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现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一章,很多人看了会很困惑。
不尚贤,不树标杆,怎么激励孩子?我和老王做那么多年邻居,不就是为了拿他家孩子来给我们家做榜样吗?
可是,你家娃还是那个娃,那你有没有思考过,老王家的孩子是怎么成为那个“贤”的呢?
合于道的“贤”,一定不是被激励出来的,不是因为比“贤”更“贤”的标杆的标杆或者榜样力量,而是他自然而然就要成为一个“贤”。
绕晕了吗,来听听吴境萱怎么说。(插入境萱讲解道德经视频)
其实老王家的孩子,过得也未必如你所想的那么美好,一路人生巅峰。很多老王的孩子,人生巅峰了可能止步于小学了,一直被别人表扬,推崇,做榜样的那个孩子,可能就越被这样的表扬,推崇和做榜样的声音所捆绑,可能变得很有优越感又内心脆弱,然后输不起。
父母要注意的是自己的言语,可能不经意间,你就传达给了孩子未必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好才是好孩子,成绩差人生就完蛋,成绩好就有奥德曼、冰淇淋,成绩不好什么都没有。想玩游戏,就要先完成作业,然后,你就会慢慢培养出特别“会”考试,特别会找到技巧快速完成作业的孩子。这些就是老子说的“智者”。
这个是你想要的孩子吗?
当有一天,他不必再以学习换取他所要的,他还会学习吗?他还会去看一看书吗?他还会对世界的一切抱着好奇,探索,挑战的精神吗?
这就是为什么被逼着学琴的孩子,学到10级,这辈子就再也不碰钢琴,为何考入大学的孩子用撕书来庆祝他们的解脱,以及为什么一些人到了四十的时候开始抑郁,发现人生毫无意义可言。因为从小他们就被剥夺了意义感。
学习,成长,本来就是一个人自然而然合于道的事情,还需要去激励,树标杆吗,如果需要,那么你要思考,你到底对孩子做错了什么?心底默念一遍,为无为,则无不治。
最后说一句,老子说不尚贤,没有让你不做“贤”人,而且我们依然可以见贤思齐的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