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无论从大到教育本质的宏观方面还是小到一个知识点的微观方面。
不同的教育家从不同的角度也有不同的概述,比如鲍鹏山教授在他的卓著《好的教育》里就一句话:好的教育首先就是人的教育。
书中鲍鹏山教授还引用孔子的教育理念把素质教育概括为:兴、观、群、怨。即:兴——有情怀、有热情、有性情;观——有洞察力、判断力;群——有群体意识、公共意识、有社会责任感;怨——有独立见解、有批判精神。
由此可见,好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好的教育就是培养“兴、观、群、怨”,以此来完成教育的两大使命:一是传承并发展人类文明;二是传授并创新人类的技术,改善我们的生活。
那么,如何以人为本、如何激发并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并具备传承文明和创新技术能力呢?
首先,洞察需求
以人为本的教育就必须把任务落实到具体的人上,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根据具体的人的需求而开展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应该面对具体的一个个的个体而不是一个群体。
然而大多的教学中我们可能关注的是一部分——表现突出或者成绩优越的那部分学生。这样的教育不叫“好教育”,而是“淘汰式”的教育。
其实,教育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去洞察这一部分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的需求,并根据他们的具体需求进行因人而异的教育。有意无意地舍弃了这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不顾及他们的感受,不顾及他们的成长,这是违背教育的。
其次,遵从本性
以人为本就要遵从人的本性,比如说人是在不断的试错中慢慢成长起来的。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多一点耐心,不要急功近利,以不断的付出和投入静待花开。
用成长理念接纳学生犯错,在学生犯错中找到更好的教育资源。
允许学生犯错,他才能拥有自主发展的空间;允许学生犯错,他才能敢于自我挑战。
就像鲍老师所举的“及格分”的例子,如果我们的及格分不是六十而是九十,甚至于要求更高,那么结果只会导致学生没有那部分“犯错的空间”而放弃尝试、放弃学习。
所以,那部分“犯错的空间”既是学生的发展空间、也是学生能找到唯一成就感的空间。
最后,赋予自主
以人为本就要赋予人自主,自主的学习空间、自主的思考时间等。
虽然是“素质教育时代”,表面上“灌输式”教学不复存在。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由于教师有意无意地以知识和教师自我为中心,依然存在众多的牵制学生学习的现象。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不足,学生并未真正拥有自主。
这样一来就导致了,生成性的内容太少,学生依然被老师牵着学习,接触不到更多的有用的知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