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军讲学话题之二

作者: 闲淡山人 | 来源:发表于2018-02-12 01:07 被阅读439次

            康中学子们下午好!昨天晚杨建军与学生及家长一起聊天,大家很受感动,普遍反映没有听过这样形式的课,效果很好,感觉到是一种享受,学到了不少东西,家长和孩子怎样勾通,怎样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还有谈到杨建军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受益非浅,我建议今天晚上以同样方式哪位康中学子来和学生及家长一起聊聊天,听听康中学子们的精彩演讲,让学生和家长从中获得而好效益!

    杨建军与母亲在深圳

            今天晚上我与同学们及家长在群内聊聊天,8点整开始。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主题是,做平凡的人,做最好的自己。

            虽然现在的成功学过分宣扬“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但只有读了万卷书,你才有行万里路的愿望和胆量,才有可能结交各行各业各地的无数良师益友!才有可能碰到自己的贵人和伯乐!


                中国人的最大痛苦就是:

        一生都在与平凡为敌!

                    张胡子·顶级文化传播专家

                            2018-02-03

    元旦,我们都“新年快乐”着,

    但北漂薇子却在这一天自杀了。

    薇子读高中时就诞生了电影梦,

    “我想成为章子怡那样的演员。”

    2001年,她考北影失败。

    2002年,她嫁给了一个公务员。

    2004年,她生了女儿双双。

    2006年,她的电影梦又死灰复燃,

    她丢下女儿,毅然去了北京:

    “我一定要实现我的电影梦。”

    随后几年,丈夫和父母多次给她打电话:

    “混得不好,就赶紧回来吧。”

    薇子回答:“不成功,我绝不回来。”

    2010年,丈夫和她离了婚。

    在接下来七年里,薇子虽然全力以赴,

    但终究还是没能成为另一个幸运的“王宝强”。

    她接受不了自己的“失败”,

    终于在2018年1月1日凌晨喝了药。

    自杀前,她给父母发了一条信息:

    “爸爸妈妈,对不起,

    请原谅我这个不孝女,

    我不能给您们养老送终了……”

    薇子,无法接受那个不成功的自己。

    上个月,写《大多数人都只是ID,只有少数人活成了IP》时,

    我提到了另一则新闻:

    有两口子为了儿子能上个好中学,

    四处借钱买了套学区房,

    儿子读完高中后,

    也如愿考上了好大学。

    两口子高兴得不得了,

    可哪知道儿子刚念完大一就退学了,

    “我要组建一个乐队。”

    两口子怎么劝都没用。

    妈妈越想越生气,越想越失望,

    “20年来,我省吃俭用,

    在你身上投入了这么多时间和钞票,

    就是希望你将来有大出息,

    没想到你竟然这么不争气,

    我20年的努力都白费了。”

    说完,她从23楼阳台跳了下去。

    她,无法接受那个不成功的孩子。

    作家闻敬讲过一段自己的故事:

    有一天,吃饭的时候,

    儿子突然对她说:“妈妈,你应该有更好的发展。”

    闻敬问儿子:“怎么发展?”

    儿子说:“去竞争副局长吧。”

    闻敬不由得感叹了一句:

    “原来我们在望子成龙的同时,孩子也在望母成凤。”

    很多对生活不太满意的年轻人,

    都常常抱怨自己有个不争气的爸妈,

    我家楼上一哥们就是这样,

    他读了热门文章《阶层上升通道的大门即将关闭》后,

    便经常拿长辈们开涮。

    爷爷来玩,他就怼爷爷:

    “你当年干嘛去了?咋不参加红军?

    要是你当年参军,我家至于这样吗?”

    爸爸来玩,他就怼爸爸:

    “你当年干嘛去了?咋不下海创业呢?”

    要是当年你下海,我家至于这样吗?”

    他,难以接受那个不成功的爸妈。

    很多中国人,

    一生都在与平凡为敌。

    我们,痛恨那个不成功的自己。

    我们,抱怨那个不成功的孩子。

    我们,埋怨那个不成功的父母。

    作家梁晓声受邀到某大学举办讲座,

    与学子交流时,一男生语出惊人:

    “如果30岁以前,最迟35岁以前,我还不能脱离平凡,那我就自杀。”

    梁晓声问:“那什么是不平凡呢?”

    “要有一定社会地位,要有一笔数目可观的钱,或者掌握一定的权力……”

    后来,梁晓声接待一美国朋友时。

    朋友问:“你们中国人心里好像都暗怕着什么,那是什么?”

    梁晓声答:“怕一种平凡的东西。”

    朋友追问:“究竟是什么?”

    梁晓声说:“就是平凡之人的人生本身。”

    朋友无比惊讶:

    “太不可理解了,

    我们大多数美国人都挺愿意做平凡人,

    过平凡的日子,走完平凡的一生。

    你们真的认为平凡不好到应该与可怕的东西归在一起么?”

    可不是吗?

    我们不怕死,只怕平凡。

    毕加索的画,常人很难欣赏。

    于是有人问他:

    “你为什么不把人画得像人、世界画得像世界?”

    毕加索回答说:

    “我十岁的时候,

    就可以画得和照片照出来一样,

    但用40年才画出了你们看不懂的东西。”

    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

    我想说:很多目标不是光靠努力就能达到的。

    绝大多数画画的人,

    努力一辈子也只能达到毕加索十岁的水准。

    正如“饭团酱”讲的一个故事:

    她去美国留学时,加入了学校的交响乐团。

    饭团酱特别佩服学校的小提琴手,

    “他出身音乐世家,父母都是音乐家。

    他的琴拉得太好了,我真是嫉妒。”

    有一天,两人一起闲聊时,

    小提琴手说:“毕业后,我就去中学当音乐老师。”

    饭团酱问:“你为什么不进专业乐团?”

    小提琴手的眼睛一下就红了:

    “我也很想去,但我不够优秀。”

    饭团酱很吃惊:“你还不够优秀?”

    小提琴手叹了一口气说:

    “乐团今年空缺了一个小提琴位置,

    但有四百个乐手在竞争,

    那四百个人每一个水平都比我高。”

    听到这句话,饭团酱一下如遭电击:

    “我原来的梦想也是搞音乐,

    但这一天与二提琴手对话后,

    我终于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个普通人,

    很多梦想不是光靠努力就能实现的。”

    小学时,我们都学过课文《坐井观天》:

    一只青蛙坐在井里,

    一只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

    青蛙问:“你从哪儿飞来呀?”

    小鸟答:“我从远处飞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青蛙说:“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小鸟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呢!”

    青蛙笑了:“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怎么会弄错呢。”

    小鸟说:“不信,你跳出井口看一看。”

    小时候读到这篇课文时,

    我们都嘲笑青蛙目光短浅。

    但长大后,我对作家王建平的解读特别有同感:

    “即使这只青蛙知道天有多大,

    它也跳不出这口井呀!”

    他也曾经梦想要改变世界,

    但努力了十几年后,

    终于发现自己不过是一个普通人:

    “当我扛着行李回到小县城时,

    我就明白了一点:

    我就是那只跳不出井口的青蛙。

    有人说,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时,

    必定会给你打开一扇窗。

    但在井里没有门也没有窗,

    只有一个洞,远远的高高的,

    任你怎么扑腾都够不着。”

    坐井观天,其实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

    从小到大,我们被问得最多的问题,

    就是:“你的梦想是什么?”

    我们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

    “我要当明星”,“我要当企业家”……

    如果你的梦想只是做个普通人,

    就会被长辈和老师嗤之以鼻。

    一位叫“TT”的读者在拾遗后台留言说:

    “中学时,爷爷问我们几个孙儿女:

    ‘理想是什么?’

    我回答:家庭主妇。

    爷爷当即召开了家庭会议,

    对我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

    从小到大,我们就这样被教育要做一个不甘平凡的人中龙凤。

    所以我们对自己的期望都很高,

    当我们无法完成自己的期望时,

    就把期望加注到了孩子和父母身上。

    但我们忘记或忽略了一点:

    一个人的人生,大概率是平凡的。

    统计学有个规律叫遍历性,

    意思就是说你看看周围所有人的命运,

    就可以推知你自己未来的n种可能,

    世界上90%的人都是普通人,

    9%的人有小成,1%的人能大成。

    所以,对绝大多数人而言,

    走向平凡,就是我们最终的结局。

    就像古语所说:“幼有神童之誉,少怀大志,长而无闻,终乃与草木同朽。”

    我们这么努力,不过是为了成为一个普通人。

    总有一天,我会变成那个看着女儿荡秋千的父亲,

    你会变成默默叠着衬衣想着从前的女人,早晚而已。

    喜欢《悟空传》里的一句话:

    “每个人出生的时候,

    都以为这天地都是为他一个人而存在的,

    当他发现自己错的时候,他便开始长大。”

    所谓成长,就是一个发现并接受“自己很平凡”的过程——终于明白自己能力有限,开始接受自己的普通和渺小。

    也许,一个人这辈子最重要的事,

    就是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

    所以,周国平说:“人生有三次成长:

    一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的时候,

    二是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的时候,

    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时候。”

    接受平凡,比超越平凡更重要。

    我父亲儿时的梦想是当钢琴家。

    后来几经努力,但终没有成功。

    有一天,我问他:

    “对梦想缴械后,您痛苦和后悔吗?”

