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不知道你有没有和我一样的困惑,看过很多精品文章,也听过很多深刻的道理,而自己好像也有很多不错的想法,但行动上面却没有有效的突破,或者设定了不少的行动计划,做了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了,为此总是懊恼不已,感觉自己意志力为什么这么差,怎么这点自律性都没有,责备自己的同时不自觉地就羡慕那些行动力极强的人,为什么他们可以自然而然地知行合一?
一想到知行合一,理所当然地想到了这句话的作者——王阳明,王阳明是历史上仅有的两个完人之一,立功立德立言,圣人之姿,就是他提出的知行合一的概念,除了他本身就是天纵之才外,他自己也经历了很多磨难才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可他是怎么样才做到知行合一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阅读了相关书籍,得到了一个初步的答案:之所以做不到知行合一,是因为知之不深,意思就是你这不是真知道!
我感觉这个答案还是没有解开我的疑惑,多深才叫深,知道做不到,那就是不知道,可怎样才算知道,依然没搞明白,但想着圣人说的话,又流传这么广,很多人也获益了,肯定是经过实践的,只不过限于各种表达方式以及我自己理解能力的不足导致我没有搞明白罢了,于是我决定换个思路,王阳明说了,做不到知行合一,是因为你知之不深,但我没有搞明白怎么知道的足够深。既然不知道路途有多长,那就先迈着步子前进吧,先加深自己的知,虽然不知道多深才能到驱动自己的程度,但到了那个深度自然而然地就知道了,想到王阳明毕竟已经距离现在500年了,现代人在心理学,方法论上肯定是要优于前人的,于是带着“如何知之够深足以达到知行合一的目标?”这样的疑问开启了新一轮的阅读。
在通过阅读后很高兴的发现,古人诚不欺我啊,在我们客观认知人的大脑行为并加上一些成熟的方法论后,是可以做到知行合一的,具体的内容我在本文中做了记录,欢迎大家一起探讨,为了便于阅读,将标题做了思维导图,方便大家查阅观看。
本文内容大纲一. 认识自身,摆正心态
1. 大脑
1)正确地认识大脑构成
人类一开始和动物的大脑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也是基于本能和情绪做判断,而理智脑的进化还非常年轻,所以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经常被本能脑和情绪脑支配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不要因为做的计划没有执行就抱怨自己意志力薄弱,从而对自己丧失信心,天性如此罢了,我们更应该遵循大脑本身的运作原理,采取更科学的方式来使我们达到知行合一,正确地认识这一点本身就能对达到知行合一提供很好的助力。
2)如何获得耐心
保持良好的耐心是达到知行合一的必要条件,但如何获得耐心就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了。
(1)认识到耐心不足是人类天性,不必过分苛责自己耐心不足,认识到这一点本身就能提高一些耐心。
(2)当情绪脑和理智脑冲突时,不要对抗,要沟通,变对抗为延迟满足。玩手机和学习的想法冲突时,先学习,玩手机作为奖励。
(3)当耐心不足产生动摇的时候,换个角度看提供动力。例如减肥缺乏耐心,除了想到减肥的好处,也要想想肥胖带来的坏处。
(4)利用情绪脑驱动自己。即将自己做的事情变为乐趣。
2.潜意识
1)消除潜意识带来的模糊
人类的大脑为了提高对外界信息的处理效率,使用意识分层的处理方式,即不同的事情采用不同的脑区进行处理,对于需要快速响应,身体基本的需求采用潜意识进行处理,其他的采用理智脑进行处理。但有些情况下,潜意识和理智脑可能都会参与处理,所以理智脑和潜意识的边界是比较模糊的,这个边界就像是两国的边界线,如果自己不明晰,天生占行动主导的潜意识就会不断蚕食理智的边界,让你的行动追求快速满足,及时享乐,趋易避难,知行合一是理智的范畴,就更无从谈起了。所以我们要明确边界,消除模糊,守住我们理智的领土。这种模糊的边界可以分为三种:
(1)认知模糊
