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原创文字集简友广场
智者当应势而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源于《万历十五年》的处女评

智者当应势而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源于《万历十五年》的处女评

作者: 落日岛 | 来源:发表于2022-05-03 12:47 被阅读0次

    智者当应势而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源于《万历十五年》的处女评

    所谓一本好书,应当是多遍品、细细品的。《万历十五年》的首刷,首先坦诚,看的不太懂。虽不至于晦涩,但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历史不甚感兴趣的小女子而言,确实味同嚼蜡。书,是好书;作者,是名家。好吧,抱着拜读的精神,此书长长短短硬是近两月,方才读完。

  《万历十五年》共七大章节,分别从评议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为切入点,从万历年间的时代环境、政治背景,浓缩至每一个小人物的剪影。你可以清晰地去感同身受无论上至皇帝、首辅,下至廉臣、田野中的哲学家,每个人那种苦苦挣扎,以个人之“道”与时代之“道”去碰撞、去抗争的那种无奈。

  我没有什么真知灼见,以下谨从每章节中我最有感触的注释摘选,以分享我在品读此书的心情。

  第一章——万历皇帝

  读本书前的上上本书,恰是《大明王朝1566》,嘉靖那种垂帘幕后、运筹帷幄的风采,确实独特的让人难以忘怀。尽管那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正史,可是诸如严嵩、徐阶、冯保、高拱、张居正、李妃之流,还是于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联想嘉靖,再读万历,一开始我也认为皇帝是至高无上的权力代表,呼风唤雨。而读到万历时,说到张居正不让他习字、申时行不让他练兵,他必须按照皇帝的角色和形象行事。皇帝只是一个角色,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王朝必须推出的一个角色行使人物。

  原文“他贵为天子并且在年轻时就取得了祖宗的身份……他朱栩钧生前有九五之尊,死后被称为神宗显皇帝。而几百年后,它带给人们最强烈的印象,仍然是命运的残酷”。

  第二、三、四章——申时行与张居正

  这两个人物在我心中可以联讲,张居正与申时行都有自己的“道”。先说张居正,少年天才。他这个人,有志、有谋、有运、有手腕、有魄力。虽然他还是晚节不保,他的变法、改革随着他的死亡,犹如大厦倾塌。张居正的败,是真的败给了时代,败给了那位“无为”而默默反抗的万历(少年天子因不满且无法反抗张居正的强势,而选择消极怠工),败给了整个文官集团(因不满张居正的强悍手腕而骚动)。他有一套至今看来依然较为成熟的变法体系,然却因为他的权势过于滔天而颓败。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他的失败仿佛从一开始就是注定了的。

  而申时行,这位一生都在追求“恕道”的首辅。我不知道可不可以唐突的把他归结为一位毕生都在努力上下逢源,夹缝中努力求和的一位耄耋。如果说张居正的性格是锋芒毕露,那么申时行真的是非常内敛宽容。在举朝都在清除张党(彼时张居正刚殁)的时候,只有他主张因材施用,不问出处。书中原文:“他们(文官集团)心目中的大政治家,应当一个人的声望来调和各种极端。在一般的情形之下,他需要用明确而坚定地态度处理公务;但这标准只能维持到一定的限度。事态的发展逾于限度之外,则就需要用恕道来原谅个人的过失。首辅的最大贡献,则在于使各种人才都能在政府中发挥长处。大才小才,庸才劣才,全部如是”。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申时行的首辅生涯确实一直都在如此努力。如果不是他激励补救罅隙,大明王朝或许会更早倾塌。

  第五章——海瑞

  海瑞这个人,说来就更有意思了。水至清则无鱼,人过刚而终折。很少有一个官,能做到海瑞如此地步。正直、清廉、古怪、迂腐,这些或好或坏的词用在他身上都不为过。先说正直、清廉,海老爷无论是在《大明王朝1566》中,还是《万历十五年》中,都是一身为公,一心为民。且此民,必须是指底层社会贫民,富绅不行,那在海老爷心理,已经是要打的地主了。海瑞十分廉洁,家中一贫如洗,又有一个强势的老母。他可怜而羸弱的妻子,每个月甚至要获得婆婆的首肯,才能与自己的丈夫同床共眠一夜。这个敢于去反抗和斗争一切的海瑞,偏偏家中有一个他不敢反抗的老母与不敢反抗他的妻子,说来让人总觉得有些许滑稽。

  书中原文:“他(海瑞)当然是极端的廉洁、极端的诚实。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可能就是极端的粗线条,极端的喜欢吹毛求疵。这样的人不会相信为人处世应该有阴阳的分别”。本书其实正是读完申时行与海瑞后,我方开始思考做人的阴阳两面性的,为人处世要有阴有阳,而阴阳的界限与底线,则需要个人来把握。海瑞的一生,以个人之“道”孑然一身对抗王朝的制度。书读至此,无论是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我们在谈论的时候都应该更加关注到他们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即希望寻找出一种适当的方式,使帝国能够纳入他们所设计的政治范围之内。

                                       