    父亲笑了笑,说:

    “一开始心有不甘,但最后释怀了:

    我努力了,不成,

    那我就有资格做一个普通人了。”

    然后,他说了两句让我醍醐灌顶的话:

    “勇于承认并接受自己的平凡,才是对生活真正的诚意。”

    “只有接受了自己的平凡,我们才能真正理性地规划未来。”

    我知道父亲的意思,

    接受平凡就是要懂得:

    “有多大的脚就穿多大的鞋,

    有多大本领就画多大的饼,

    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

    不逞能逞强,也不自暴自弃。”

    接受了“自己是个普通人”的他,

    生活态度立马发生了翻天蜕变:

    “我虽然不再做钢琴梦了,

    但我把工作尽力做到了完美,

    我把老婆照顾得是那么舒服,

    我让儿子吃上了很好的奶粉,

    我像闹钟一样定期去看望父母,

    我每年都带全家人出去旅游……”

    父亲这辈子虽然很平凡,但我依然觉得他伟大。

    我永远记得他说过的那句话:

    “我这辈子做过最英勇的事,就是承认自己的平凡无奇。”

    王建平最后改写了《坐井观天》:

    青蛙笑了:“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怎么会弄错呢。”

    小鸟说:“不信,你跳出井口看一看。”

    青蛙说:“这井太深,我根本跳不出来啊。所以对我来说,天就是这么大。”

    小鸟说:“那你太可怜了,要是像我一样有双翅膀就好了。”

    青蛙说:“我不可能有你这样的翅膀,所以能看见井口大的天空,就已经很幸福了。”

    这一生,只要我们尽力而为了,

    就要勇于接受自己的平凡。

    然后在接受的基础上,

    再去锤炼从平凡生活中攫取幸福的能力。

    不要与平凡的孩子为敌,

    不要与平凡的父母为敌,

    不要与平凡的自己为敌,

    如果我们不能成为诗人,

    我们还可以做诗一样的人。

    杨建军讲学话题之二

            今天我希望和群里面的中学生们聊一聊一个主题叫做《平凡的自己,不做平凡人,做最好的自己》。

          第一段话啊,就是我刚刚发出来的第一段话,是前两天群里面叫任秉文的同学写的一段话,我觉得他写的非常好。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是很多要求我们年轻人去做的事情。那么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这个基础上,我们能够接触到各种各种知识面和各种我们应该认识到的一些人。然后我们才有可能碰到自己的伯乐或者自己的贵人。所以我觉得她写的这段话非常好。

          第二个就是这段文字,我转了一篇小文章啊,这个文章大家用三分钟时间看一看。并且就是有任何问题,不仅仅局限于我们今天的主题,当然你有其他的问题,其他的疑惑也都可以提出来,我们在今天或者是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们再仔细的沟通啊。

          【心语】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 路遥《平凡的世界》

    杨建军讲学话题之二

            既然大家还没有提什么问题,我就先沿着我这个思路往上讲。当然这个过程中,有任何新加进来的同学,或者已经在群里面的中学生同学,如果你想到什么问题,你就随时用语音,或者是文字的方式,写到这个群里面我们再来沟通其他的问题。

            这个世界很大,在全球,目前美国在近一百年来,始终是全球的领袖,尤其是二战以来,就是自从1945年以来,美国一直是全球的第一强国。那么中国呢,目前GDP占到了全球的第二名的这个位置,但是中国有十三亿人口。我们知道的一些名人啊,比方说像领袖啊,比方像科学家,各种发明家或者体育明星啊,这些人的占比在十三亿人口中能够占到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至是万分之一,也许都不到。

            我们小的时候啊,也会经常被问起一个问题,就是长大了你想做什么,简单的理想包括我要做老师,这个我觉得是非常频繁,而且切合实际的想法。有些人说我要做发明家,有些人说我要做国家主席,我要当总理这个就有点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目前的中国,我前两天和一个朋友曾经聊天,中国的大学问家他的家族有三大家。第一家我们说是钱穆他们这个家族,钱穆大家不一定知道,他是中国的民国,是民国前后的国学大家。他的儿子叫钱学森,应该大家都知道。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和这个物理学家。我讲的第一家叫钱家。第二家呢,叫陈家,同样是民国时期的大家叫陈寅格,他能是清华的四大国学家之一,西南联大的著名教授。

            钱家是在浙江的人,那么陈家,我们说陈家这个大家族,他们是江西人,在江西和湖北交界的地方。那么第三大家是周家,周家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可能在以前的课本里头有,我不知道现在的中学课本里还有没有,就是大文学家鲁迅,他的本名叫周树人。

            这三大家族,对于中国的近代史和现代史都影响巨大,我们现在的很多政治格局,都是在这三大家和他的亲信或者人脉圈子里的,包括啊,就是可以追溯的包括我们的领袖毛泽东,中国的著名元帅叶剑英,他们都是和陈家都是有关系的。那么再往上追溯的话,包括像曾国藩家族,就是湖南的曾国藩家族,包括左宗棠,林则徐,这些人实际上他都是一脉相承的。没有文化底蕴的这样的家族,不可能在中国取得非常大的成就。

            那么再回到我们自己本身啊,我们必须非常客观的认识我们自己在这个社会所处的地位。我们都是芸芸众生,当然我不排除说有个别人,大家成就会非常高或者是说你可以做到非常的一些贡献。但是首先我们要做平凡人。所以平凡人啊,就是说我们不要有那么高的欲望,不要说我一定会成为多高,或者我要追求多高的境界,这个很难做得到也没有必要。人生的真谛啊,我们人生的真谛不在于此,不在于此。

            那么人生的意义或者人生的最根本的追求到底是什么?这个牵扯到哲学问题,我们不讨论这么多。我们首先还是回到就是目前我们所面临的这个问题,这两天我们这个群里面有一个小动画片,就是一群鸭子,小鸭子在不断的想爬上一个小台阶,一开始都爬不上去,但是慢慢的大家都爬上去了,会爬上去的。

    杨建军讲学话题之二

            那么我们目前中学的同学,和家庭的主要成员包括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的沟通,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父母亲对小孩子的期望非常高,非常高啊。非常高的一个根本原因,我分析有这么其中的一个因素,就是父母自己做得并不成功,或者他们自己并不自信,所以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父母省吃俭用,但是对孩子,我给你吃好穿好,给你上尽可能好的学校,哪怕是私立学校。我们花一点钱,但是你一定要给我学好,一定要就是替我出人头地。这个可能是父母的一个愿望或者想法。但是这个会影响到非常多的方面或者是说有一些有害的一些因素。

            但是小孩子,作为中学生,我只说初中和高中初年级的同学,应该有能力来充分理解父母这些期望。但是同时我们要知道,就是尤其是到高一高二年级的同学的时候,很多同学可能已经意识到父母的思想境界已经跟不上自己成长的步伐。他们提的很多要求也许不客观,也许根本就不对,但是这些都没有关系,明白了我讲的这些道理,大家就清楚了,就是因为父母原来做的不好,或者他没有上学,或者他没有把一个事情做到足够好,所以他希望他的这些小孩子能够沿着他的思路也让他的想法或者满足他的期望。所以我们要充分的理解父母的拳拳之心和切切之情。

            这每个人的能力,有他自己的定数。我们说能力的时候首先按学习来说还有智商,就是你的这个智商到底高不高,当然你经过学习中的锻炼可能会有些变化,但是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你的智商是天生的。你生下来可能这个智商已经就是一个定数啊,所以每个人要清楚自己所处的这个环境,或者自身的这个条件,你必须非常清楚我本来应该是什么状况,要客观地认识自己。当然,我说这个可能有点宿命,但是首先你要客观地评估自己,定义我们自己这个中期和远期的一些目标,不为其他的因素所动。

            沿着我这个讲课的思路啊,我在这个之上充分讲的就是要做平凡的人,就是我为什么就讲了上面的这个话呢,我下一个主题就是要做最好的自己,把自己发挥到极致。

            所以我推荐《富兰克林自传》这本书,所有的中学生都应该看一看,其实我推荐给我们群里面所有的人看。包括像我自己啊,我以前读过,我家里的人都读过,我推荐给我的康中的这个学友,大家都要读这个书。这个书呢啊,他非常励志。我宁愿一会儿我把这本书的序言给大家读一下。

