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焦灼》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1938年流亡国外时发表的长篇小说,也是他生前面世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该书讲述轻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贵族地主封·开克斯法尔伐的女儿艾迪特。这位姑娘生性活泼,正值繁花似锦的年龄,却不幸下肢瘫痪,霍夫米勒对她深表同情,却因此酿成悲剧。
作品于1938年出版,茨威格流亡国外,他的著作被列为禁书,遭到焚毁。直到战后,双城电影公司将它改编为电影,才成为畅销书。而1981年,茨威格诞辰100周年之际,奥地利广播电视台才拍摄电视片《心灵的焦灼》。
奥匈帝国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偶然结识了下肢瘫痪的少女艾迪特,出于同情常去陪伴、关心、帮助她,天长日久,使艾迪特萌生了爱情。霍夫米勒发觉艾迪特倾心于自己,便惶然不知所措。经过一番痛苦、矛盾的内心挣扎,霍夫米勒出于同情和怜悯而答应与艾迪特订婚,但旋即后悔。艾迪特得知霍夫米勒毁约,痛不欲生,跳楼自杀。霍夫米勒因此带着沉重的负罪感而抱恨终生。
1936年夏天,茨威格南美之行前不久,西班牙爆发内战,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欧洲动荡不宁,许多人弃家逃亡,颠沛流离。纳粹的气焰嚣张,茨威格生活中也发生不少变故,他经历了婚变,母亲去世,哥哥逃亡,自己不得不申请英国国籍,身患严重哮喘病的恋人绿蒂因为是德国人而处境危险。
茨威格为形势所迫,忧心忡忡,情绪低沉,出现严重的精神危机。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能安下心来写出了一部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可见他有强烈的愿望,要宣泄在他心里不断折磨着他的苦恼。就在这时茨威格创作了他生平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
1936年,他从南美回来,年底动笔写作这部小说,直到1938年他不断加工修改。为此他整整写满了ll卷笔记,无数的草稿和修改稿。小说反映了茨威格对故国的眷恋,对往日的憧憬,也反映了他对绿蒂的爱。这种爱含有极大的同情。
茨威格原来想把这本书叫做《同情》,可是嫌它不够含蓄,后来定为《心灵的焦灼》。中译本之一叫做《爱与同情》。英译本的标题为Beware of pity(英文:谨防同情)。
《心灵的焦灼》这本书作为茨威格晚年的作品,心理描写极其丰富,内心倾诉富于浓郁的抒情性,心理分析增强了心理描写的理性色彩,自由联想形式新颖,梦境描写深入到潜意识层面,景物映衬和瞬间动作透露了人物内心,小说达到了对人性深刻洞察和逼真表现的艺术高度。
1946年,双城电影公司把小说搬上银幕,导演是莫里斯·埃尔维(Maurice Elvey),男女主角分别由阿尔伯特·利文(Albert Lieven)和莉丽·帕尔梅(Lilli Palmer)扮演。这部电影的片名也沿用英文译本的书名。这本书成为畅销书,其英译本在英国一周之内便连出三版,是茨威格在英国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在巴西或葡萄牙,文本受到的欢迎超过他以往的其他作品。1981年11月28日是茨威格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他,奥地利广播电视台拍摄了电视片《心灵的焦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