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翻开《子夜》的时候,还没有看到吴老太爷一命呜呼。
时代感极强的文字并没有完全引起我的兴趣。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街上呼啦啦奔跑着的人力三轮车,车夫们之间混沌不清的胡侃,表面对那些洋车里跑着的主人们毕恭毕敬,实则在私底下将他们的祖孙三代调笑个遍。
不到千把字,茅盾便成功地把那个时代应有的大幕缓缓地拉开了。
但是我把书合上了,不是觉得文字写的不好,恰恰是因为描摹得太成功了。但是在所有历史片段里,我对那个连年战争,军阀混战的年代并无好感。那个年代是极度碎裂的,不同的阶级之间,甚至在同种阶级之内,利益被伪善包裹着。明着的是不长眼的纷飞的炮火,而暗着的是人心的暗箭,每一发箭上都涂抹了毒汁。
那段时间我正在焦虑地准备考试,需要的是看一些让身心放松的文字。连此种电视剧和电影题材都避之不及的我,选择了先把书放一放。
但是书没有放多久。考试一结束,吴老太爷从乡下来到纸醉金迷的上海究竟发生了什么,好奇心开始朦朦胧胧地浮上心头,并牢牢地占据在我的脑海里。我不喜欢那个时代,但是茅盾的文字却让我第一次对那个时代产生了真切的好奇,艺术加工过的影视作品大抵有着不切实际的夸大成分。而茅盾笔下的那个时代从开篇就晕染着时代的壮美,也许我该跳出原有的思维,去看看那个时代。
于是我选择了继续阅读。当吴老太爷去世的时候,吴荪甫一家子最后的悲剧结局就已经写好了。于是茅盾不再致力于引发人的联想和好奇。他所努力的是最大程度的展现那个大环境下的人心。
以主人公吴荪甫为中心线所扩散出去的人际网络里每个人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描摹。同时也是这种心理方面极致细腻的描写,让所有剧情变得顺理成章了。这本书看下来毫不别扭,一气呵成。
吴荪甫是一个有魄力的企业家,他一心想着兴办实业,这是他进步的思想所带给他的在这个时代企业家所应有的抱负。但同时他也是个被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所压迫的人,他无数次地在混乱的公债市场上与操纵市场的投机分子斗智斗勇,但依旧免不了一败涂地的命运。
吴荪甫是值得同情的,在那个时代里。他要翻身的可能是微乎其微的。要是放在今天,他的胆识,他的魄力,他的远见是可以成就一番事业的。可在那时,人的命运比一根能被随意捏折的芦苇还要脆弱。赵伯韬依靠的是美国的金融资本和蒋介石的反动政权的力量,他能够随意地将吴荪甫玩弄于股掌之中,这不是由吴荪甫的个人性格能决定的。
但吴荪甫也是不值得同情的。虽然他有满腔做本国实业的热情,有敢于反抗资本主义控制的勇气。但是他到底只是一个商人。他的所有精于算计,不择手段最后的落脚点更多的是为了个人私利。
他想要赢,想要出人头地。他不满资本主义,是因为资本主义压迫了本国的实业者,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但是对待自己手下的女工,他心狠手辣,对其嗤之以鼻。在女工们罢工的关键时刻,他凶相毕露地命令司机:“开车,开足马力!”意图撞死带头闹事的人,图个一了百了。
对于家庭,吴荪甫的控制欲在一点点地攀升。他几乎见不得自己在公债市场上失意的时候,其他人竟然还可以一副快活儿逍遥自在的模样。但实际上,他的权威随着他喜怒无常却在呈现下降的趋势。
虽然大家明着不敢反抗他,但是暗着的敬重却日渐减少。到全书的结尾处,四妹的逃离便是将这一暗藏着的情绪明着挑露了出来。
除了吴荪甫,在这纸醉金迷的上海里,还有形形色色的人物线在互相纠缠着。心狠手辣,始终躲在暗处,却能够支使身边人为自己所用的赵伯韬。精明能干,心理素质极强的,一出场就给人极深印象的吴荪甫最得力的走狗屠维岳。谨小慎微,在关键时刻倒戈赵伯韬给吴荪甫的一败涂地给予关键一击的杜竹斋。还有贪图享乐,左右逢源的交际花徐曼丽。除此之外,还有各色着墨不多的小人物在轮番上演,人心的险恶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读罢却让人大呼过瘾。
在整本书里,没有一个人能够逃得过时代和个人性格从而共同编织的宿命,而这种宿命是若隐若现的埋在了故事的情节里。
当故事写到结尾时,定格在了吴荪甫打算带着一家老小的逃离,其他人物究竟往何处去并无点滴的着墨。
但这种结局的精巧之处在于,他给了你足够的想象空间,但同时也已给了你答案。
吴荪甫是里面最关键的那条线索,而他的结局也早已在开头埋下了伏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