            富兰克林是在1700年前后美国的第一代移民。他的家族,他的家庭从英国伦敦附近的一个小城啊,因为就是宗教信仰的问题,他们举家迁徙或者是说被流放到新大陆,美洲新大陆就是后来的美国。他出身贫寒,但是他的个人成就远远超出了所有人对他的预期,他的这个书讲了很多内容,比方说他的第一张照片,他的为人处世之道,以及如何取得成功。第二章叫卑微的家族,就讲他们出身其实并不好,第三章叫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那么到第四章的时候,他讲说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所以在昨天,我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想到他是一个科学家。其次,他是一个慈善家。第三,他是一个政治家。因为他在美国建国前后参与起草了美国独立宣言。

            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绝大部分的西方格言都是富兰克林他的出版社,在他自己以前发明的这个叫台历这样一个东西上整理出来的,比方说啊,就是勤奋使人进步,就类似这样的很简单,很简单的一些西方格言,这个我不再回忆,我希望每一个中学生,下次和我讨论的时候一起和我讨论关于对富兰克林传看完了以后一些读后感,我们再来沟通这个事情。这个也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就讲如何做最好的自己。

            当然理想归理想啊,我自己也没有做到最好的自己。其实我要努力一点的话,我可能做得更好啊,但是我也没有做到,但是我尽可能还是在努力啊。

            其实我没有任何准备,我只是爱看了这两天讲学的群里面反复发的一些东西啊,我觉得很有感触。第一就是要有合理的预期,合理的预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不要对自己抱过高的期望,或者把目标定得太远啊。

            有一个悲剧,就是在前两天不知道收到了没有,就是在一周前,深圳就是我所处的这个区,高二的这个年级到寒假,就是放假前的这个考试完成了以后有两个小孩子跳楼自杀。这是非常大的悲剧啊,这个悲剧的来源,就是小孩子可能因为平时学习成绩还不错,偶尔考差了,考的不在自己的这个理想状态,所以就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啊。所以这个就是非常大的悲剧,非常大的悲剧。我认为有两个因素,第一个小孩子他的父母对他寄予的期望过高,第二小孩子的内心不够强大。他对自己的人生的预期也不明确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中国的这个教育的体制,其实并不是说是非常完善的一种教育科学体系。我前两天看了另外一个微信上的文章,讲这个中国现在我们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现在这个这个教育体系,基本上延续了这个苏联的一套体系啊,那么现在我们国家正在鼓励三个方向同时往前走,那么我们现在就是简单的假设,因为小孩子可能听不了这么多这些东西啊,我简单讲三个东西。

            第一,目前在中国大家就是学分儿啊,或者是考的分数高低来取胜。但是在美国为主导的这个西方国家,他们是以实验或者是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为主。

            那么传统的国学,就是在私塾的那个时代就是古代中国啊,大家学习的这个主要的东西,这就是我们现在长的国学吧,就是从易经到儒家的一些学说,到四书五经,礼易春秋,就是这些东西。那么未来的教育可能这三个东西逐渐会融合,会糅合到一起评价一个人学的好和不好,不是目前这样很生硬的一个分数线来控制。而是说在西方,大家强调动手能力的实践能力。那就是你得出结论的能力,再就是你搜集情报资料的这个能力,当然目前我们还是要面对现实,在中国你考得不高就上不了更高一级的学校。

            每个中学生都要懂得要合理安排自己的精力,昨天大家在讨论就是玩游戏,这个事情啊,包括一些其他的东西。这个在我们上学的那个年代,或者更早之前大家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所以全面发展就是你不仅要学习成绩要好,你的体魄也要健壮,健康健壮,而且你要有很好的德行,德行这个东西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每一个文化人的最根本的要求。如果不是这样啊,那么你没有前途。

            所幸这次在初期的这个讲学过程中,我们有宋红同学给大家讲《插上音乐的翅膀》啊,这个是美学范畴的东西,就是我们要懂得欣赏音乐,要热爱音乐,就是美学包括像国画,那西方的油画这些东西啊,这些都是美的这个概念,当然美还有没有别的啊,大家可以补充。

            做最好的自己,其实每个人可能都是这样想的,就是说我总是要比我以前显得进步了,这是做最好的自己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我应该把人分成零到一百分之间的话,这个我们本来在这个八十分儿这个左右的,我们一定要使自己最终就是我个人的这个成绩也好,或者人生的成就也好,或者人生的境界也好,我要在八十分啊,就是把我的情商,智商我都发挥到极致,这是我所说的做最好的自己。

            我刚才看了一下有个红包啊,五十个人啊,已经发完了,就是被领完了,说明有五十个人以上才听啊,不要这么静悄悄啊,允许我休息五分钟吧,现在是九点四十六分,我休息五分钟,这个阶段有什有什么话或者有什么想问的问题,我们再接着聊下面的话题。


          声名显赫的陈氏家族,告诉你什么才是文化贵族!

    原创 2017-12-27 60万学者已加入 壹学者

    温馨提示

    轻点右上角,Aa调整字体大小

    本文由壹学者(ID:my1xuezhe)原创

    转载请联系壹学者

            中国历史上名门望族、显第世家颇多,然彪炳《辞海》为名人世家者,仅江西修水(古称义宁)陈宝箴一族。

            国学大师吴宓认为,陈寅恪是“我国当代通儒第一人”,而义宁陈氏是“中国近世模范人家……父子秉清纯之门风,学问识解,惟取其上,所谓文化贵族。”

    清末湖南巡抚陈宝箴、同光体诗代表人物陈三立、画家陈衡恪、史学大师陈寅恪和“中国植物园之父”陈封怀,这五个人,就是著名的“陈门五杰”。

    义宁陈氏四代五杰的百年传奇,烛照出中国近代文化人命运的缩影……

    “壹学者”热诚欢迎您赐稿或荐稿,

    点击查看>>“壹学者”征稿启事

    投稿邮箱:yixuezhe@rucdm.com

    在广纳中华文化之精粹的新编《辞海》中,

    陈门五杰的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和陈寅恪祖孙4人,

    同时享受到了“分立条目”的待遇——

    陈宝箴(1831-1900年),晚清湖南新政的领军人物,湖南巡抚。

    陈三立(1853-1937年),陈宝箴之子。清末“维新四公子”之一,诗人。

    陈衡恪(1876-1923年),陈三立之子,诗书篆刻俱佳。

    陈寅恪(1890-1969年),陈三立之子,清华国学院著名的“四大导师”之一,

    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三百年来仅此一人”。

    《辞海》将一门三代四人共列,

    这在中华百家姓中,实属罕见。

    再加上陈衡恪之子陈封怀,

    这五位闪耀中华的人物,

    祖孙四代,一脉相承,

    身上流淌着同样一份热血和情怀:

    他们谱写了一段声名显赫的家族历史,

    谱写了一个四代精英的辉煌传奇,

    谱写了一份可歌可泣的家国情怀,

    人类群星闪耀时,

    义宁陈氏曾照亮过中华天空。

    义宁陈门五杰: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陈师曾、陈封怀

    杨建军讲学话题之二

    风云父子

    志节忠勇陈宝箴

    亢直诗人陈三立

    古有“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之说,讲的便是赣鄱(gàn pó)大地——江西。

    清雍正八年(1730年),陈氏先祖由福建迁入江西义宁安居,经历棚民之家、耕读之家和官宦之家,经过近200年的文化积蓄,贫瘠小镇中走出了陈氏家族第一位风云人物——陈宝箴。

    陈宝箴

          1852年的乡试,21岁的陈宝箴中了举人,陈家人欣喜若狂,张灯结彩地庆贺,在亲朋好友的殷切期望中,陈宝箴走出了小镇,奔向辽阔远方。

    未料几年时光,已是沧海桑田,

    太平天国和清王朝的战火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陈宝箴毅然从军,

    参加了湘西地方组装义勇军“果健营”,

    当时“果健营”遭受翼王石达开的军队猛攻,

    义勇军拼命死守,眼看就要粮尽饷缺,

    这时陈宝箴站了出来:“我去筹备军饷!”