  第六章——戚继光

  好像古往今来,对戚继光更多的赞美都是因为他是抗倭大将、贤才名臣。但读完《万历十五年》后,更多能感悟到的是他是一位懂得顺应时势、因势利导的谋略家。通读全书,不难发现作者对戚继光的下笔是最温柔的。书中描述万历年间的政治环境:“武备继续废弛,军事组织不断衰退。文官们只要在他们的任期中保持平静无事,则一切有关军队改造的计划大可束之高阁”。重文轻武,文官集团的膨胀和武官集团的衰退都可以说是到达了空前,而戚继光作为当朝一名武将,不仅可以实现他在军队方面的谋略与部署,同时他的抗倭思想也能被文官集团所接纳。这不仅与他受到当时的高官谭伦的器重之外,更多的是因为他个人对于时代与朝局清晰的判断有关。

  原文称他为“孤独的将领”,说他:“正是在于他清醒的现实感,他看清并适应了当时的政治,而把军事技术作为必要的辅助,这是在当时环境里唯一可以被允许的方案”。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方能运筹帷幄之中,这才是他一人能于颓然的大明王朝中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

  本书读到这里,我方彻悟,本书在全篇如平铺、如直叙的一页页将每个人物的事迹徐徐道来,为的就是对比每个人求道、问道、逐道的过程,以此让各位看官心中各有答案。为了印证是不是这个道理,我抱着求解的心态继续拜读了本书最后一个篇章。

  第七章——李贽

  李贽,该如何评论他的一生呢?没落家族出生,生活长期穷困潦倒,一身的思想与文采,却犀利且矛盾。半唯心半唯物,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呐喊,彷徨与无望,大抵就是他的缩影了。明朝行至万历年间,传统的整治已经固化难以打破,如李贽一类人所拥有的新思想、新宗教、新变革与当下环境格格不入,甚至难以生存。李贽一生仕途不顺,生活潦草。因为他的偏执,矛盾长期积累,以致他的家庭也不美满。这更加造成了他在思想上的独立不羁与好强喜辩。所以他敢顶撞上司,舌战群臣。他一切得经历,都使得他对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表达更为有力。所以他早早入了空门,远离世俗,试图一尘不染。但恰恰最荒诞的也正是这里,因李贽所拜入的寺院不是一座“正规带编”的寺院,所以每日生计都要依靠李贽的著述与宣讲。

  原文说:“李贽的难言之隐在于他强力的抨击了这些人物后,他还是不得不依赖这些被抨击者的接济而生活……这就常常使他在对别人作了无情的职责以后,自己感到内疚而稍敛辞锋。只有当他被别人截击,已经无法退避,他的感情才如长江大河,一发而不可收拾。”其实读到这里我是真的笑了出来,一个富有批判精神的哲学家,也不得不为了一口温饱而褪去锋芒。其实我没有什么其他的意指,只是单纯一句唏嘘。李贽矛盾的一生无疑将走向悲剧,这在他的前半生早有端倪。他选择走进仕途,却始终无法融入;他欲脱离俗世,遁入空门,却无法不向五斗米折腰;他理应息机忘世,却始终针砭时事,谈论来去总是离不开官僚政治。所以最终招来牢狱之灾,自裁而亡。他的一生,不停地挣扎、奋斗,却始终没有得到实际的结果。

  本章的最后,作者终于点明: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个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而本书中,无论是万历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大时代背景下,每个人物的挣扎无果,恰恰反映的是这个时代的悲剧。


  至此,本书中的每一个章节、每一个人物我都已经品评结束了。其实在读本书前我长期在思考一个问题:究竟什么叫格局?什么才叫一个人有大格局?我想我可能至今依然无法说清这个答案。但是读完本书我确实感慨良多。书中的每一个人物,可以都成为当代杰出之辈,有渊博的学识、独立的思想、过人的胆识以及恒久的毅力。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所坚持与追寻的“道”。但你要让我说逐“道”最成功的,可能也只有戚继光了,顺应当下的时势,做出最有可能被接纳的选择,这句话我至今印象深刻。我想身处社会,每一个成年人都会不停的遇见各种无奈、牺牲与抉择。在这个大染缸中,每个人还是应该清醒的看到并坚守住自己心中的“道”,并在逐“道”的路上,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人生的目标绝不应只苟且于眼前,最想要实现的梦想和最想要得到的宝藏永远都应该在遥远且灿烂的远方。守住自己的底线,积极的去投身社会,智者应于人生的长河中,清晰而敏锐的发掘并抓住属于自己的每一种可能和机会。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勿以片面而论事,勿以狭隘以论人。分析人与事,都不应只凭借当前的状况分析。应当结合人与事的前身后世,置身于大环境、大背景中去看待与分析。世界如此复杂,又怎能仅以是非而论断呢?

  正当我因读了一本书而悟出以上道理后,我不免有些沾沾自喜,认为自己敏感而又锐利。忽然瞥见本书封底,赫然写到:

  作者以其“大历史”观而闻名于世

  本书中这一观念初露头角

  叙事不妨细致

  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

  嗐!这不就是我悟到的那些道理吗,终究还是我愚了。

        二零二二年四月二十八日夜

                  春 意 知 几 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智者当应势而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源于《万历十五年》的处女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wwby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