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期间商务印书馆推出了10节深度阅读公益直播课,王维审老师压轴出场。被王老师清晰的思路,鲜活的案例和励志的精神深深折服,瞬间被王老师圈了粉,关注了他的公众号,买了他的这本书——“觉者为师”系列的第四本《做有故事的教育》。封皮上的那句话:“故事的魅力在于,它不是敲着我们的头指指点点,而是将教育娓娓道来。”深得我心。
王维审老师曾是数学教师,担任班主任,在一线工作多年,现任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教研员。王老师的成功是他一步一步努力的结果,用王老师的话说,是阅读让他找到了自我。他多次提到他人生中至暗时刻(虽然不知道王老师到底经历了什么,但从他反复的述说中,我知道那一定是给他带来心灵重创的经历),是阅读给了他救赎。
王老师的书没有艰涩的理论,深入浅出,将深奥的道理融于生动有趣的故事叙述中,读起来舒服熨帖。我很喜欢。
在自序中王老师讲了著名元人陶宗仪的笔记《南村辍耕录》中“奚奴温酒”的故事,说的是南宋一官宦人家来杭州求妾,旬日未有中意者。忽一日有一“奚奴至,姿色固美,问其艺,则曰‘能温酒’,左右皆失笑”。后留下试用,第一次太热,第二次略寒,到第三次微温,则正好,自此每日温酒皆如第三次,于是“公喜,遂纳焉”。终公一生,温酒“未尝有过不及时”。公死,囊橐皆为所有,因而巨富,人称奚娘子是也。王老师引用这个故事,不是为了讲段子,而在于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事精至,但能动人。不独温酒乎?”是呀,世间之事,唯专而已。一个人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便是成功。
想想我们自己,坐着山,望那山,总想着在哪个方向都获得巨大的成功,那可能么?“术业有专攻”,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做好一件事已经不易。《庄子》中有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庄子还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缺乏方向、没有聚焦的东西很容易耗费我们的大量的精力和体力,带来的是疲惫和倦怠。所以“奚奴温酒”的故事就显得意义非同寻常:找准自己的兴趣和方向,坚持走下去,达到极致的顶峰。这个世界上不缺少做事的人,缺少的是把事做到极致的人。
无疑,王老师就是“奚奴”“佝偻丈人”这样的人,他专注于一件事,在20多年的教育实践中种植故事,研究故事,用故事的形式呈现他自己的故事。
想想自己参加工作20年,平时教学实践中也产生过很多思考和灵感,但因为懒,也因为没有写作的习惯,大都没有记录下来,转瞬即逝,很可惜。也有过写作,但都是为了每年的论文评奖,太功利了。
为了监督自己,我又参加了简书平台的日更挑战。曾经坚持日更200多天,习惯刚刚养成,竟放弃了,真是后悔。好习惯养成不容易,放弃却不费吹灰之力。反思自己放弃的原因,主要是觉得无话可说,写出来的文字味同嚼蜡,乏善可陈。最主要的还是没有动力,没有动力是因为没有追求。王老师的一句话鼓励了我——“要允许自己写出世界上最烂的文字”。那就坚持写吧,管他呢。
每位老师都不甘平庸,渴望成长。但大多数的人都找不到方向,有的老师寄希望于教育培训,希望从专家的讲座中获得灵丹妙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想借助别人的指点一下子就豁然开朗,这发生的概率是极小的,约等于0。
教师培训的最终目的是自我培训,专家讲的某一个点触发了你,引发你了的思考,那都会成为你成长的契机。但归根结底,要实现成长,还得靠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李镇西老师曾说他的成长是“自己培养自己”。
平常的教育生活是平凡的,繁忙的,冗杂的,我们要善于拨开芜杂的生活,独辟蹊径,挖掘出具有有生命力的细节,用文字把它定格下,反思,提炼,让它成为明亮的经验和敞亮的情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