认知模糊是《认知觉醒》中的概念,这个名称不是十分的恰当,其实意思是要扩大我们的认知边界,潜意识是我们天生拥有的,而理智是后天形成的,所以要扩大理智的边界,通过掌握新的认知扩充这个边界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就像我们知道了理智脑,情绪脑和本能脑的认知后,就知道如何改善潜意识带来的一系列习惯了,掌握新的认知就需要不断扩充自己的舒适区,其实就是有效学习的过程,这一过程就能消除认知模糊。
(2)情绪模糊
情绪模糊是指我们在遇到痛苦时,由于基因本身的特性会使我们趋于回避,但实际上,回避痛苦本身会让痛苦进入潜意识,从而使我们对痛苦的衡量不准确,也就是模糊,如果用量化来举例的话,可能本身痛苦值只有1,而情绪模糊会让我们感觉是10,所以为了防止这种模糊带来的不良后果,我们要预防回避痛苦的行为,遇到困难或让你感到痛苦的事情,要正视它,向自己提问,层层深挖,直到挖不动为止,这样不会让模糊产生,降低了自己对困难的处理能力。
(2)行动模糊
行动模糊其实也可以叫做选择模糊,是指我们在面对多种选择的时候,没有清晰的选择,无所适从,从而止步不前。其实这种情况也是人类天性使然,人类本身就趋向于不做选择,直接逃避,那么为了消除这种行动模糊,制定清晰的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如果没有清晰的指令和单一的目标,享乐就很容易占据主导,所以要在诸多的可能性中建立一条单行道,让自己大脑没得选。
2)利用潜意识的高效帮我们做判断
由于潜意识的运算效率是理智脑的几十万倍,所以在确定目标的时候可以使用潜意识帮我们判断,通俗来讲,就是凭感觉来找到自己想要的,然后通过理智脑来实现,这个过程其实有点像王阳明的致良知。
3. 元认知
1)提升元认知的存在感
(1)元认知的概念
我们对周围环境事物的认知属于普通认知,这里边的主体只有自己和周围的事物,而元认知是自己假想了另一个自己,类似于西游记后传里白无天和黑无天的关系,复制出来的这个自己的认知能力就叫元认知,元认知最常见的特点就是可以反思。
(2)元认知的分类和作用原理
元认知可以分为两大类,主动元认知和被动元认知,被动是指当自己遭遇挫折,失败才会进行反思时触发的元认知,而主动元认知顾名思义就是主动发起的,古人常说的“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这样的情况。知晓了这个概念元认知就自动开启了,但为了更好地触发元认知,可以想象自己旁边还有一个自己,在指引着自己。
(3)如何加强自己的元认知能力?
汲取前人的智慧,运用已知的规律;
根据自身经历进行总结;
想象自己旁边有指引者在监控自己,指引自己;
冥想!!!
2)利用元认知提升自控力
元认知的能力主要有两个:自我反思和主动控制。刚才已经讲了加强元认知能力的方法,现在主要说一下及时启动元认知的方法:
首先,在我们做选择的时候,比如选择追剧还是学习的时候,我们可以停顿一下激活自己的理智脑,也激活元认知,再做选择。
其次,在我们一天24小时的时间里,有些时间是要做选择的,就比如是玩手机还是打扫卫生的选择,这些时间我们可以称之为元时间,这个时间段内,我们一定要想清楚,所谓的想清楚说具体一些就是:审视自己的第一反应并作出清晰的选择。审视自己是为了有时间启动自己的元认知,做出清晰的选择是指当面临多个选择时,快速确定一个我们的选择,比如看手机和学习的选择,审视自己,启动了元认知,选择学习,但学习也有很多,既想学习写作,又想学习技能,这个时候就需要做出唯一的选择。
二. 认识方法,获得能力
1. 获得专注力
1) 情绪专注
在说情绪专注之前,我们先看看情绪不专注的情况时什么样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身体做着A,但脑海里却想着B,就像我有时候上着班,脑海里却想着吃的东西一样。情绪不专注也就是身心分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走神。这种情况有个明显的危害是:思维专注于过去,或者想象着将来,可就是无法专注当下,所以我们可能能聚焦于某一件事情,但却无法专注,就是因为我们无法专注于当下,做对了选择,却还是没有成就卓越。
其实身心分离(情绪无法专注)也是人类的天性之一,和人脑的记忆机制有关,人脑的记忆搜索遵循关联的原则,经常一个声音,一个画面都会引发诸多回忆,就是人脑的特点之一,所以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客观认识。那么问题也随之而来,我们该如何获得情绪上的专注呢?
