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我在这个夏天走出了学校校门,心里很是兴奋。其实,早在未毕业时,我就对此呈摩拳擦掌之势,因为这正是我所期待的时刻,因为这意味着,从此我不再是呆在象牙塔中的学生了,而是要以职业人的身份去社会中伸展手脚了。当然还不能说是去施展才华,因为我毕竟只是一只菜鸟。
虽然我身上仍带着稚嫩,虽然我知道社会复杂,但我依然对于自己将要独立去面对社会中的人情冷暖、体会社会中的世态炎凉、品味社会中的酸甜苦辣而感到激动。
想象着下面的画面,我不禁心生憧憬:
作为一名中医师,几年以后,我已经能够独立接诊病人,病人一进门,我便可以通过望诊观其神色之兴衰;病人一开口,我便可以通过闻诊听其声音之高下、闻其气味之有无;通过问诊而知其疾病之始终;通过切诊而感其身体之寒温、脉象之浮沉......然后,运用以上望闻问切之所得,辨其疾病之阴阳、寒热、表里、虚实。
几年以后,我的《伤寒论》已经倒背如流,黄煌教授的经方体质理论已被我娴熟地用于日常疾病的诊治,遵循着“有是证,用此方”、“方证相应”的观念,“吐血、衄血”用泻心汤,“默默不欲饮食”用小柴胡汤,“按之心下满痛”用大柴胡汤,“少腹急结”“其人如狂”用桃核承气汤......临床疗效确切。
几年以后,我从赖梅生老师那里学到的火针技术会被我运用得越来越准确熟练。酒精灯一燃,烧得白炽的火针在患处快速点刺后,脂囊瘤的内容物被挤出,带状疱疹的疼痛消失,白癜风的面积日渐减小......
几年以后,我的黄帝内针技术已经很纯熟。我严格按照“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同气相求”、“阴阳倒换求”的原则取穴,一针下去,颈肩腰腿痛等多种病痛的解除自然不在话下。
除了这些技能,在成长的道路上还可能接触到更多更实用的临床技术,为了帮助患者尽快解除疾患,我肯定还会不断学习,不断尝试。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当然,这些都是憧憬和希望,而另一方面却又不可避免的会有忐忑和紧张。
首先,虽然自己学了五年的医学知识,但是毕竟自己的专业能力有限,临床经验尚不丰富,而且书本上讲的都是很单纯很典型的疾病,而在现实的患者身上却可能是寒热虚实错杂,多种疾病复合表现,这就对临床医生有更高的理论和技术要求,所以年轻的我会因为自己知识的缺乏、经验的不足而缺乏自信。
其次,现在的医疗环境并不安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越来越低,医闹不时发生,医生的生命安全时常受到威胁,如一患者因26年前装的烤瓷牙变色而多次纠缠并最终将广东省人民医院口腔科主任连砍30多刀致其死亡,此类事件近些年越来越多,医护人员们都心有余悸,不时为自己的性命担忧,当然,我也不例外。
所以,其实在兴奋之余,内心还是有不安的。
然而,仔细思考,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办法缓解焦虑、给自己增加自信的,早在唐朝时期,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就给了我们很好的提示和指导,如果我们按照孙氏所讲,做到“精”和“诚”,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精,即是医术精湛,需“博极医源,精勤不倦”。《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些中医经典之作的仔细研读当然是必不可少的。跟师学习,海纳百川,拓展思路,及时总结,日久,医术肯定精湛。
诚,即是医德高尚,我们需有“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感同身受之心,怀着"大慈恻隐之心",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不能"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成为大医时,必然多了几分气定神闲,少了几分犹豫踌躇。
然而,这恐怕是一辈子的事,就容我怀着大医之志,从基础做起,先当好一个小医生吧。
路漫漫其修远兮呀。
写在毕业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