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心理诊断

心理诊断

作者: 嗨hi小溪叮咚 | 来源:发表于2020-02-18 16:46 被阅读0次

    心理诊断

    1、如何确定谈话的内容和范围?

    (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

    (3)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

    (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目标。

    (5)会谈目标中若有一个以上的内容,应分别处理。

    2、有几种会谈法?使用的依据?

    (1)摄入性会谈:收集资料的。通过会谈了解病史,了解健康状况、工作状况和家庭状况等。

    (2)鉴别性会谈法,通过交谈和观察确定使用什么测验和鉴别措施

    (3)治疗性会谈法,针对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所进行的会谈,这类会谈往往是心理治疗的一种。

    (4)咨询性会谈,这类会谈涉及的往往不是病人而是健康人的某些问题,如职业选择、人员的人用和解雇、家庭关系问题,婚姻恋爱的问题、子女教育培养问题等。(5)应急性或叫做危机性会谈的,这是一种特殊情况,当求助者发生意外时,如遭遇强奸、想自杀、突然遭受精神创伤的时候,心理咨询师用会谈法给予帮助的情况。

    3、不恰当提问的消极作用。

    (1)造成依赖。(2)责任转移。(3)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4)产生不准确的信息。(5)产生防卫心理和行为。(6)提问过多可影响交谈中必要的概括与说明。

    4、错误提问的性质种类。(1)“为什么……”的问题。(2)多重选择性问题。(3)多重问题。(4)修饰性反问。(5)责备性问题。(6)解释性问题。

    5、选择会谈内容的原则。(1)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的兴趣。(2)对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3)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4)对深入探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5)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6)对改变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对帮助求助者改善认知和正确理解问题有帮助。(7)会谈法的有效性。

    6、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

    (1)分析求助者问题是否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

    (2)根据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主观客观世界统一性,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分析求助者自知力及有无精神病性症状,与精神病性问题相鉴别。有关精神标性症状,详见本教材《基础知识》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部分。分析求助者的内心冲突类型,与神经症性问题相鉴别。常形冲突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二是它有明显的道德性质,不论你持什么道德观点,你总可以将冲突的一方视为道德的,而另一方是不道德的;变形冲突也有相应的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二是它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心理冲突的变形是神经症性的,有关神经症性问题特点,详见本教材《基础知识》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部分。分析求助者情绪是否泛化,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间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情绪反应强烈、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引起求助者目前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刺激事件不再是最初的事件,而是同最初刺激事件相类似、相关联的事件,这一过程称为泛化。

    (5)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持续时间、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影响程度。一般心理问题是指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不间断持续两个月以内)、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

    (6)形成初步诊断。

    7、摄入性会谈应注意哪些内容。(1)态度必须保持中性。(2)提问中避免失误。(3)咨询人员在摄入性会谈中,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之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4)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扭转求助者的会谈内容。(5)在摄入性会谈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的结论。(6)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做结束语,以免引起求助者的误解。

    8、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生物学因素、社会性因素、心理因素生物学因素:1、咨询或检查求助者是否有躯体疾病2、对有躯体疾病的求助者,确定疾病与心理行为问题之间有无因果关系3、考虑生理年龄对心理行为问题形成的影响4、考虑性别因素对心理行为问题形成的影响社会性因素:1、确定相关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及所处的生存环境2、分析所获得的资料,确定求助者的临床表现与社会生活事件的关系3、确定社会文化(如道德、风俗、习惯等)与心理障碍发生的关系心理因素:1、从个人心理发育资料入手,查看其认知能力和成长中有无错误观念产生2、查看求助者对现实问题有无误解或错误评价3、分析求助者内在世界中有无新旧观念冲突或对人对事的持久偏见事例4、寻找求助者的记忆中有无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5、分析求助者的思维倾向和习惯,有无反逻辑性思维和不良的归因倾向6、分析经验系统中存在的不利因素(老眼光)7、分析有无深层主关因素——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方面的问题8、分析是否有心理发育停滞(钟友斌的认知——领悟疗法)

