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骂、批评、惩罚、说教都不能教孩子不说谎、不偷盗,相反他们更像这些行为的燃料,孩子会更想做坏事,以击败父母和增强自己的权力感,孩子不需要任何说教,他们本来就知道说谎和偷盗不对。如果他宁愿选择去做坏事,那是因为坏事能给他带来他想要的结果。
我们越急于纠正孩子的坏习惯,就越有可能让这个习惯更严重,诸如此类的还有孩子们之间各种形式的性游戏,尿床,吸吮手指,咬指甲等等。我们专门对“坏”加上引号,是因为这些行为和其他的不良行为没有本质区别,并不是哪个更坏,孩子有这些行为,都是因为能够满足他们潜意识中的某种目的,其实只是大人才觉得这些习惯背后隐藏着多么严重的问题和危险。处理的时候想的是“降低,减弱,消除”,当孩子发现自己的习惯行为,让父母体会到这么严重的困扰,他就像拥有了一个强大的武器,可以让父母为他忙碌,如果我们保持平常心,就能“让它的风,无帆可吹”。
每个心理医生都知道一件事,孩子大部分的信息都没有引起过大人的主意,自生自灭,事实证明结果没有对孩子产生危害,假如我们发现孩子手淫,最明确的做法就是假装没看到。手淫本身不会造成危害,但如果我们因为这个和孩子发生冲突,这可能造成危害,这和吸吮手指一样,只是孩子单纯的生理乐趣,说明孩子还没有找到更有建设性的与身体共处的方法。如果我们试图阻止孩子这样做,孩子就会本能的更加保护这个乐趣,用各种方法避免这个路乐趣被拿走,结果这个乐趣现在有了第2个目的——就是击败严厉的大人,我们最好忽视这样的行为习惯,用间接的方式解决,例如,激发孩子的其他兴趣,增加孩子喜欢的身体运动,通过正面的方式给予孩子满足。
我在现实生活中有碰到家长说孩子幼儿园的时候没有吃手的习惯,但是到了小学因为有些孩子有吃手的习惯,所以他也开始吃手,在他看来,吃手这个习惯是受别人影响而产生的,我们要去面对和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要看,一、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否存在环境适应问题?那么,其他孩子有可能也会存在这个问题,所以他们会用吃手来缓解,而且孩子也恰好选择了这个方式来缓解,所以表面上看可能是模仿别人的行为而引起的,但也有可能是他自己在调整和适应这个新的环境。二、如果孩子这是孩子自身也存在的一个问题,那么又该如何去面对和解决它,我们需要了解他是因为新环境对他产生的压力还是其他的因素。三、如果是纯粹的模仿,那么可以跟他去探讨,这个行为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他模仿之后他感觉到了什么,他喜欢这种感觉是怎样的一种感觉?
孩子咬指甲,吃手通常是在表达愤怒,怨恨,紧张或者反抗,这个习惯本身不是问题,只是表象,责骂、羞辱、阻止都是无效的方法,我们不能不让孩子做,只能调整自己的行为,找出消除让孩子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
孩子说谎和偷东西,通常是想要证明什么,如果孩子并不介意我们发现他说谎或偷盗,那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她是想得到我们的关注。如果孩子极力否认,那我们基本可以确定他是想展现他的权力,孩子可能是觉得,他有权得到任何他想要的,不管用什么方式。也可能他对说谎和偷东西得逞,没有被发现,感到特别得意。说谎和偷盗都是潜意识里想要反抗的游戏,当然发现孩子偷盗,偷来的东西当然要归还,但我们不需要大呼小叫、大惊小怪,我们可以不被这样的行为影响,以平常心对待,这对那些觉得自己有责任,教孩子的父母比较困难,但是要记住,责骂、批评、惩罚,说教都不能教孩子不说谎不偷盗,相反他们更像是这些行为的资料。
当孩子说脏话或者骂人时,他想要的是话语带来的惊人效果,假如我们的反应是很惊讶或者大惊小怪,其实是在刺激孩子继续这样做,我们可以不理会。当孩子遇到这样的反应,很快,他就会放弃这个战术
当孩子出现坏习惯的时候,他们需要的是理解和帮助,这个习惯只是一个表象,只解决这个表象,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表象后面的原因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想和孩子友好轻松的聊聊,就能帮助我们理解孩子。比如睡觉前,妈妈和孩子心情都不错,他们可以和孩子做游戏玩一玩,“今天高兴的事情是什么呀?”孩子说完以后,妈妈也说说自己今天高兴的是什么,然后再问问“你今天不开心的事情是什么呀?”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孩子有怨气的线索。这些线索是妈妈行动的基础,而不是用来跟孩子说教。
对孩子说的事情妈妈不做任何评价或批评,可以问问孩子觉得能怎么解决,这是个非常好的聆听机会,如果孩子没有什么想法,妈妈可以接着说说自己今天不高兴的事情,最好与孩子无关,不然这个游戏就变成批评了,我们要小心不要拐弯抹角地批评孩子,这样做只会让孩子关闭心门,对我们的其他努力也“不开门”,我们可以将这样的游戏作为一个固定的习惯,成为间接了解孩子的方式。
我们不要希望孩子的不良习惯一夜之间改变,有个现象很自然,我们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可是孩子并没有改善,这时候我们的难免会有挫败感,会感觉这个习惯永远也改不了了,其实只要停下来静心想一想,难道孩子上了上高中还会吃手或者尿床吗?当然不会,我们会发现,现在的担心和悲观都没必要。我们其实很清楚,这样的行为即使不管迟早也会停止,这样我们就能给自己信心,然后我们的信心也会传递给孩子,这是个长期的事情,还需要我们在生活中用正面积极的事情和及时的鼓励来继续向前。
不论怎样,我们要确信孩子对我们的正面行为一定要回应的意愿,一旦我们从自己的挫败感和悲观中走出来,我们就会拥有对孩子对自己的信心和信任,就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激励,形成良性循环。 最重要的是,当我们不再担心恐惧,不再追求完美,当我们放松下来,我们就会发现紧张消失了,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我们自己所谓的坏习惯,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