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说,“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
二三十年前,父母一辈,除去下岗再就业大潮的那几年,恐怕少有人谈起35岁之后将会如何如何。三十,四十,而立不惑,只是两个自然而然的时间概念。
毕竟那个年代,我们正起步腾飞,互联网也还是个少年。一切正青春,一切正蓬勃。但互联网也是把双刃剑,在弥合信息鸿沟的同时,却像一枚探照灯,不经意却也总刻意地照见,那些暂时或长久陷入泥沼中的某一群人。更进一步引发旁观者的议论、指摘,然后是恐慌泛滥。
“35+困境”正是其中之一。
上一个近似的概念可能是“中年危机”,但指代的范围更广。“35+困境”狭义上更多的是从职场角度出发,描述一种职业发展停滞后,接踵而来的失业陷阱。
三十不立,而心中之惑又难解的也并非寥寥。
“一些单位招考,35周岁以下是硬性门槛;在企业就职,‘35岁+’遭遇职业天花板;打开互联网,类似‘35岁之前是人力资源,35岁之后就成了人力成本’的戏谑之语不时出现。” ——人民日报评论:35岁焦虑,该如何破?
“调查显示,过去一年中,‘35岁+’受访者平均投递简历数量同比增加近四分之一,但获得的面试机会却同比下降二成。” —— 前程无忧《“35岁+”人群就业压力观察2022》
35岁甚至还是中国球迷观看NBA赛事的一个分水岭,“在该拐点之后,用户比重呈现明显的下落趋势。” —— 腾讯体育《NBA内容生态白皮书》
无意去考证35岁这条分界线的由来,只是发现它已经成为了各类大数据人群画像的标准区间。
仿佛“职业”这节电池自出厂学校后,燃烧到35岁就开始接触不良了。而其他诸如婚姻、子女、家庭等等原本美好的事物,一旦附加“35岁限定”,也忽然变作了“牵扯”、“负担”这样的贬义词。
#能力下滑# #精力分散# #畏首畏尾# #止步不前#,一个个标签叠加,带来了争议,却也未见得都是杜撰与恶意中伤。毕竟伴随年龄一同增长的,除了阅历,可能还有房贷和甘油三酯。
菜是原罪,现实也在拼命告诉你,“老”和“菜”在某些条件下也会是同义词。尽管大部分时候,我们只想做一个平凡而稳定的打工人。那就更不能甘于现状,一躺了事。
姜太公八十出山,百里奚七十为相,孙悟空五百岁西天取经。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皓首穷经,宝刀未老... 说的又好像是五六十年纪后的故事。
任正非43岁创建华为,宗庆后44岁成立娃哈哈,马云也是35+后迎来了阿里巴巴的转机。于是,我们要去创业吗?
好像又没那么简单。
所以我们创立3040研究所,去探寻一些35+以上的可能。即便你只愿苟在当下,又或者想离开“大厂”,弃“卷”从“闲”,也需要有策略,有规划,甚至用一些笨办法,走一条最朴实的进阶之路。毕竟,呼兰也说:留给诸位大器晚成的时间不多了。
这个夏天,34岁的史蒂芬·库里,在饱受三年的伤病和质疑后,赢得了职业生涯第四座NBA总冠军奖杯,以及那个打脸半个联盟的FMVP。我们拭目以待,看看即将迈入35+的这位“老将”,还能否延续王朝传奇。毕竟在他身前,还有一位以36岁“高龄”夺得第十四个法网冠军的纳达尔。
我们每一个人,自出生起,就在学习如何与这个世界抗争、相处、共存。所以这些“困境”可能并不源自于年龄,而是我们还有没有勇气毅力像年少时般不屈。即便筋骨乏力,也不让精神轻易倦怠。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加油吧,也曾是少年的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