只需要一招:让感受回归行动。让我们感受身体的变化,尤其是要感受某种事物消失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感受就是很好的专注训练。
2)学习专注
情绪上的专注可以使我们中正平和,但还不够,此外我们还需要学习上的专注,学习上强有力的专注我们称之为深度沉浸,为了获得这种状态,我们可以用下图中的方法:
1)目标清晰
在学习某一样东西或做某件事情的时候,目标一定要清晰,这个目标需要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例如练3小时钢琴和流畅弹奏一分钟的曲子,要选后者
2)身心合一
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的时候全身心投入,玩的时候全身心地玩,这样还有可能开发出潜意识给你的创意,或者解决长期困扰你的问题
3)要获得及时有效的反馈
有反馈能使你容易坚持,也能知道自己的方向需要调整
4)要设置合适的难易度
在练习的时候要针对那些似懂非懂的区域练习,太容易会导致疲乏,太难会心生恐惧,随着时间的推移,扩大我们的舒适区,减少困难区
2. 获得学习力
学习力即学习的能力,可能我们日常中常听到的是努力学习,好像学习的能力就是单纯靠努力,其实光靠努力是不够的,如果是无效的努力,那结果就是不见寸功。所以要想获得良好的学习能力,是有方法论的,遵循下面的方法有助于我们获得强大的学习能力:
1)遵循匹配法则
匹配法则算是一个偏底层的规律,所谓底层,是指适用面很广的规律。之前我们提到在学习知识或技能的时候,要选取处于拉伸区,也就是舒适区边界外,又没到困难区的内容,这样的效率是最高的,也是可持续的。其实这就是遵循匹配法则的范例。除了在内容上我们选择时遵循匹配法则外,在学习强度上我们使用该法则也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有个真实的例子:有位朋友给自己设定每天跑步一小时的要求,刚开始确实能坚持,但是很累,每天都在做思想斗争,最后偶然的原因把时间改为了30分钟,不但能坚持了,跑步完成后还非常愉悦,所以对这位朋友来说,每天30分钟就是匹配他合适强度的指标,在这个原则下就容易坚持且有效。
所以匹配法则适用于方方面面的学习,这个核心的方式就是在于找到适合自己,即匹配自己的目标、内容、方式等,顺着匹配的法则走,你才吃能走得更远直到达成目标。
2) 采取深度学习的方式
学习有很多种方式,尤其是我们目前处于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方式就更多了,像常见的就有听书、阅读、看视频等等,但不同的学习方式在收获的效果上是由很大差别的,效果越好我们就可以说这种学习方式越有深度,所以我们在学习方式的选用上要采取有深度的学习方式,下图种就对学习方式和深度做了一个排列。
学习方式与留存率(收获效果) 常用学习方式深度比较通过上图我们看到深度效果最好的就是教授给他人,但是这也离不开前面的学习,所以需要通过多种学习方式的累加达到最好的收获效果,那么具体的操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步骤完成:
首先,要吸收高质量的内容,最好是原汁原味的内容;
其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吸收的内容;
最后,将自己理解到的讲授给别人,教学相长,即在于此。
3)利用关联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
所谓关联的思维方式其实是指在学习各种知识或者技能的时候,自己有一条线连接各种触动你的知识,构成这条线最常见的是目标。举个例子,我们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如何做到知行合一?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要用来连接的线,顺着这个问题,我们翻阅各种书籍,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内容就是触动我们的内容,我们也就把这些内容关联了起来。
那么,该如何获取这种关联的思维方式或者说达到关联思维的这种效果呢?
