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觉醒不是思考的结果,而是感受的结晶。
灵性要用心去感受
不要用脑去思考
现在,人人都是思考的高手,但遗憾的是,我们在对问题穷追不舍的思考过程中,却丧失了心灵感受的能力;我们虽然找到了貌似正确的答案,却对奥妙和难以控制的事物失去了耐心。
于是,我们越思考,焦虑和痛苦就越多越深。
它们犹如游离心头的鬼魅,招之即来,挥之不去......
面对这样的困惑和伤感,我们将何去何从? 唯一的办法就是放弃思考,用心感受。
而最能帮助我们去感受的则是:听故事!
故事超越了语言,直达人的心灵。 故事让我们抛弃了教条的束缚,恢复了人们的感受力。
下面这个愉快的小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一位主教乘的船要在一座荒岛逗留一天,于是他打算好好地利用这段时间。 他沿着海滨慢慢地踱着,不期遇到了三个在补网的渔夫。
三个人用半生不熟的英语告诉他,几百年前,他们的祖先就皈依了基督教。 “俺们是基督徒!” 三个人相互指着对方,骄傲地说。
主教深受感动,问他们可知道祷文? 他们说从没听过,主教听了大为震惊。
“那么,你们祈祷的时候说些什么?”
“俺们抬头向天,念叨:'俺们三个人,你们三个人,可怜可怜俺们吧!' ”
这种原始、直白的另类祷文叫主教惊讶不已,于是他花了一整天的工夫教他们祈祷。 渔夫们学起来很吃力,但三个人也很卖力。
第二天离岛之前,听着三个人一字不落地背诵整段经文,主教心满意足。
几个月后,主教碰巧又经过这座小岛。 在甲板上做晚间祈祷时,他想起荒岛上的三个人,心里一阵欣慰,由于他的耐心教导,现在,这三人已学会了如何祈祷。
他正想着,猛一抬头,只见东方有一点亮光,随着亮光离船越来越近,主教大吃一惊,他看到三个身影在水中向船奔来。
船长下令停船,乘客们一下子全挤到船舷边,扒在栏杆上,探身观看这点亮光。
等三人走近了,主教认出,那正是他的三个渔夫朋友。 “主教!” 三个人喊道,“俺们听说你的船要往岛边过,就赶紧跑来见你。 ”
“你们有什么事?” 主教肃然起敬。
“主教,真...... 真不好意思。俺们忘了那些祈祷词了。
俺们说:'我们的天父,愿你的名受显扬,愿你的天国降临......'然后俺们就忘词了,俺们经常为此争论,祷告时俺们常常思考应该用那些词语。
后来,奇怪的事发生了,我们越祷告越焦虑,越祷告越烦恼,与以前大不一样了...... 麻烦你再教教俺们吧。 ”
主教顿时羞愧难当,连忙说:“你们回去吧,我的朋友,以后祈祷,你们还说:'俺们三个人,你们三个人,可怜可怜俺们吧! ’”
在这个故事里,渔夫们为了记住那些华而不实的祈祷词,用脑的思考取代了心的感受,于是他们再也无法虔诚地祈祷了,因为他们在思考中丧失了心的感受力,自己越祷告就会越痛苦。
灵性的觉醒是一种
发自内心的真切感受
思考影响大脑,感受触及灵魂。 下面是一位心理医生的故事,他进一步说明了思考和感受的区别:
有一次,我去找一位资深的牧师忏悔。
在忏悔的过程中,我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让自己备受困扰的行为,特别是这些年来逐渐显露的冷漠感和颐指气使的倾向。
接着又谈到我最近从书中、特别是参加团体活动中认识到的自己,然后,我说,这些行为似乎跟我曾经饮酒有关。
说完,我满眼困扰地望着忏悔师,等待答覆。
这时候,那位满头银发的忏悔师轻轻地拍了拍我的手,问道:“我的孩子,你是需要宽恕,还是要个解释? ”
解释需要的是思考,宽恕需要的是感受;思考产生答案,感受慰藉心灵。
我们不能用逻辑推理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己是不完美的! 思辨得出的结论对灵性的觉醒没有丝毫说明。
我们只有通过心灵的感受,让身心的每一个细胞都亲身感受到这种不完美,灵性才会觉醒。
譬如,要感受谦卑,我们花上一年的时间去思考,还不如跪下磕三个头,因为思考虽然让谦卑富有了意义,但身体和心灵却没有任何感受,跪下磕头虽然动作简单,但却让身心感受到了谦卑。
所以,灵性觉醒最大的障碍不是痛苦和烦恼,而是麻木不仁。