    9、临床资料整理归纳包括哪些方面。

    (一)一般资料:

    (1)求助者的人口学资料。(2)求助者生活状况。(3)婚姻家庭。(4)工作记录。(5)社会交往。(6)娱乐活动。(7)自我描述。(8)求助者个人内在世界的重要特点。

    (二)个人成长史资料:

    (1)婴幼儿期。(2)童年生活。(3)少年期生活。(4)青年期。(5)个人成长中的重大转化以及现在对它的评价。

    (三)求助者目前精神、身体和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状态:(1)精神状态。(2)身体状态。(3)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

    10、初诊接待中的注意事项(1)避免紧张情绪(2)语言表达。语速适中,避免使用方言,若使用专业术语,应向求助者说明专业术语的内涵外延(3)反复说明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4)说明心理测量功能的有限性,咨询者不能在咨询范围以外向求助者提供帮助和做任何承诺(5)咨询时的仪态

    11、如何进行初诊接待 (1)咨询准备工作:应有仪态,服装整齐、坐姿端正、表情平和。(2)礼貌接待方式:使用礼貌语言,态度平和诚恳,据实际运用。(3)提问时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帮助,不可直接逼问。(4)询问结束后,明确表明态度,向求助者说明是否能提供帮助。(5)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原则:反复申明保密原则,说明保密例外。(6)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性质是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7)说明求助者责任、权利与义务:三责任、四权利以及四义务。(8)与求助者进行协商,确定使用那种咨询方式

    12、与该求助者进行摄人性谈话时,怎样选择切入点?(学会确定摄入性谈话法的目标、规范谈话内容与范围 )(1)根据该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深入了解相关资料。(2)根据在咨询中观察到的疑点深入了解相关资料。(3)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初步分析中发现的问题深入了解相关资料。(4)根据上级咨询师下达的谈话目标深入了解相关资料。(5)根据许多求助内容分别谈话。

    13、摄入性会谈避免提问失误(1)避免“为什么……”的问题。这类问题的含义对求助者有强烈暗示性。(2)避免多重选择性问题。因这类问题具封闭性,咨询师获取信息受限制。(3)避免多重问题。这类问题表现出咨询师缺乏训练,使求助者不知所措。(4)避免修饰性反问。这种反问后果对求助者毫无好处,使会谈陷入僵局。(5)避免责备性问题。此类问题对求助者产生很大威胁感,立即引起防卫。(6)避免解释性问题。咨询师表达自己看法,不利于推动求助者自我探索。

    14、精神障碍与精神病的区别?精神障碍是社会学上的名词,实际上是心理障碍,包括神经症、变态人格、睡眠障碍、癔症等。精神病与大脑结构有关,如精神分裂。心理咨询范围主要是心理问题,一般障碍为不正常行为需要治疗。

    15、心理咨询与心理卫生(即精神卫生)、心理治疗区别?心理咨询解决浅层次的问题,心理咨询师由劳动部门发证,无处方权。心理治疗解决深层次问题,往往与人格、性格有关,心理治疗师由卫生部门发证,有处方权。心理卫生与精神卫生的范围差不多,要普及全民对心理卫生的知晓率,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没有本质区别,即在关系的性质上,在改变和学习过程中,在指导的理论上都是相似的。两者如果不完全相同,至少也是很相似的,如果有区别也是人为的,而非本质。如果要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作些人为的细微区别的话,是否可这样认为:

    (1)前者以发展性咨询为主,后者以障碍性治疗为主;

    (2)前者内容以疑惑、不适为主,后者以障碍、疾病为主;

    (3)前者是轻度的心理问题,后者在程度上相对重些;

    (4)前者可以在非医疗情景中开展,后者一般在医疗情景中进行;

    (5)前者的工作者范围较广,后者以医务工作者为主。或许可以这样说,两者是同一心理服务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实际工作中很难将这两者完全区分清楚,两者互相渗透和结合。现实中,常用心理咨询来涵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理诊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xagf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