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参加了一场辩论,辩题是:当你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是选择考研还是实习?我是正方,选择考研。
当我看到这个辩题的时候,回想起上大学的时光,经历过不止一次的辩论,很多时候并没有对错,只是锻炼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临场发挥能力。
而这次的辩题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我那个时候做出的选择是实习,这次的辩题和我的实际选择相悖,如何才能做好这次辩论?
我首选从题目入手,题目剖析从”当我不知道做什么入手“,不知道可以看作不知道,认知达不到。那有一句话叫做知行合一,知道做什么的时候直接选择自己要做的就好,第一种是:外在条件:比如家里没有钱,只能先实习赚了钱再考研,这个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除了实习没有别的选择。就像《都挺好》里面的苏明玉,明明是上清华北大的胚子,却只能上师范,就是别无选择的例子。第二种是内在条件:比如自己的学习能力太差,精神集中力差为理由来选择实习的话。不管是因为外在条件还是内在条件,只要是对方辩友的观点加了因为……所以选择实习,我就会从这个角度来攻辩。再强调知行合一,举例高中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做什么,父母会让我们上大学(外在条件允许),你想也好反正我也不知道做什么,如果你知道做什么,你可能会选择职业学校等。
其次,设想对方能想到的理由。比如:他们举出上大学期间实习做的很优秀的人,或者不是研究生但是做的很优秀的人。对方确实以马云为例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我方从幸存者偏差来强调这个是个例,她只提了马云但是没有提李彦宏,没有提马云的高管的学历,没有提辍学的普遍情况来攻辩。再强调一下,研究生的同学是研究生,研究生的导师是博士生,人脉的增加能给他们带来很好的就业机会。
最后,随机应变找漏洞。对方辩友提到,读完本科生读研究生,难道要一直学习下去吗?这个和我们倡导的活到老学到老相悖,而且考研究生并不等于要一直学下去,仅是因为不知道做什么,要在这段时间发现自己做什么。对方辩友提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研究生没有获得实习那种实践的机会。她把研究生和实践割裂开来,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导师会安排更多的实践机会。研究生在校期间也可以兼职,比如在币乎兼职的佣兵就是在校研究生,他和他的同学IT知识,用来分辨区块链项目的优劣,也可以算作实践。
虽然只是一场辩论赛,也是一种思维的激荡。回到主题,当你面临选择犹豫的时候怎么办呢?从在身条件剖析。把外在条件和内在条件罗列出来,然后再把优势和劣势写下来。这个时候还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可以先从不想要什么入手。比如我不喜欢每天读书,上完大学四年已经学够了,要想集中精力看4个小时的书都难。
如果你正在面临选择,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可以用一下我的方法,先找出自己最不想要的,假如……就会很痛苦……,那么就去做另一件事情吧,兴趣可以激发你的潜力!比如是否买比特币,如果比特币升值到100万美金,我会更痛苦,那么我就会去买比特币,你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