    时值隆冬,寒风凛冽,

    去往永顺县求援的路上又山道崎岖,

    陈宝箴冒风顶雪走了几天,

    到达永顺县府时,

    他已是脸色发青,十分虚弱,

    在他极力求援下,“果健营”成功筹得粮食和衣被,

    终于抵御了太平军的攻击,

    而石达开见“果健营”久攻不下,遂悻悻而退。

    陈宝箴的义举,受到了“两江总督”曾国藩的赏识,

    就像千里马遇见了伯乐,

    陈宝箴从此仕途无量,先后任浙江、湖北按察使,

    直隶布政使,湖南巡抚,被誉为“海内奇士。”

    陈宝箴

    任湖南巡抚时期,

    陈宝箴以富国强民为己任,

    建树颇多:

    文化上,变士习、开民智,

    他开创南学会、时务学堂,

    并刊行《湘学报》、《湘报》;

    政治上,他肃清吏治,又知人善任,

    起用谭嗣同、唐才常等维新人物;

    实业上,他设矿务局、铸币局、官钱局、工商局等;

    军事上,他裁汰旧式军营,

    引进西方军事化管理,设武备学堂。

    在陈宝箴的主导下,

    湖南新兴事业蔚然而起,成为全国最有生气的省份。

    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维新派骨干陈宝箴遭到惩处: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尽管仕途终止,

    但陈宝箴所做的贡献不可磨灭,

    他是走在时代前沿的人,

    仕途之上勇于创新,敢于担当;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爱国为民、刚正不屈的坦荡情怀。

    曾国藩赠诗:

    “议事有陈同甫气,所居在黄山谷乡。

    万户春风为子寿,半瓶浊酒待君温。”

    康有为赞道:

    "师师陈义宁,抚楚救黎蒸。变法兴民权,新政百务兴。"

    而陈宝箴“不为一己谋私利,但为万世开太平”的民族大义精神,

    深深影响了他的儿子陈三立,

    陈三立,

    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

    他在诗赋方面造诣甚高,

    是近代同光体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

    在陈宝箴主持各项维新举措时,

    陈三立遂侍左右,得其父言传身教,

    其为国为民之心更为浓烈。

    陈三立

    1882年,礼部侍郎陈宝琛主持了一场乡试,

    批阅时,一份考卷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份考卷不以时下最流行的文体作答,

    而以散文体写就妙文,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陈宝琛读完惊叹:“才学过人。”

    于是破例将其录为举人,这名考生就是陈三立。

    1889年,陈三立中进士,

    同父亲陈宝箴一起在朝为官,为维新运动四处奔走疾呼。

    1898年戊戌政变后,陈三立因“招引奸邪”之罪被革职不用,

    与父亲陈宝箴一起返回江西。

    此后政途之上再无陈三立,

    而文坛上冉冉升起一颗新星。

    陈三立本就学问渊博,致力于诗词研究,

    早年就有“吏部诗名满海内”之誉,

    回乡之后,陈三立登高挥笔:

    “凭栏一片风云气,来做神州袖手人。”

    从此开始了《散原精舍诗集》的收集记录。

    一首《城北道上》尽情抒发闲适生活:

    晶砾新驰道,晴霆叠马蹄。

    屋阴衔柳浪,裾色润瓜畦。

    诣客能相避,偷闲亦自迷。

    归栖枝上鹊,为我尽情啼。

    梁启超夸赞:“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

    浓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伦比。”

    杨声昭评价:

    “光宣诗坛,首称陈(三立)、郑(孝胃)。”

    陈三立

    而陈三立也将自己对国家的一片赤诚,

    转化为对后代教育的呕心沥血。

    1903年,陈三立办了一所家学,

    为了供课堂之用,

    陈三立果断决定:“将我的住宅让出办学。”;

    他更以远大的眼光聘请了外国教师,

    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还废除"八股文"和跪拜礼节,禁止死背课文及体罚学生,

    大开创新式学校的先例。

    除了办学,陈三立还乐于伸张正义。

    1906年,义宁州大荒,

    不少饥民前往宜丰天宝买粮,

    而一些居心不良的富商诬称饥民是“匪徒抢劫”,

    挑起斗殴,杀死饥民57人。

    幸存之人含泪控诉富商的恶行,

    诉状却被扣下不发,

    饥民无奈求助陈三立,

    陈三立顿时怒不可竭,代表饥民具陈上疏,

    这件事闹到了刑部,

    经过详查核实,冤案大白,主犯及当地知县最终得到严惩。

    陈三立

    1937年"卢沟桥事变",战火波及北平、天津,

    众人纷纷携家逃离,而陈三立却说道:“我决不逃难!”

    当时日军气焰嚣张,有人就说中国必败,

    陈三立听说后怒斥:“中国人岂狗彘耶?岂贴耳俯首,任人宰割?”

    当时,陈三立的好友郑孝胥投靠日本,

    辅佐溥仪建立伪满政权,

    陈三立痛骂郑“背叛中华,图功利”,当即与之断交。

    后来北平沦陷,日军欲招陈三立,

    派人登门百般游说,陈三立始终回答如一:“不去!”

    为了表明立场,他绝食五日,忧愤而亡!

    在朝,则挺身而出,匡扶社稷;

    在野,仍伸张正义,办学育人;

    山居,就“萧然物外,不染尘氛”;

    爱国,则慷慨赴死,大义凛然,

    视功名利禄如粪土,

    陈三立是当之无愧的君子。

    有一次,学生来拜访陈三立,询问如何增进学问,

    陈三立却说:“你们现在要学习的,是如何做人。”

    处世先立身,做事先做人,

    陈三立不但以此来教育学生,

    也以此来教育自己的儿子,

    膝下五子,个个人杰:

    长子陈衡恪(即陈师曾),近现代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

    次子陈隆恪为著名诗人;

    三子陈寅恪为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

    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四子陈方恪为著名编辑、诗人;

    幼子陈登恪为著名词人。

    其中又以长子陈衡恪和三子陈寅恪的成就为高。

    卓绝父子 

    虚怀若谷陈衡恪

    忠诚爱国陈封怀

    陈衡恪(又名陈师曾),

    是民国初年天才横溢的画家,美术家,艺术教育家。

    6岁那年,陈师曾随祖父乘轿游西湖,

    见湖面荷花盛开,

    小小的陈师曾竟不知不觉在轿板上用手指画荷花。

    回家后,陈宝箴给了陈师曾笔墨纸砚,

    让懵懂的陈师曾学习画画,

    陈师曾和绘画的缘分就从这时开始。

    10岁以后,陈三立给儿子寻找老师,

    陈师曾师从尹和白学画花卉,

    和周大烈学文学,和范镇霖学汉隶、魏碑,

    和范当世学行书,打下坚实地功底。

    陈师曾

    民国初年,

    北京金石书画之风大盛,陈师曾的花鸟画脱颖而出,

    他的画作取百家之长而别具一格:

    他画兰花,笔下的兰花仿佛在风中摇曳;

    他画竹子,干亭亭而叶潇潇,如见其动,如闻其声。

    他画山水,不学时流而另辟蹊径。

    “必须学甲的也学乙的,取甲乙的好处,而自己造出一个丙来,才能卓然成家。”

    他的成功之处,正是在于取百家之长而独成一体。

    陈师曾绘画

    陈师曾秉承陈三立之风,认为画画与做人是分不开的。

    文人画之要素:

    第一人品,第二学问

    第三才情,第四思想,

    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陈师曾就以他坦荡热忱的为人、

    丰富深厚的学识,折服了许多近代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陈师曾年轻时交到的第一位好友是鲁迅,

    鲁迅在东京筹办《新生》杂志时,

    陈师曾积极支持和赞助。

    在日留学期间,

    陈师曾又和美术学校的李叔同(弘一法师)成了好朋友,

    1916年9月,

    李叔同为陈师曾题其荷花小幅:

    “一花一叶,孤芳致洁;昏波不染,成就慧业。”

    他将自己的玩具、泥偶赠与陈师曾,

    陈师曾则将这些赠物画为一条幅,挂于自己的画室中,

    以示不忘旧友。

    鲁迅和陈师曾

    在陈师曾一生的交往中,

    他与齐白石的渊源最是为人称道。

    1917年,55岁的齐白石避乡乱居于北京,以卖画和篆刻为生。

    当时,他画一个扇面的价格是银币两元,

    比一般画家便宜一半,依然无人问津。

    一天,陈师曾逛琉璃厂,见到齐白石所刻的印章,顿时激赏不已,

    齐白石又取出《借山图》请他观看,

    陈师曾更欣然赋诗一首,并劝齐白石“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

    而从此齐白石就把这句话作为终生的座右铭。

    1922年,陈师曾赴日参加 “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

    在这次展览中,由他携去参展的齐白石的画作轰动中外,

    齐白石从此一举成名,终成一代大师。

    对二人的艺术交往,

    齐白石称:“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

    陈师曾和齐白石

    1923年夏,陈师曾得知继母病危,

    不顾暑热驰归南京,亲奉汤药。

    不久继母病逝,他也因连日劳累染病不起。

    梁启超在悼词中说:

    “师曾之死,

    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

    地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

    地震之所损失,不过物质,而此损失,乃为无可补偿之精神。”

    吴昌硕的挽词则是:朽者不朽。

    陈师曾为人真诚,严于律己,坦率待人,

    颇得其父陈三立君子之风,

    而陈师曾的这种人格又深刻影响了他的儿子

    ——中国植物园创始人之一陈封怀,

    陈封怀在金陵大学时就读农科,

    师从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

    那时起,陈封怀就对植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33年的中国,虽然有新建的众多植物园,