痛苦和烦恼表明我们还有感觉,麻木不仁表明心灵已丧失了感受力。
一位埃及智者说:麻木不仁是万恶之源。
灵性说到底就是一种感受事物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左右我们观察和感知世界的视线,影响我们的直觉,并最终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定。
在灵性的感受中,有三个关键的因素:所见、所感和所选。 灵性的感受来自健全的心智,是所见、所感和所选三者的结合。
感受高于感知,因为它还涉及到了解;感受不局限于所见,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感受不局限于知道,还需要实践;
感受不局限于观察生活,而是要去生活;感受不仅要思考爱,更要去体验爱;感受不仅要思考痛苦,更要去经历痛苦。
我们肉眼看见的
并不是真实的东西
心理学中有一句著名的话:“每个人看见的都是他希望看见的。 “所以,我们的肉眼看见的并不是真实的东西。
一个人穿了一件红色的衣服,上街之后,她就会发现街上穿红衣服的人很多;如果第二天,她又换了一件黑色的衣服,那么,她就会发现穿黑衣服的人很多。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因就在于,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情结: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以自我为中心,人穿上了红衣服,他就会更多地关注红衣服,于是,他就会发现穿红衣服的人很多。
其实,穿红衣服的人不会因为你穿而增多,也不会因为你不穿而减少,我们之所以会得出多的结论,全是因为自己的内心。
这种情况比比皆是,买了股票的人,看见的全是股票要涨的好消息,卖了股票的人,看见的全是股票要跌的坏消息。
好消息和坏消息都明摆在那里,为什么人们却看到了不同的东西呢?
因为人总是根据自己的希望去选择看什么,不看什么。
从这个角度来看,投资不仅仅是个经济学问题,也是一个心理学问题,更是一个灵性觉醒的问题。
因此,要想看见真实的东西,我们就要从内心入手。
一个人想得太多反而会看不见。 相反,如果我们心中没有希望和想法,就能看见事物的真相。
中国的神会禅师说:见无物,乃真见、常见。
当我们对别人生气的时候
要看看自己内心的愤怒
内心清净,没有杂念,我们才能看见真实的世界,但很多人都是从内心的欲望、愤怒和恐惧出发,去看待周围的一切。
人的内心就像一面镜子,欲望、愤怒和恐惧就像是镜子上面的污垢,如果人的内心有了这些污垢,那么,他看见的事物就会是扭曲的、不真实的。
所以,当我们对别人生气的时候,要看看自己内心的愤怒;当我们胜利的时候,要看看自己内心的骄傲; 当我们抱怨的时候,去看看自己内心的焦虑。 因为感受随我心生。
人之所以会出问题,往往不是因为他们有了错误的想法,而是因为他们选择了错误的角度。 从骄傲的角度,我们看见的一切都很渺小;从悲观的角度,我们看见的是满目忧伤。
这些错误的角度让我们钻进了牛角尖,看到的都是一些子虚乌有的事物,背离了真实的生活。
错误的角度导致虚假的幻象;虚假的幻象导致心智的迷惑;心智的迷惑最终导致心灵被分割。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
一次,有人走到一位犹太智者跟前说:先生,我很想忏悔,可又不知道怎么做。
犹太智者说:如果你想知道犯错的感觉,知道怎么做吗?
这个人回答道:这还不容易,我先犯次错误,然后就知道了。
犹太智者说:这就对了,你先忏悔,随后就知道怎么做了。
不要想得太多,敞开心灵去做,去感受,去体验,我们就会明白一切!
———————————————————
用最真诚的文字,倾听心底的声音,做内心强大的自己。 我是小天,陪你一起阅书、阅心、阅尘世的小编。 愿你我,活得通透,舒展自己的生命,轻盈自己的灵魂。 共同陪伴彼此的成长! 感恩遇见!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