(1)我们要找到能够串起各种知识的线,这条线可以是一个问题,一个目标;
(2)要保持足够的输入,这个很简单,有了线,我们还需要能往线上串联的东西;
(3)要有足够的好奇心,有了线,也有了要串联的东西,还要有将东西串到线上的动力。
4)要建立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认知体系是让我们能够独立思考的重要依据,我们依靠自己的认知体系对事物做出判断与选择,并为此承担后果,由于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所以认知体系不能照搬别人,需要自己建立,那该怎么建立呢?
(1)在吸收新的知识或者观点时,只接受那行能触动自己的,因为能触动自己的必然是符合自己需求的;
(2)以深度学习的方式强化我们的触动点,具体点说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那些触动你的内容,这里边有一点你可能在想我是不是要把我触动的点记下来,时常回头看,其实没有必要,因为如果在你用的时候你想不起这些,说明这些触动你的不是真触动,刚好也就忘掉了;
(3)在生活中运用这些触动点,随着触动点的增多,再经过自己的整合,就形成了独属于你的认知体系。
5)要客观认识打卡带来的作用
现在打卡似乎成了一种风气,在朋友圈打卡,在群里打卡,可是打卡对于学习或者提升自己来说的作用我们一定要正确认知,因为无法正确认知的打卡对自己的提升并无太大作用,这样说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首先,打卡的行为会让学习动机转移,从而导致学习过程难以为继。举个例子:我们一开始学英语是为了能用语言进行交流活跃度,我们打卡只是手段,但是随着打卡的开展,慢慢地,我们的动机会从学习英语这件事情本身转移到打卡,我们为了打卡去完成今天的学习,动机不同,动力也随之发生变化,我们的动机是为了掌握英语交流,中断一段时间没有什么,但动机变为了打卡后,稍微一中断,就很难再继续了
再者,打卡会降低学习效率。你可能会想,打卡只是为了督促自己,和效率有什么关系呢?其实降低效率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打卡带来的心态变化,因为打卡会让探索心态变为任务心态,探索是为了前进,任务是为了完成,在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层面上,两种心态带来两种不同的效果。
针对以上的情况,我们在针对打卡式学习的不足做出两点策略性改进:
(1)将打卡变为记录。这样既不会产生上面所说的问题,又能满足记录学习情况的效果;
(2)每天的学习内容设置下限,不设置上限。我们经常听说一个方法,就是做一些你难以启动的事情时,先做五分钟,后边你就能发现你能做好久,这个方法同理,我们可以每天设置自己做一个俯卧撑、翻一页书、看10分钟学习视频等等这些下限,然后你会发现你一旦完成这些下限,你每天做的要比你设定要多,非常有效。
6)学习一定要有反馈
我们在之前说到深度学习时提到了反馈的重要性,有反馈的学习才算进入了深度学习的领域,良好的反馈会激发情绪脑和本能脑的动力,而这两者就是支配我们行动的,具有超强的行动力,反馈可以说是学习的导航加助推系统,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建立有效的反馈呢?