    但在这当中,

    却没有一座中国人自己创办的、供植物研究的植物园。

    当时植物学家胡先骕下决心要办一座像样的植物园,

    陈封怀当即参与了寻觅植物园园址的计划中。

    他骑着毛驴,冒雨迎风,在山道路上行进,

    功夫不负苦心人,几次寻觅后,

    研究所决定在庐山建立森林植物园,

    陈封怀便在庐山山上、山下忙碌开了。

    第二年,

    陈封怀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

    潜心研究报春花科和菊科植物。

    陈封怀

    1936年,

    陈封怀学成归国,

    他放弃了留在大城市获得优厚待遇的机会,

    毅然回到阔别两年的庐山森林植物园,

    为植物园的建设和发展辛勤工作。

    然而正当庐山森林植物园的建设蓬勃开展的时候,

    日本侵略军逼近了江西九江,

    植物园即将遭到毁灭性的冲击,

    庐山周围炮声隆隆,

    憾不动依然坚守在岗位上的陈封怀,

    在工人几番劝说下,陈封怀方含泪离开。

    1946年,传来抗战胜利的消息,

    陈封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马上回到庐山,

    一眼看去,

    满目疮痍,断瓦残垣,

    曾经辛辛苦苦培育的珍贵植物损失殆尽,

    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在这样艰苦条件下,

    陈封怀毅然挑起了重建植物园的重担:

    没有房屋,就和职工一起住在简陋的茅草棚里,

    没有粮食,就将吃的大米一步一步背上山,

    没有蔬菜,自己动手种马铃薯和萝卜,

    条件虽苦,但陈封怀没有逃避艰苦和设法迁往大城市,

    而是与职工一道,毫无怨言。

    非但如此,他还四处筹集资金,恢复和发展植物园;

    又将自己兼任中正大学教授的工资贴补职工生活,维持植物园支出。

    此时的陈封怀不仅要与艰难困苦的条件作斗争,

    还要与破坏植物园的行为进行斗争。

    陈封怀

    1948年秋,

    蒋介石想装饰自己和宋美龄的居所庐山别墅——美庐,

    底下的官员为讨好蒋介石、宋美龄,

    派了四个人到庐山植物园挖掘红枫。

    陈封怀挺身而出,

    义正言辞说:“红枫不能挖,树木是植物园的,我有责任保护!”

    那几个挖红枫的人见陈封怀坚定不屈,只好讪讪而退。

    为这件事,

    当时的江西省省长王陵基特意“宴请”陈封怀,

    要他“割爱”,

    当时的庐山管理局局长为此威逼陈封怀,

    而他都丝毫不为所动。

    还有一次,在解放庐山前夕,

    国民党军队的散兵在庐山大肆抢劫,

    并装作土匪绑架了陈封怀,要勒索钱财,

    幸而第二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登上庐山,

    陈封怀才得以获救,

    也使中国当时惟一的植物园保存下来。

    陈封怀不但对植物园事事亲力亲为,

    更积极钻研报春花科植物。

    单发表的植物研究论文就不下20篇,

    又主编了多本植物学书籍,

    单单《庐山植物园栽培植物手册》一书就记载了1250余种栽培植物,

    此外,他还参与设计杭州植物园;

    主持建立南京中山植物园;

    领导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华南植物园的建园工作......

    爱国之心一片赤诚,

    不为权贵摧眉折腰,

    呕心沥血成就著述,

    陈封怀一身坦荡,

    将家族传统的爱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百年来

    唯一人

    德厚流光陈寅恪

    “陈门五杰”享誉中华,而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陈寅恪。

    得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两代人的文学积淀,

    得长兄陈师曾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陈寅恪厚积薄发,

    成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

    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

    他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我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梁启超曾这样评价陈寅恪:

    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

    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我国著名古典研究专家傅斯年这样说:

    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陈寅恪

    1925年,清华大学新成立的国学研究院迎来了四位导师,

    前三位学者无一不是文坛翘楚:

    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

    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启超;

    才学过人、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

    而最后一位让人大跌眼镜,

    无学位,无著作、无文凭的陈寅恪。

    众人不禁议论纷纷:“他教得了我们吗?”

    梁启超笑笑,一语惊诧旁人:

    “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

    终于,陈寅恪的身影出现在清华园里,

    没多久,他就成了轰动清华的人物。

    据学生讲:

    “陈先生在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

    “陈先生讲课时七八种语言信手拈来。”

    “陈先生讲历史,引诗举史,从《连昌宫词》到《琵琶行》《长恨歌》,

    皆信口道出,就连文字出处都说的一字不差!”

    没错,这就是博古通今,学问精深的陈寅恪,

    他有一套著名的讲课规定:

    “四不讲:

    前人讲过的,我不讲;

    近人讲过的,我不讲;

    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

    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

    我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若是陈寅恪胸无点墨,何来这般霸气冲天之说?

    他是做老师的一座高峰,

    “桃李满天下”对陈寅恪来说,当之无愧。

    他的学生中多得是如季羡林、蒋天枢等大师。

    陈寅恪

    后来凡是陈寅恪的课,皆学生云集,

    甚至许多名教授也来听他的课:

    研究院主任吴宓教授风雨无阻、堂堂必到;

    每当陈寅恪讲《中国哲学史》,

    在教室的角落里总能看到哲学专家冯友兰的身影。

    在清华校园里,不论是学生还是教授,

    凡是文史方面有疑难问题,都可以向陈寅恪请教,

    而且一定能得到满意的答复。

    大家称他为“活字典”、“活辞书”,

    在师生中享有“盖世奇才”的声誉,

    吴宓曾不无感慨地说道:

    “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寅恪虽系吾友而实吾师。”

    又因陈寅恪身出名门而学识过人,

    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盛名之下,

    陈寅恪始终朴素厚实,谦和自信,

    真诚而不伪饰,人称学者本色,

    他气度不凡,威望服众。

    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

    陈寅恪出了一篇国文试题——作文《梦游清华园记》,

    另一题为“对对子”,上联为“孙行者”。

    结果“对对子”这一题,

    一半以上考生交了白卷,

    对出“胡适之”而获满分的考生,

    仅周祖谟(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一人。

    其余答“祖冲之”,“王引之”之类也尚可成对,

    凡答“唐三藏”“猪八戒”“沙和尚”等都不及格。

    当时正是白话文运动蓬勃发展之时,

    因此有人在报上批评清华大学食古不化,

    不应出怪题“对对子”考学生。

    陈寅恪有理有据地提出四条理由:

    一、测试考生能否区分虚字和实字及其应用;

    二、测试考生能否区分平仄声;

    三、测试考生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

    四、考察考生思想条理。

    这番解释一经发表,“对对子风波”即告平息,陈寅恪的威望可见一斑。

    陈寅恪

    在繁忙的教学中,

    陈寅恪仍致力于史学研究工作,

    掌握和精通日语、德语、英语、法语,

    涉猎梵语,希腊语,巴利语,藏文、蒙文、突厥回鹘文、吐货罗文(土火罗文)

    、西夏文、满文、朝鲜文、佉卢文、梵文、巴利文、印地文、俄文、伊朗文(应当是古波斯文)、希伯来文等20多种语言。

    他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论稿》两部著作,

    主张在“在史中求识”,“诗史互证”,

    研究涉及到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史(特别是佛教史)、

    西域各民族史、蒙古史、古代语言学、敦煌学等。

    不幸的是,陈寅恪患上目疾,

    医生最后下了一份双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诊断书,

    双目失明对于一个执笔之人而言,不亚于晴天霹雳,

    而陈寅恪却在这样的情况下,

    由助手帮助,写成了80余万言的《柳如是传》,

    步步卓绝,字字啼血!

    而这些文字在当时绝不可能出版,

    明知道出版无期,他依然坚持完成,

    一如他留学期只要学问,不要学位那般天高云淡的风范。

    他的助手黄萱曾感慨说:

    “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苦、经之营之,

    钧稽沉隐,以成此稿(即《柳如是别传》)。

    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

    陈寅恪

    1929年6月3日,在王国维纪念碑铭中,

    陈寅恪首先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

    这是一种极纯极高的境界,而先生恪守终生。

    他的学问、他的独立、

    他的气度、他的坚毅、他的认真,

    他当之无愧是民国文坛上那颗最耀眼的星。

    义宁陈氏家风流芳

    独立精神今日犹存

    义宁陈氏在短短几十年间,

    衍生出“陈门五杰”这样举足轻重的人物,

    究其缘由,其实是家族门风的百年积淀。

    陈寅恪先生曾说:

    “士族之特点既在其门风之优美。”

    “家世信仰之至深且固。”

