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人将包子称为馒头,小笼包子叫小笼馒头,菜包子称菜馒头等。而将北方人通常称的馒头叫白馒头。
早些年,无锡的大街小巷很少见有卖白馒头的。我家是西北人,市面上没有卖,母亲便自己做。蒸出来的馒头又香又软和。
无锡人爱吃菜包子,很少自己做。基本上都是上外面买了吃。好的菜包子的馅很有讲究的。要用上好的新鲜的青菜、黑木耳、油面筋剁碎,加素油(菜籽油)等辅料调制而成。味道鲜美可口。
但无锡人吃得最多的是小笼馒头,以皮薄卤多而誉遍沪、宁、杭一带,是无锡地方传统名点,已有百年历史。它选用上等面粉制作、选料精细、小笼蒸煮,南方口味。具有夹起不破皮,翻身不漏底,一吮满口卤,味鲜不油腻等特色。馒头紧酵皮薄(注传统无锡小笼馒头做法中,馒头皮不发酵,因此蒸熟后皮薄而不破,很有嚼劲)、馅多卤足、鲜嫩味香,秋冬时,馅心中加入熬熟的蟹黄油,即为著名的“蟹粉小笼”,食时鲜美可口。
前几年,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第一辑专门介绍了无锡美食的甜味。无锡美食的甜,充分体现在无锡小笼、无锡酱排骨和无锡油面筋中了,那是一种甜的刚刚好的滋味,当这种甜与咸恰到好处的融合在一起,它就变成了一种让人回味的鲜美。
一位妹子在大众点评网上说:吃了馄饨,无锡小笼紧随其后,一个个胖墩墩圆鼓鼓坐在草席上。皮子厚实,微微咬开鲜甜的汁水就涌入口腔,浓烈着色的酱肉馅带着毫不掩饰的甜滋滋。往勺子里猛倒醋以后还觉得挺好吃。
但有些北方人的看法正好相反,有一次,我认识的一位女士,是内蒙人,她当时竟然对我说,她到无锡觉得最美是太湖,最难吃的是小笼包子,问其究竟,她说甜的让人想吐。
无锡卖小笼馒头的店很多,但正宗的店铺,一般只卖小笼馒头加馄饨。
无锡人是不吃饺子的,取而代之的是馄饨,一般来说馄饨皮都是摇面机做的,也有手工做,但那叫手推馄饨。有专门的手推馄饨店吃。
馄饨的品种一般有,开洋馄饨、青菜馄饨等。
这些店铺常年是关着店门的,只是在门上挂着营业中的牌子,当你推门而入,便有适时的凉爽或温暖。店堂内古香古色,清一色的八仙枱(大方桌),每面有两张骨牌凳(方凳),一张桌子可坐8个人。桌子上有放筷子的筷笼。一瓶镇江香醋、8个碟子和餐巾纸。有的店没有放辣椒油的器皿。因为无锡人通常不吃辣。有需求的可向后厨要。
进门有收银枱,你可根据自己,你可根据水牌上的品种和价格挑选你喜爱的馄饨或小笼馒头。先付款后吃,很少有先吃后结帐的。
一般的吃法是一碗馄饨和加若干只小笼馒头。有的干脆就光吃小笼馒头或馄饨的。有些老人,只吃两只小笼馒头。令外地人不信的是,一两有四个小笼馒头,老人只吃半两够吗?
我的侄儿是天津人,小时候在无锡奶奶家待过两年,特别喜欢吃小笼馒头,后来有一年携妻带儿到无锡来玩。早上走进馄饨店,便要50个小笼馒头,服务员不加思索的问是带走吗?我侄儿说带走?为什么?我在这儿吃。服务员很吃惊,要怎么多吃得了吗?到后来真的剩下了几只打了包。
吃小笼馒头,首先服务员用夹子夹着馒头的头部尖尖,放到碟子里,不能让汁流出。而吃客吃的时候要小心翼翼地先将皮咬破,将汁吸完,然后才可大口吃。
当然这是大人的吃法,我的两个小外孙也是特别爱吃。但他们的吃法却是先用筷子将馒头戳破,最后才喝卤汁。
我小的时候是不大吃小笼馒头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嫌其太贵吃不起,难得有亲戚朋友来,作为陪伴沾沾光。
无锡人不仅爱吃小笼馒头,还将其作当馈赠亲友的食品,比如家里乔迁新居,长辈扎两扎小笼馒头(每扎几十只不等),作为贺礼送给房主。再比如新人结婚后女方回娘家,要扎几扎送娘家。其他如祝寿,佬小满月等等也有送小笼馒头的习惯
无锡最有名气的馄饨店是王兴记店。是百年老店。最初是在崇安寺,1965年迁入中山路新店,在吟春书场隔壁,这是市里专门为王兴记建的水泥结构的二层楼建筑,从当时的眼光看挺气派的。
后来作为知青到苏北农场工作生活,等再回城,己经是八十年代
了。此时的王兴记生意十分好!每次去排队要等好久才能吃到!
后来又搬迁到学前街转弯角原无锡浴室旧址。就不大去吃了。
这两孩子特别爱吃小笼馒头,每周起码要吃一次。而我则不太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