(1)主动学习的情况下,拥有作品意识,输出作品的过程本身就是建立反馈的过程,而作品被人评论又是一重反馈;
(2)被动学习的情况下,有条件也可以输出作品,如果因为被动无法输出,可以通过自我测试的方法获得反馈。
7)学会主动休息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况,就是在坚持的过程中感觉很乏力,这种乏力主要表现在无法保持专注,即之前说的身心分离,其实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意志力缺乏造成的。在《意志力》这本书中阐述了意志力背后的运行原理,有个很形象的比喻,人每天的意志力就像是银行卡里的余额一样,是有限的,每做一件关于非舒适区的事情都要花钱,而休息可以挣钱,会休息的时候会通过休息让卡里的余额消耗的慢,换言之,也就是每天保持高专注力的时间也就比较长,这也就解释了有的人看着很勤奋但效率不高,有的人不是特别勤奋,但却非常高效。我们通过下面的图就一目了然了。
轻松者由于休息带来的回血,每天保持高专注精力的时间更长所以,保持主动休息非常重要,在这里向大家推荐一个工具,相信很多人也都听过,番茄工作法,简单来说,就是强制保持专注25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专注时间可以根据自己进行调节,像我专注力不好,就调节成了20分钟专注,我写这篇文章就是在番茄工作法的状态下写的,亲测非常有效。
3. 获得行动力
相信你也听过“懂得了很多道理,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道理懂了很多,但行动力却很差的话,其实还是没动,就像汽车配备了很智能化的驾驶系统,却没有配备发动机一样,一样到不了远方,而行动力正是我们的发动机。
1)行动的一开始要清晰
首先,需要先引入一个概念,叫做“增强回路”,这是一个底层的规律,意思是当你在初始状态给某一个行动给定一个方向,后续的行动会沿着这个方向增强,如果一开始给了一个正向的激励,那个后续的行动会提升,反之会下降。我们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周末放假起床后你有两个选择,一是刷刷抖音,看看头条;二是起来看一页书或完成一个昨天计划的事情;这两个选择就相当于给你今天或者最起码一个早上给了一个初始的方向,你后续的行动会沿着这个方向展开,选择第一个你后续的行动大概率是继续玩手机,提不起精神干别的事情。而第二个选择则会让你大概率远离享乐的事情,做一些阅读、学习、整理家务等等之类的事情。
其实关于“增强回路”的原理很简单,你早起打开手机大概率会被各种诱人的标题吸引,然后精力顺着各种标题发散,就很难再收回来了。所以我们在开启新的一天时或者在一连串行动的开始时,要清晰!那么如何让自己变得清晰呢?
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用计划清单,在头一天的晚上花上几分钟列出第二天要做的事情,可以事无巨细的写,这样你就清楚第二天要做什么了,在第二天晚上的时候,再梳理下当天哪些完成了,哪些没有完成,梳理完后刚好继续做下一天的事件清单,这个方法看似简单,但做起来却很有效果。
2)找不到大的方向时,先做起来
不知道正在读文章的你是否也曾有过和我一样的困惑,在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自己处于迷茫的状态,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目标,但好像始终也没有找到,于是自己陷入到了不断寻找目标的过程中,因为我认为必须要目标明确,找准人生的方向后再往这里努力才是最高效的,就这样很长一段时间过去了,目标还是每找到,时间也浪费了。
找到目标后再努力看似非常正确,但其实我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目标可能在离我认知很远的地方,以我现在的能力或者说认知还不足以找到他,那么这个时候应该先动起来,加强自己的能力和认知,做好眼前的事情,自己视野开阔了,目标也就更容易找到了,时间也有效利用了起来,所以有时候不能用太功利的心态去做一件事情,“傻傻”地先做起来,你会发现目标就在不远处。当然这个“傻傻”地不是盲目和冲动,一定是有理有据的,这个有理有据可以是别人说的有理有据,而你又无法反驳,所以自己去尝试一下,在行动的过程注意反思总结,不断修正自己的方向,直到发现自己想要的为止。
此外你可能还有一个困惑,就是你感觉自己也行动了,但依然没有找到目标,那是因为你的行动还没有突破能发现目标的有效距离,书中有个名词叫做“突破阈值”,没发现说明量还不够,当然如果你是一名理科生,不禁想问,多少量是突破阈值,这个没有办法绝对量化。
3)无法做到“知行合一”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经常觉得懂了很多道理,读过不少的书籍,也收藏了很多干货,却始终不能俯下身去行动。其实这里边和我们大脑掌握一门技能本身的机制有关系,现代研究表明,一门新的技能被掌握的背后的是我们大脑神经元建立了强有力的连接,也就是说在掌握前这些神经元是不互通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些神经元慢慢地建立了通路,等到掌握一门技能时,这些通路已经非常顺畅了。如果我们面对的时一门技能,我们不会懊恼做不到知行合一,我们会很坦率地说:“我不会”,因为技能这个东西你不去练习是不会产生反馈到神经元之间以帮助其建立联系的,但是当遇到认知方面的,我们经常就会遇到知而不行的情况,这是因为在你读到某一篇文章或了解一些道理的时候,是会产生一定的反馈给神经元之间的,让你误以为你掌握到了,其实这个反馈很微弱,并没有建立有效的通路,时间一久也就消失了,这个连接没有建立,掌握也就无从谈起。
所以王阳明也解释了,为什么做不到知行合一,他说是因为知之不深,其实和我们现代的解释不谋而合。那该如何做到知到的足够深呢?有个很重的方法——去做,前面说了,理解的认知带来的反馈有,但强度不够,如何提高这个强度,就是去做,做中学,老外叫learning by doing。
所以简单汇总一下:看到一个道理或一门知识,这是知;为了让知识掌握的更牢固,需要进一步去做,这是行;在做的过程中知识得到了掌握巩固,化为自己所用,对自己带来改变,这是合;这样为一个循环去掌握知识,这叫一;由知到行,由行到合,由合到一,这就是我理解的知行合一!