    陈氏先祖陈腾远奉行“重信义、轻财贿”,

    教育子孙要“立仁德之志,操君子之节”。

    陈宝箴父亲陈伟琳,因率领民兵抵抗太平军操劳过度过世,

    临终遗言:“成德起自困窘,败身多因得志”。

    这些箴言,深刻影响了陈宝箴及其后世,

    勉励陈氏子弟重德,爱国,好学的美好品行,成为他们言行举止的标杆。

    义宁陈氏

    陈氏家族宣扬传承的,

    是清正廉洁、不求富贵利达之心的君子风范。

    陈宝箴出任湖南巡抚,

    这样的官职乃是一方封疆大吏,

    若旁人必然锦衣玉食,

    而陈宝箴却安于清贫,粗茶淡饭,

    他还恪守祖训,拒绝别人的馈赠。

    1895年初秋,

    湖北巡抚谭继洵生了重病,而陈宝箴恰会医术,

    就帮谭开继洵开了个方子,

    不久谭继洵痊愈。

    为了报答陈宝箴,

    谭继洵特意派人送来鱼翅一盒,

    银票五百两,

    但陈宝箴都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

    在陈三立身上,

    也可见其父的清明风骨,他多次推拒高官厚禄。

    帝师陈宝琛对陈三立的才学十分赞赏,

    欲推荐陈三立入宫给溥仪讲授古文,

    陈三立婉言谢绝了。

    1906年,湖南工商界追念陈宝箴父子推行新政的举措,

    奏请为陈宝箴塑铜像,为陈三立授官职,

    陈三立再次断然拒绝。

    1907年,袁世凯向陈三立伸出了橄榄枝,委任陈三立为参政议员。

    陈三立马上摆手:“恐难胜任。”

    陈氏三兄弟:陈隆恪、陈寅恪、陈师曾

    陈寅恪遍游欧美,

    但在生活作风上十分节俭。

    有一次,在美国,

    一位洋人朋友知道陈寅恪即将返国,

    特地相赠一份名贵的礼物,

    陈寅恪以不便携带为由婉拒;

    陈寅恪不爱接受外人馈赠,

    甚至亲人之间也同样严以律己。

    一年冬天特别寒冷,

    侄儿陈封怀见他穿衣单薄,

    便送了一件皮袄给他。

    陈寅恪虽收下了却一直没穿,

    不久后又将原物退还给侄儿。

    陈师曾住在北京时,

    曾有一位叫潘馨航的先生,

    对陈衡恪的画十分钦慕。

    一次,他登门请陈师曾作画16方,

    定润金共计16元。

    但潘先生拿到画后,认为定价太低,

    给了20元。

    陈师曾不愿多收,

    他说:"我的画论价或许不止卖这些钱,但润例既定,说按规定收取,

    我一文也不会多收你的"。

    “家国旧情迷纸上,兴亡遗恨照灯前”,

    陈氏家族宣扬传承的,

    是一份舍生忘死、刚直不屈的家国情怀。

    1895年,

    陈宝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悲愤交加,长叹:“无以为国矣!”

    后他不畏强权,屡为国事上疏,

    又大力推行新法,为国鞠躬尽瘁。

    1941年,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占领香港,

    陈寅恪立即辞职闲居,日本当局为了维持统治,

    特意派人持日金四十万元,

    委任陈寅恪办东方文学院,

    陈寅恪坚决拒绝。

    第二年,日方仍不死心,

    又派人前来请陈寅恪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

    面对金钱和威胁,陈寅恪始终不为所动。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氏家族宣扬传承的,

    是一份坦荡直率、宁折不弯的铮铮风骨。

    曾经陈宝箴因“王树汶案”蒙冤,

    有人诬称他“日营营于承审各官之门”,企图“弥缝掩饰”,

    陈宝箴抗疏力辩,

    不是为了官位的去留,

    他说:“一官进退轻如鸿毛,岂足道哉”,

    他争的是一个真相,是一份正义,是自身的气节!

    他绝不能缄默不言。

    后经朝廷委派阎敬铭复查此案,

    证明陈宝箴所辩真实不虚,

    还了他一个清白。

    如此胆识、气度、风义,为晚清官场所仅见。

    陈宝箴抗辩自雄的整个过程,

    让我们看到了义宁陈氏独立之精神。

    陈寅恪

    文革时期,

    当陶铸成了党内走资派第三号人物时,

    陈寅恪被数次要求揭发陶铸,

    并暗示"揭发有功",

    陈寅恪大义凛然说道:

    “我绝对不会靠揭发别人这种无耻行径来而换取廉价的宽大!”

    铮铮风骨,宁折不弯。

    义宁陈氏留给后世的家训家风,

    已成为陈氏后人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

    如今义宁陈氏后人仍活跃在中华舞台:

    陈寅恪的三个女儿,陈流求、陈小彭和陈美延,

    分别在医学、生物和化学领域有所建树;

    陈云君,陈三立之孙,书画大家;

    陈小从,陈隆恪之女,诗词家,著《吟雨轩诗文集》;

    陈星照,陈登恪之子,北京市环境保护局任总工程师;

    陈贻竹,陈封怀之子,中国科学院研究员

    ......

    朱德裳在《三十年闻见录》中赞叹:

    “吾阅世数十年,所不愧清风亮节者,义宁陈氏足以当之。”

    是的,

    陈门子弟用他们坚毅的一生书写的:

    是刚直耿介的君子之风,

    是舍我其谁的英雄气魄,

    是保境为国的民族大义,

    是俯仰无愧于天地,行止无愧于人心的赤诚精神!

    义宁陈氏,山高水长!


    杨建军讲学话题之二

    曾国藩:一勤天下无难事

    2015-04-26 哲学人生网

    曾国藩,一勤天下无难事

    曾国藩说为官者当有五勤:“一曰身勤:险远之路,身往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二曰眼勤:遇一人,必详细察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三曰手勤:易弃之物,随手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四曰口勤: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三训导。五曰心勤:精诚所至,金石亦开;苦思所积,鬼神迹通。”

    曾国藩的“五勤”之道虽是为官之道,同时也是为人处世之道:

    一曰身勤

    曾国藩所说的“身勤”就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曾国藩曾说“余谓天子或可不亲细事,为大臣者则断不可不亲”。

    曾国藩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曾国藩在军中要求自己早起,不论是什么样的天气,不论是什么样的环境,他一定“闻鸡起舞”,练兵督训,办理各项事务。曾国藩对军中将士说:“练兵之道,必须官弁昼夜从事,乃可渐几于熟。如鸡孵卵,如炉炼丹,未可须臾稍离。”《论语》有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言传不如身教,曾国藩就是这样影响手下的幕僚、将领的。不管是个人修行还是管理团队,这一点至关重要,要给周围的人和下属做一个好榜样。

    二曰眼勤

    曾国藩所说的“眼勤”是从细微之处识人。

    曾国藩指派李鸿章训练淮军时,李鸿章带了三个人求见,请曾国藩分配职务给他们。不巧曾刚好饭后出外散步,李命三人在室外等候,自己则进入室内。等到曾散步回来,李请曾传见三人。

    曾说不用再召见了,并对李说:“站在右边的是个忠厚可靠的人,可委派后勤补给工作;站在中间的是个阳奉险违之人,只能给他无足轻重的工作;站在左边的人是个上上之材,应予重用。”

    李惊问道:“您是如何看出来的呢?”

    曾笑道:“刚才我散步回来,走过三人的面前时,右边那人垂首不敢仰视,可见他恭谨厚重,故可委派补给工作。中间那人表面上必恭必敬,但我一走过,立刻左顾右盼,可见他阳奉阴违,故不可用。左边那人始终挺直站立,双目正视,不亢不卑,乃大将之材。”

    曾国藩所指左边那位“大将之材”,就是后来担任台湾巡抚鼎鼎有名的刘铭传。

    曾国藩从细微之处识人,练就了他的一双慧眼,曾府幕僚鼎盛一时,幕僚在曾国藩平定太平军的过程中出谋划策,立下了赫赫功勋。

    三曰手勤

    曾国藩所说的“手勤”其实就是要养成一个好习惯。

    曾国藩一生养成了三个好习惯:

    一是反省的习惯:曾国藩每一天都写日记,曾国藩说:“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馀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走,丝毫不能自主。”曾国藩通过写日记进行修身,反思自己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这样的反省,不断修炼自己。

    第二个好习惯就是读书习惯,他规定自己每一天必须坚持看历史不下十页,饭后写字不下半小时。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通过坚持读书,曾国藩不仅改变了气质,更磨练了他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也增长了他的才干,懂得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也让他成了一代大儒。

    第三个好习惯就是写家书,据说曾国藩仅在1861年就写了不下253封家书,通过写家书不断训导教育弟弟和子女,在曾国藩的言传身教之下,曾家后人人才辈出。

    正所谓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曾国藩养成很好的习惯,不仅成就了曾国藩自己,也影响了曾家后人。

    四曰口勤

    曾国藩的“口勤”就是他与人的相处之道。

    曾国藩认为同僚相处“两虎相斗,胜者也哀”。

    据说曾国藩开始同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关系并不好,咸丰三年,曾国藩在长沙初办团练时,骆秉章压根儿就没把曾国藩放在眼里,对曾国藩的工作也不是十分支持。当绿营与团练闹矛盾时,他总是把偏向着绿营。

