起兵器,骑马漫游世界,到世界各处去猎奇冒险…..”同时,他还想“扫净世间的丑恶与不平”,所以当他从地主皮鞭下解救了安吉瑞斯时,丝毫没有想到会给木桶带来更大的灾难。这些行为,无不透露出堂吉诃德的天真无知。
其次,堂吉诃德忠于理想,勇于献身,但又主观偏执,偏狭乖戾。他的三次出游,是为实现其“用剑去维护真理和正义,扫荡一切罪恶,使人间重归公正”的理想。为了理想他勇于献身,但是又主观偏执,固执狭隘。
第三,堂吉诃德还有滑稽荒谬、大胆鲁莽又正直善良、敢作敢为的品性。堂吉诃德的理想在当时的十七世纪的西班牙是不符合现实的。他帮助乔装的米戈朵公娜公主,支持穷人巴西琉智娶新娘,这些都是出于其正直善良的本性和深厚的同情心。但他的行为很多时是滑稽荒谬的,如拼死把护送女眷的队伍、送葬的行列这些“强盗”杀散,这是令人感到滑稽可笑得。他自觉去扫除暴行,承担艰险:风餐露宿是游侠骑士的本分;被打得伤筋断骨同样是游侠骑士的必经艰难。这些行为体现了他的敢想敢做敢为的性格特点。
第四,堂吉诃德还表现出博学睿智、敏锐精明又不乏僵硬机械,呆板教条的性格特征。堂吉诃德以一切骑士小说所写的骑士行为为准,名字、马匹、意中人、甚至连住旅店都认为不用花钱等行为,这些疯癫行为是对骑士行为的僵硬模仿,他是按照骑士的逻辑去推理判断,其实堂吉诃德与其仆人桑丘一路的对话内容不仅涉及到广泛的社会问题,而且见解深刻,俨然是一位博学的学者。有时,他对现实的问题也常常一语道破,巴西琉新婚时,堂吉诃德告诉他“饥饿和贫穷是爱情的大敌”。
由此我们看到,堂吉诃德的性格是多方面的,而他的每一种性格特点几乎都会给人以双重感受。堂吉诃德的这些性格特点,本身就呈现出不协调的、似乎无法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的矛盾。
三、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之比较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便发现,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的性格从某些方面来谈存在多方面的对立,比如哈姆雷特的毫无信念与堂吉诃德的坚定信念,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各自对女性和爱情的态度。
首先,就对待自我和自我的之外的信念或理想的态度而言,堂吉诃德身上表现出的是一种信念,“对某种永恒的、毫不动摇的东西,对真理的信念。”“堂吉诃德全心全意地忠诚于他的理想,为此他准备忍受一切苦难,牺牲生命;他珍惜自己生命的程度,全由其是否体现出理想,能否在人间确立真理和公正而定。”而哈姆雷特是一个利己主义者,他光是为自己活着;他没有什么信念,甚至对自我也充满了怀疑;他一直在为自己张罗和奔忙,却不是因为自己的责任,而是因为自己的处境。自我既是哈姆雷特的出发点,也是他怀疑和审视的对象,他始终进行着内省,进行着自我观察。他对自己的弱点了解得细致入微,并因此而鄙视它们,鄙视自己。与此同时,他也靠这种鄙视而生存,并从中吸取力量。不断的分析也使哈姆雷特产生了他对待自我和他者的冷嘲态度,这与堂吉诃德的热忱刚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哈姆雷特非常痛苦,他的痛苦比堂吉诃德更深重:“堂吉诃德身受的不过是那些粗暴的牧人、被他释放的罪犯所加的皮肉之苦;哈姆雷特则是自我伤害、自我折磨;在他的手里也有一把剑:分析的双刃剑。”
此外,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对待女性和爱情的态度截然不同。堂吉诃德爱上了杜尔西内娅这个不存在的女性,他的爱是纯洁的,是理想化的,理想化到甚至没有怀疑所爱的对象根本不存在。而哈姆雷特,让人感叹:是他弱小的肩膀肩负不起?还是他的爱情不再坚贞?总之,他对奥菲利亚这位纯洁的女子有些残忍。因为使命使他负重难行,因为困难重重让他忘记了那个深爱他的女子。对待爱情,他似乎太过自私。
论述至此,我们将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当成了两个符号分别有着自身的个性,更多的则是鲜明的对比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了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呢?
四、不同性格形成的原因
当分析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时,总是与作者创作那个时代背景相联系。先谈谈哈姆雷特,可以说,哈姆雷特就是那个时代的影子,然而他又是矛盾的。原本他是一个快乐的王子,然而现实给了他沉重的一击,面对世人的冷嘲热讽,被轻蔑的爱情,法律的迁延,官场的黑暗……之前的人文主义理想环境与当前的残酷现实,他的悲剧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再谈谈堂吉诃德,故事一开始,作者便说他是一个绅士,一年闲来无事,痴迷于读骑士小说。他不满于现实,所以奋起反抗。然而,现实的残酷性与他的理想差距太大,再加上他的固执与倔强,以及他的幼稚与无知,他的悲剧命运便产生了。
综上所述,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两个典型的人文主义人物,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产物。性格上的匠心设置和矛盾差异是作者进行成功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性因素,没有他们性格上的矛盾和差异也就没有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的反映,同时也就没有了这两部著作的经典之处。
参考文献
[1]塞万提斯:《堂吉诃德》【M】.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M】.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卞之琳:《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A】.文学研究集刊(第二册)【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4](苏联)阿历山大.阿尼克斯特:《论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A】.文学研究集刊(第二册)【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5]屠格涅夫:《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张捷译.《屠格涅夫全集》第11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