最后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其实人的精力有限,做又是比较耗费精力,所以要把我少即是多的原则,减少欲望,合理筛选,因为“道理都是空头支票,改变才是真金白银!”
4. 掌控情绪的能力
平和,愉悦的情绪有助于你保持良好的状态,而焦虑、恐惧会严重干扰你做事的心态,因此具有良好的情绪掌控力对做事情是非常重要的,但要获得良好的情绪状态是要讲究方法的,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下获得良好情绪的方法:
1)少即是多:给心智留足空间
心智的容量决定一个人的认知力、行动力和自控力,心智容量一旦降低,人的判断准确性就会下降,容易做出不理智的选择,且经常急于求成,缺乏耐心,难以抵挡享乐的诱惑。
那么,什么情况下会让一个人的心智容量不足呢?
短缺压力会带来心智容量不足!这个短缺可以是物质的短缺、金钱的短缺、工作的短缺、交际的短缺等等,这些短缺会造成心理压力,这种压力会占用心智的容量,从而导致心智容量不足,其实任何一种可以吸引我们大量注意力的事物都会导致稀缺压力。
此外,过多的欲望也会导致想要的太多,占用太多心智容量,既想健身,又想阅读,所求太多,降低了心智容量,也影响了我们的自控力、行动力等,所以有经验的人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一定是会安排一定的休息时间,我们要懂得节制欲望,包括想让自己短时间变得更好的欲望。
过多的欲望会降低心智容量,其实在抵制诱惑的时候同时也会消耗心智容量,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保持心智的富足呢?
(1)保持环境觉知,理智选择:在做选择时要启动元认知,让自己站在高位视角,做出长远有利的选择
(2)保持目标觉知,少即是多:少做,做好!
(3)保持欲望觉知,审视决策:欲望太多的时候梳理出来,审视他,真正的行动高手是避免自己同时做很多事情!
(4)保持情绪觉知,谨慎决策:大喜或大怒时不要做决定
(5)保持休闲觉知,自我设限:休闲很重要,但也不能过多,启动元认知,适当设限,提醒自己
2)开启多角度认知
多角度认知这个概念很好理解,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运用,比如同样是丢了钱包,有的人就一直纠结,怎么自己这么不小心,有的人就会觉得,只是丢了个钱包,人没事,就当破财免灾了。其实多角度认知这个事情在之前如何保持耐心里也提到了,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有时候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从而保持耐心,其实在针对情绪方面,效果也是一样的,在生活中,你认知的越多,你也就掌握越多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且看待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也会不同,这就相当于用相机拍照,不同的角度获得不同的照片,有的角度拍出来人很矬,而有的角度拍出来就很有气势,不同的人相当于不同的相机,有的相机像素高,镜头模组多,有的相机像素低,镜头模组还少,所以拍出来的深度和广度都会有不同,角度多了,自己的包容性也会变强,情绪也更容易得到释放,因为多维度的视角,有深度的视角是向下兼容的。
所以,有的人会抓住有点瑕疵就揪住不放,有的人却可以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并放大获得更多的东西!!!