    让曾国藩特别愤愤不平的是,在靖港兵败,湘军退驻长沙城郊的水陆洲时,骆秉章来到离曾国藩座船仅数十米之遥的码头送客,曾国藩以为他是特意来看望和安慰自己的,内心正十分感激,谁知他送完客人之后竟然转身便走,就当没有看到曾国藩!并且还同长沙官员一起对曾国藩的兵败百般讥讽。

    尽管如此,曾国藩并没有逞口舌之争,而是采取曲意忍让的态度,在他为父守孝后第二次出山之时,他特意拜访了骆秉章,态度十分谦恭又十分热情,之前的那点事就当没发生一样。这让骆秉章大感意外,当场表态,以后湘军有什么困难,我们湖南当倾力相助。

    “己预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曾国藩口勤不仅仅是对同僚和上级,对下属也会耐心地训导,曾国藩秉持的这种为人处世之道,不仅让他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如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铭传、胡林翼等名臣,实现了清末短暂的中兴。

    五曰心勤

    曾国藩所说的“心勤”其实就是坚定的意志品质。

    曾国藩不管是从科考还是在平定太平军时“屡败屡战”,都有一种精诚所至的信念在支撑他。从各方面下足工夫,功到自然成。

    曾国藩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不管是修身自律,还是为人处世,一勤天下无难事。

    哲学人生网

    创始于2002年

    微信号:zxrsnet


            在这个间隙啊,我又发了两篇文章,第一个是叫真正的文化家族,就是介绍陈寅确他们家族的这个文章啊,高年级的同学可以看一看,低年级的初中一二年级的不知道能看明白吗,我相信会啊,因为在另外一个场合,大家都告诉我,现在的年轻人比我们那时候年轻的时候聪明多了啊,他们大概四年级学的那个语文和数学相当于我们原来七年级学的东西啊,我不知道对不对啊。但是我认为说有机会大家看一看第二篇叫曾国藩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啊,这个我认为大家看一看都会有好处啊,勤快嘛,你不勤快啊,老是好吃懒做啊,又想做好想做好什么事情就没有太大的可能啊。用咋运城话说就是小娃勤爱死人,小娃懒饿死了没人管。

            是昨天还是前天啊,我在这个群里面还发了另外一篇文章啊,是在我们这个同年龄段,这个年龄段的人里面做的非常成功的人啊,他是北京和君商学院的这个院长。叫王明夫,王明夫非常之成功啊,他是上海的华东师大的这个本科生啊,后来在南京大学读硕士。然后在北京的哪个大学读的博士,然后到美国的另外一另外一个大学又读了博士。他是啊,大概在三十五岁的时候在深圳做了那时候全中国最著名的叫国泰君安那个证券研究所的所长,目前他是中国金融界的阿丁秀。

    杨建军讲学话题之二   我是怎样读大学的?

      ——纪念大本毕业30周年(1988-2018)

    文|王明夫

    我正式入学过的大学有五所,本科华东师大,研究生南京大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留学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高级访问学者),进修中国科技大学。其中本科阶段的读书,为我的一生,打下了底子,奠定了基础。

    1984年高考,我以江西省政治科状元的成绩,考入上海华东师大政教系政教专业。这个专业是神马,对我的人生意味着啥,从入学到毕业我都没有建立起认识,甚至对这个问题本身,都缺乏起码的觉察。我能真切感受到的是,这个专业不太受人待见。那个时候,师大园有一些戏谑的说法,调侃各系的特征,比如说疯疯癫癫的中文系、洋里洋气的外语系、老老实实的教育系等等,说到政教系,就说是“一本正经的政教系”,而且还说谈恋爱侬勿要跟政教系人谈,因为伊拉跳舞都是按马列的步伐跳的。可想而知,在时人的心目中,这个专业,大抵呵呵了。其时,我自己倒感觉不出它好或不好,课业上,按部就班地依照系里安排的课程表,一个学期接一个学期地过,上课或逃课,临考就突击复习考试范围、拿奖学金,攒够学分,四年到点顺利毕业。

    课堂学了啥、考了啥,早已记忆无多了。有的老师学问好,课也讲得好,我自然就听课。也有一些课堂,是十分乏味的,怎么把课堂时间利用起来,熬过那段无聊难耐的时光,是个问题。我多半是带本书自己看,下课时候也就把相应的章节看完了。中共党史、国际共运史、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哲原理、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西方政治思想史、自然发展史、世界近现代史、西方艺术思潮、行政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列经典原著选读、毛选、党的建设、教育学……等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课本,我基本上就是这样完成通读的。

    想想看,用了四年时间学这样课程的大学生,能有什么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能解决什么应用性的问题?除了上帝安排你去治国平天下或为往圣继绝学,否则这些知识,在我等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实务中,一无用处。等我意识到这些课程“有用”的时候,那是人到中年之后的事情了。最近看到一段文字很有意思,说浙江大学的一个老师,他教的课是《围城》里最不受人待见的社会学,但他敝帚自珍、认认真真。当学生问他什么专业好就业时,他的回答是:“别问我什么专业好就业,这基本是找抽的问题,想就业好,就去学剃头去,上午学了,下午就能赚钱”。我会心一笑。

    对我的大本阶段来说,那些课程的教学和考试,有着学分和奖学金的意义,而在知识的意义上,我并不喜欢它们也不讨厌它们。但有一点,对我的一生至关重要。是的,一生,至关重要!那就是这些课程的名称和话题,无形中引导了我泡图书馆的阅读范围,让我读了一批这些方面的学术期刊、学术著作、西哲经典、人物传记,另外还阅读了一批小说、散文、诗歌、文学批评和电影评论。这样的泡图书馆,构成我大本四年生活的半壁江山(另半壁江山是恋情,令人死去活来、美到极致和痛到彻底的青春必修课,我迟早要另写一篇文字,论恋爱作为必修课对大学生活的意义)。华东师大的图书馆,座落在美丽的丽娃河畔,其西三楼的社科阅览室和东二楼的期刊阅览室,是我的最爱,那里的图书分类摆放的位置、那里的一些书的划记和折痕、那里的对面阅读女生、那里的严肃认真到爆的值班老太太,至今我还记得十分清晰。在我孤苦无依、精神迷茫的大本岁月,图书馆是我最重要的精神寄托和自我安顿。后来,我把泡图书馆的这一批阅读,称作是深度阅读,严肃的学术阅读。

    严肃的学术阅读,是一种什么感觉?枯燥,没有任何娱乐性,不轻松,不happy,推进得很慢,无法快速阅读,一本书甚至一段话都要读很长的时间。通篇晦涩,不知所云,读完了也不知道它在说什么,不是当时不知道它在说什么,而是永远你都不可能知道它在说什么,这种感觉,也是常有的,比如黑格尔的《小逻辑》和胡塞尔的《现象学》。如果要用一个比喻来形容的话,严肃的学术阅读,那感觉像是篆刻(动词),硬碰硬,你必须沉浸其中、一丝不苟、高度认真、耐心体会,用十分力道的劲儿而且必须是静谧纵深的巧劲儿,跟一块坚硬的、冰冷的东西,完成或者实际上完不成但你在努力地去完成一种私我的、互动的、有力的冲突、碰撞、较劲、互掐和对话,然后那块东西的大部分还是它自己,它跟你较劲儿的那一小部分,留下了你的理解、表达、印记和创作,甚至成为了你钟爱的作品、你生命的倾诉。

    于今我还记忆犹新,当年读黑格尔《小逻辑》和《哲学史讲演录》、马克思《资本论》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自然辩证法导言》、列宁《哲学笔记》、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和《论优美感和崇高感》、贺麟的黑格尔研究、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和《美的历程》、冯契《中国哲学史》、卢梭《社会契约论》、《忏悔录》和《爱弥儿》、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佛洛伊德《梦的解析》、阿德勒《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英文书名为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又译作《自卑与超越》)和他的《理解人性》(Understanding Human Nature)、萨特《存在与虚无》、赵鑫珊《科学艺术哲学断想》、高尔泰的美学论文、李劫的文学批评和朱大可的电影评论、许子东的郁达夫研究、严家其《首脑论》,还有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走向未来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月刊》等各种学术期刊,以及《北京大学学报》、《复旦大学学报》等各个大学学报时……,那种“篆刻”(动词)般的感觉。

    今天重新记起这些书名、作者、刊名,恍如隔世,无限怀恋。1984-1988,我的大本岁月,19-23岁那样的年华,中国改革开放那样的时代,上海那样的城市,华东师大那样的大学,丽娃河畔那样的美丽校园。

