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这本书的名字是在书分享会上同事的分享中;第二次听说这本书是漫无目的的在淘宝上搜寻书籍时看到的,这本书位居榜首。
抱着猎奇的心态买回来,一度认为这是一部小说,在读了前几章后也依然认为这是小说。好奇心驱使,边读边查阅相关资料,才发现,这不单单是塔拉女士的自传,而且是一位来自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美国土著的真实成长经历。
塔拉17岁之前从未上过学,从小生活在一个不幸的家庭中,父亲患有“双向情感障碍”,母亲懦弱的藏在父亲的权威之下,有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暴力哥哥。塔拉兄弟姐妹几个跟随父亲工作,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他的父亲总是把信念置于安全之前,不会从一次次的事故中总结教训,正如塔拉所说:“在经历了……这些事件后,他仍坚持相信自己是对的。付出代价的是我们。”
即使在一个盲目信仰,拒绝学校和医院的家庭中长大,塔拉仍有自己的坚持。她是如此的不幸,同时又是如此的幸运。家庭给他灌输了太多不正确的理念,但同时也教会了他坚强、坚持、有毅力等高贵的品格。
教育——本书思想的核心。获得教育,意味着打开不同的视野。世界是多维度的,如果不持续接受教育,我们便犹如坐井观天的青蛙。但同时,教育不意味着束缚,它是辅助我们打开思想的。
“学海无涯苦作舟”,对于中国的莘莘学子来说,“苦”是双面的。为何“苦”?因为在某些程度上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但我们体会到它的“苦”,更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仅仅把它当成了一种工具,当成了进入社会的“敲门砖”。
对于我来说,上进心是什么?绝对不是为了权和钱,而是每天看到自己会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一点。我有学习意识,亦有学习的行动。
从书中可以看出,塔拉的亲人是爱他的,但这种爱太过偏执,甚至凌驾于生命,凌驾于塔拉本人之上。塔拉的父亲认为一切的幸运和不幸都出自于上帝之手,任何人都无法违逆。
在塔拉从家出走接受教育后仍久久沉陷在家庭对自己的影响中。在她的记忆中,她在家人身上也曾看到过希望,甚至在这些希望产生之后,她会自我麻痹的去“主动”篡改自己的记忆。在受到一次次伤害之后,她仍然相信自己自己能够处理好这些问题。
读完这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自我教育”和“家庭影响”。
“自我教育”有时会是一种自我救赎,但更多的是自我提升和自我实现。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的根基,再强大的人,原生家庭也是他最脆弱的点。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治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