多角度的认知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
(1)多移动自己的视角:就像我们观察一个物体可以通过六个方向一样,观察事物时也记得提醒自己使用更多的角度;
(2)要善于学习:多角度来源认知,多学习可以让自己获得更多角度的可能;
(3)要保持客观:具体来说,不要根据自己的假设当事实,在没有确定对方真实想法之前就把情绪发泄了出来,要分清哪些是情绪的表达,哪些是意见的表达;
(4)要寻求帮助:有时候旁观者清,让别人提供一个角度看是否对自己有帮助,所以遇事不决时,也可以问问别人;
(5)保持运动:一定的有氧运动可以改善自己的负面情绪,跑步或者打球都可以;
(6)要经常反思:反思的过程其实就是开解自己的过程,很多负面情绪在反思过程中就被消解了,注意,反思最好用笔或者键盘。
3)建立游戏心态
刚才我们说对事物要运用多角度认知,那么现在我就向你推荐一个很有用的角度,游戏心态。我们面对很多看起来有困难,做起来有压力的事情时,不妨变换下心态,你会发现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像我们日常生活中阅读,面对厚厚的一本书,啃起来感觉很费劲,但我们转换一个角度,当做和作者聊天沟通,或者要在这本书中找一个我们问题的答案,阅读的困难是不是就小了很多。
这种心态的转变在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动机转移,动机转移推荐两类方式:
(1)为自己而做:当遇到有外部压力和要求的事情时,不妨想想,我们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时让自己变得更好;
(2)为玩而做:当遇到枯燥乏味的事情时,不妨把事情拆解成小段,改变让你枯燥的动机,这个时候就不要看得太长远,看近些,想着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8. 可以让认知加强的行动:早读写冥跑!
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早起、冥想、阅读、写作、运动这五类活动提高自己的认知,接下来我们详细说下该如何运用
1)早起
(1)早起究竟有什么好处?
于我而言,早起最大的好处是可利用时间增加,而且是可以高效利用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中,你可以做很多事情,可以规划一天的生活何工作,可以做一天中最耗费脑力的事情,可以运动,可以读书写作,也可以用来反思自身。当然也有人觉得晚上的状态很好,其实这种本身是不符合人体的作息规律的,但既然你的规律已经养成,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即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这里说的早起,不是强制性的使用闹钟把你叫醒,然后耗费自己的意志力与自己的本能作斗争,这也的早起效果并不会很好。
(2)那么如何做到早起呢?
要否定的是,不要让闹钟叫醒你,需要你的生物钟叫醒你,那么要做到这一点很重要的就是:不要熬夜,自然醒来。当然你醒来的时候本能还想继续躺着的话,就需要运用我们之前讲诉的方法让自己行动了;
要有心理准备,因为一开始早起并不会给你带来良好的效果,可能哈欠连天,可能黑眼圈很重等等,需要有一个适应期;
要循序渐进,选择适合自己的难度,别看人家大佬四点多起床,你就定个4点钟,这样很容易放弃;
要午睡,如果不午睡,下午的精力会明显不足;
要提前准备,准备早起要穿的衣服,做的事情;
对于偶尔不能早起的情况,不要气馁,客观认识即可,比如头一天晚上聚会喝酒了等等。
2)冥想
之前我们说经常做A想B,明明在听课,脑子里却全是别的思绪,所以要保持专注,而保持专注的一个很有用的法门就是冥想,冥想其实也很简单,就是闭着眼睛注重呼吸,如果脑海中有很多杂乱的思绪,柔和地将他拉回来即可,保持15分钟,冥想看似和保持专注无关,却对改善专注影响极大。
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进行冥想:
(1)确保大脑清醒,如果喝酒或者哈欠连天肯定时不合适的;
(2)饥饿或过饱都不适宜开始,推荐饭后两小时;