    在那些书、作者和期刊中,有些什么呢?拿《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来说,尼采用了三年时间写成,1883年完成书的第一第二部分,1884年完成了第三部分,1885年完成了最后一部分。尼采在这部著作中阐述了著名的“同一性的永恒轮回”的思想。这是他的两个主要思想体系中的一个。而另一个“趋向权力的意志”的构思,由于他的身心崩溃而半途夭折。著名的“超人”理想和“超人”形象就是在这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尼采这样评价自己的这部著作:在我的著作中,《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我给予人类的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馈赠。这部著作发出的声音将响彻千年,它来自真理的深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水,放下去的每个吊桶无不满载而归。这里,没有任何“先知”的预言,没有所谓教主在布道,人们一定会首先聆听出自查拉图斯特拉之口的这种平静的声音。最平静的话语乃是狂飙的先声,悄然而至的思想会左右世界。闻一多说,尼采的著作“是生命力饱涨的象征,是生命的顶峰”,雅斯贝尔斯说尼采的著作“给西方哲学带来颤栗。”

    得益于这批阅读,我以论文《关于自我实现的哲学思考》,获得政教系论文大奖赛一等奖,一举逆转了我的自卑心理。后来又得过几次校级的征文奖项,其中有一篇是写人道主义与人权的,那个年代的显学,题目和内容,现记不起来了。一只来自于江西乡下的丑小鸭,卑微、迷茫、无助和不安,在大上海漂泊沉浮、苦苦挣扎了二三年后,终于在师大园的丽娃河畔,筑建起他自己的精神岛屿。后来我在南京大学法律系读研究生期间,在《江海学刊》、《晋阳学刊》、《南京大学学报》等刊物一连发表了十几篇学术论文,成为研究生里的学术明星,实际上也是大本时候深度阅读所积累的底子,在年龄又稍长三几年后的释放和表达而已。

    30年前大本的所有阅读,书中文中的具体知识、观点、论证和论据,我记忆中早已荡然无存,一如雁过无痕,无益于我亦无误于我。但这一批阅读,就像是地质沉积一样,经四度春秋寒暑,在我身上沉积成了四样东西:一是视角与立场,从宏观的、社会的、家国的、人类的视角,观察现象、看待问题;二是逻辑思维能力;三是情怀与审美;四是语言功夫,包括演讲和写作能力。当年所学的知识、所追的热点、所趋的潮流,早已成前尘往事、老化飘散,但视角、逻辑、情怀和文字这四样东西,却成为我后来人生的个人特质和基础能力,它们就像我个人特有的通用软件,应用于人生的各种遭遇、境况、素材、场景和系统,都让我进入有效运行的状态。常常有年轻人问我,读书记不住怎么办?是否就白读了?我认为,读书并不是为了记住什么,记不住什么是大多数人的正常态,don’t care。真正重要的,是通过深度阅读而沉积形成的视野、逻辑、思维和情怀。

    有了逻辑思维能力,才能穿越信息量泛滥、知识过载、现象纷繁杂乱的迷雾,看清真正的因果链条和规律,化繁为简、识别要害,完成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如今流行的网上阅读、轻松阅读、快餐式阅读、碎片化阅读,尤其是音频方式的“听书”学习,将给你造成可怕的后果,它会久而久之、悄无声息地萎缩你的深度思维能力,最终让你的思考和逻辑能力侏儒化,永无再高大起来的可能性。我对和君商学院的学生,经常强调要少刷屏阅读、少追热点八卦,多做深度阅读,其因即在于我的这种认识。我的这种认识,是否已经过气和陈腐?但愿不是。

    有了自己的情怀与审美,才构建起了人生中的“我”,才发起、诞生、跃动和存在着我的真伪、我的善恶、我的美丑、我的好恶、我的爱恨、我的贵贱、我的向背、我的取舍、我的性灵与心情、我的温暖与冷感。我很难想象,如果不是当年的上海风尚和华师校风熏陶了我的情怀和审美,我的人生何寻旨归与意趣?我这样说,你不要误解以为我有很好的情怀和很高的审美,我是说“我的“情怀和审美。走到人工智能时代的今天,我常常有一种预感,将来的人,一切知识和能力都将被机器和数码所取代(包括逻辑思维能力),惟情怀和审美,最后保留为“我”,成为“我之为我”的最后特质、价值和意义。无论是个体还是类,倘若不发育出和活跃着某种情怀和审美,“我”将不复存在,人类中只有高度智能IT化甚至标准化的人,但没有“我”;有“这个”人和“那个”人,就像有“这个”iPhone和“那个”iPhone,但没有“我”和“你”、没有“你-我-他”。我斗胆仿照一下德国古典哲学的调调儿或海德格尔的“亲在”(Dasein)概念,来发明一个词儿叫“活在”,我觉得,情怀和审美,是任何人的“我”的最后的“活在”。如果你读这些文字觉得很别扭,就一哂了之,或者干脆跳过去,当没看见。

    文字功夫,自大学毕业后,一直就是我在人生不同阶段的亮点和优势,甚至在我早年职场期间一次次地扮演了救命稻草的功能。当我在职场上还没有什么职业能力和专业优势的时候,人们首先是因为我的文字功夫而形成对我的泛泛印象:有才。于是,去留、用废、薪酬、任免等事关人生境况和转折的考量事项,我在多次险些被咔嚓干掉的时候,因为文字才气而得以幸存。百无一用是书生,但写个东西、抄个玩意,秀才还是用得着的。

    深度阅读所沉积而成的四样东西,视角立场、逻辑思维、情怀审美和文字功夫,是我整个人生系统运行的底层架构,也是我后来职业发展的个人特征。我的职业生涯,先后从事大学教师、证券分析、金融投资、并购重组、管理咨询、商学教学、企业领导和管理等工作,基本上都是实务工作和经商活动,如果说有什么过人之处或可赞亮点,端赖四样东西的灵光照耀。我后来创建和君商学院,设计商学院的知识结构、阅读书目单、课程体系,建设校风学风,都围绕这四样东西的培养而着墨甚重。我提出的“三度修炼”中的厚度一说,所谓“底蕴的厚度决定事业的高度”,也对此多有意指。前些时候,和君商学院第十一届招生面试,一个小伙子坐在我对面,一表人材、眼光放亮,整个人都散发着聪明机灵和青春朝气,我一眼就看上他了。一看他的简历,大四学生,满纸高大上的记录,北京顶级名校、热门专业、科技创业、N多名目耀眼的活动、N多大牛企业的实习经历。我说你是个非常棒的人,可惜了,大学时候都搞活动和实习去了,没怎么读书。他承认。那么多活动和实习,他究竟学到了什么,只有他自己和鬼才知道。这样的大学经历或简历,有利于找工作,却不利于后半生。年轻时候不好好读一批书,人生越往后走越没有后劲,等自己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补上了。读书如花,过季不开。

    1988年我从华东师大政教系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人生漫道真如铁,轻舟已过万重山,岁月已至2018,我毕业30周年了。今日晨起,阳光灿烂,乍然兴起写下以上文字,纪念我的青春、感念我的母校!


          当然这个王明夫的这一篇文章啊,所有我康中的校友都可以听一听啊,他前面有个女孩子在帮她读了一遍。四千六百字的一篇文章啊,我那天中午休息的时候听了两遍,真的非常好,那么中学生呢,我认为说初中三年级以上的再去听啊,小孩子听了会把你吓坏了啊,他读的书啊,这个书目都把人吓坏了。

            王明夫啊,我很敬仰,他呢,大概比我大三四岁而已啊,但是他的个人成就啊,非常突出啊,他应该说是做最好的自己的一个典范,我刚才讲到他三十五岁的时候在深圳的这个国泰君安研究所做研究所的所长。那时候叫国泰君安证券研究院他做院长。现在他所创立的这个叫和君咨询啊,是一个很大的商业机构啊,叫金融机构啊,在北京有一个叫和君大厦。他也做公益啊,他做公益怎么做?就是北京范围内的学金融财会的这类的学生啊,大学二年级以上的可以通过考试进入和君的商学院。

            和君商学院是全免费的啊,通过一年到两年的这个学习啊,充分了解国情啊,把西方的这个金融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所以他现在培养了,也算是叫桃李满天下啊,这个王明夫院长啊,他是在商学院院长啊,他同时是董事长。它的这个合作合作伙伴啊,大概他叫合伙人啊,有一两百个都是中国这个金融界的一些大咖。

          那么王明夫呢,可能会告诉高年级的同学啊,如何做最好的自己啊,低年级的同学呢,大家就看看这个叫曾国藩说的一勤天下无难事,我今天的这个和大家的聊天儿就可以结束了啊,如果有问题我和大家聊聊问题没有问题啊,这个今天的这个题目啊,我算是把我的想法聊完了啊,非常感谢啊。

            所有的人啊,要做最好的自己的话,我建议大家还是啊,把这个《富兰克林自传》啊,认真的读一遍啊,把它放在自己的手边啊,每隔五年读一遍的话会激励自己啊,不断的激励自己去做最好的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杨建军讲学话题之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wxr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