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所在的一个社群提出了这个议题,好些人回应了。
引发的对我自己的启示是,这就像一场资源、目标和路径的分析,其中明辨资源很重要,包括孩子资质,家庭各方能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目标取舍也很重要,我们很难什么都要。在对资源和目标都有更多探索认知的情况下,然后选择能接受的路径,然后就是看努力和心态调试了。
其中有位老师兼家长提出的一个问题,让人眼前一亮,“我对“孩子资质”这个说法心存疑虑。基础教育阶段,孩子只有几岁到十几岁,这个时候给孩子贴一个资质如何的标签,会不会有点可怕?”
在这点上,我深感认同,我们所说的孩子资质到底凭什么来下定结论,是外在的发展标准还是日积月累的对孩子的了解认识?甚至说可以是和孩子一起探讨得出的。不同的取向影响着我们的儿童观、发展观,也影响着我们的教养和教育选择。
在此也分享这位老师说到的两个关于资质的故事以做警醒。
“第一个例子是我家娃。他很长时间以来都表现的喜欢读书和思考,但是对运动缺乏兴趣,别的同龄孩子能骑车了,他连滑板车都不敢碰,特别害怕双脚离地的感觉。我就觉得遗传了我,不善于运动。可是后来偶然见到一次消防演习,他深受影响,一心念叨着消防员如何如何,跑、跳、滚、爬样样都愿意冲在前面了。
第二个例子是我在一所公益的打工子弟学校教天文课,这些孩子都是被公立学校淘汰了的“问题学生”和“差生”,来这里之后,他们竟然慢慢的开始喜欢了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