(3)穿一些舒适的衣服,脱掉鞋子;
(4)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关闭手机或开启静音模式,调暗灯光;
(5)用直背椅子让自己做直些,头部要有依靠;
(6)保持最初的姿势,专注到呼吸;
(7)走神很正常,不要自责,柔和地拉回来即可,可以通过数数让自己拉回思绪,例如从1数到10,再从10数到1;
(8)不要期望太高,去做即可,尽量保持每天进行的频率,偶尔中断也无妨;
3)阅读
我们常见的阅读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第一层,从各种渠道,可能是别人推荐的书单,可能是高分的书籍,拿来就读,读完就忘;
第二层,渠道和第一层一样,读完后做记录,其实就是摘抄目录;
第三层,带着疑问或其他目的阅读,选择匹配自己需求的书,可能一本书中只有某几个点对你有用,如同和作者聊天,但却印象深刻;
第四层,用自己的语言将所读的内容进行二次阐述,输出自己的一篇文章;
第五层,在前面的基础上,能对自己的行动做出改变。
就拿我自己举例子,阅读最常见的就是第一层和第二层,这种阅读的启动几乎都是情绪发起的,可能看到人家阅读,健身时,自己大受触动,于是也决定要阅读,然后就找人索要书单,或者去豆瓣看高分的书单,开始阅读,恐怕读完后自己也意识到好像什么也没有记住,于是为了安慰自己,做个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其实也是主要看着目录结构来做的,所以前两层的阅读都非常低效率的阅读,于自身帮助有限,我们要向后三层努力,这也才是有效的阅读。
4)写作
在之前我们说深度学习时就提到过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要有作品意识,而写作就是输出作品的最佳出口,写作可让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因为写作本身就是在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阐述,但是写作有几点需要我们注意:
(1)要站在读者的角度考虑,之前我们讲到一个很重要的学习原则就是匹配原则,写作一定要匹配读者的知识及能力背景,所以我们要尽量使用简单的语言;
(2)要讲究策略,通常来说,读者更乐于听故事,所以在输出观点的适合可从从故事入手,后面再阐述理论,让读者始于故事,忠于结论;
(3)在阐述比较复杂的概念时,要善用类比。
5)运动
在我们平常的认知中,运动主要是为了强身健体,其实你不知道的是,运动还能让你更聪明,现代研究表面运动可以增加神经元的数量,这为运动让我们更聪明提供了科学依据,但需要注意的是,仅仅依靠运动还是不够的,因为运动虽然可以增加神经元的数量,但如果要增加神经元的树突,还需要思考,所以如果想变得更聪明,那就运动完紧接着继续思考吧,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流程,就像运动可以长出树干,而要形成一棵树,还需要树枝和树叶一样。
运动也是需要讲究技巧的,我们如何才能正确地运动呢?
保持一定的有氧运动和复杂的运动相结合的方式,有氧运动可以是跑步,可以是快走,自己微微喘气即可,切勿用力过猛,复杂运动可以是做操,太极,球类等等。
9. 自我反思
最后说下自我反思,说到自我反思,我一开始不知道如何下手,能想到的就是写日志,像流水账一般地记录自己都干了什么,感觉好像对自己用处并不是很大,最后经过阅读他人的反思方法才发现其中的诀窍,自我反思不同于流水账的日志,更多的是就某一件事情进行总结,提出改进的措施,自我反思可以参考下列逻辑:
(1)描述事情经过
在描述事情本身时,一定要客观,简单来说,就像领导批评了你,一定要分清哪个是情绪,哪个是意见,千万不要陷入自我的情绪发泄和碎碎念。
(2)分析事情的原因
在梳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时,一定要坦诚,这是用来自我反思改进的,对自己坦诚才能有助于改进,就像我们之前说的正视痛苦一样。
(3)自己有什么改进措施
要从中梳理出观点或者行动点。
以上内容不拘泥形式,不限制字数,可以是几个关键词,也可以几百上千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