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一种劳动,而且是并不轻松的劳动。求取知识本来就是要花费劳动的。但是,不能让学生从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
思考:不背书行吗?文科各科都要求大量的记诵,我们到底应该教给孩子们怎样的记忆方法呢?即便教了,孩子们会用吗?怎么用?
能不能把学生的学习劳动减轻到这样的程度,让八年级的学生完成功课的时间不超过一到一个半小时呢?30年的经验告诉我:这是可以做到的。
思考:事实是,孩子们每天被大量的作业所困扰,有些孩子能完成作业,但是也只是完成,会不会、写得还不好那就另当别论了。作业到底该如何布置?如何布置才更高效呢?
需要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学生每天应当有四五个小时,既不用来学校上课,也不用来家里复习功课。这些时间应该当让他用在多方面的智力生活上。
思考:不敢想象这样的学习。学生的智力生活是怎么样的?我们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我们该如何先做,再去影响学生呢?怎样让学生感到真正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不来自于老师的表扬,而应该来自于自我的突破。
观察那种具有中等能力,勤勤恳恳地想把各门学科都学好的学生的智力生活的情形。他的全副精力都用在背诵、识记和保持上去了,以便能在任何一节课上都回答得出。他没有时间去读一点“满足精神需要”的书,没有时间去思考。学校教学论里有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在学生出于兴趣、出于认知的需要而阅读的材料总量中,要求学生以识记为目的而学习的材料所占得比重越大,他学习起来就越困难。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想减轻学生的负担,那么就应该让他所阅读的东西,比要求他记住的东西多两倍。在九年级,学生所阅读的东西,则应当比要求保持在记忆里的东西多4—5倍。
如果少年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如果学生其他的书读得较多,那么他不仅能够学好正课,而且会剩下时间,去满足他在其他方面(创造性的智力活动、锻炼身体、参加劳动、审美劳动)的兴趣。
思考:阅读的价值太大了,但是读什么呢?先从感兴趣的开始?哪些才是他们感兴趣的书籍?我们如何选择?
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让我们在学生面前敞开道路,让他们走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吧!
思考:全民阅读的时代,营造好的氛围,先从自己的班级班级开始做起吧。每天给孩子们至少一节课的师生共度时间。沉浸在书中的感觉应该是最美妙的,最放松的。
学生智力生活的一般境界和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取决于他的只是渊博和眼界的广阔的程度,还取决于:教师到学生这里来的时候带了多少东西,教给学生多少东西,以及他还剩下多少东西。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
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的主要途径,就是保证智力生活的丰富性。
阅读的时候,学生要能够把握、意识能够记住整个的句子,让学生能够在眼睛离开书本的时候,凭视觉记忆回想出整句话来。一个学生只有学会这样阅读,他才能学会同时阅读和思考。学会了阅读和思考,他才能不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去识记,而是一边想象一边对材料进行逻辑分析。
把知识看成学生应当保存在头脑里的存货,一旦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就应当拿出来给他看。学生记住了,就算他有知识,没有记住,就是没有知识。
学生今天记住可一份儿知识,,明天就拿出来给教师看,看过之后,就可以丢开不管了。这样做,就在学生的意识里逐步地形成一种为防备提问而学习的心理定势。
只有当一个人看见树林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他才能对每一棵树形成较完整的表象。没有看见过河,就不会懂得一滴水。
只有运用知识的能力,才能证明一个人是否有知识。求知的愿望认识的需要,使自己今天的精神生活比昨天更加丰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