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9」
1、夜总会(抱歉这个词有点古旧,但KTV指代太广,而我只想特指其中不以K歌为目的的那一类)里那些层出不穷的筛子游戏,
总能让你惊叹我们在无聊中爆发出的创造力,夜总会当然是全世界最无趣的社交场,然而,奇特的是,当你身处其中时,你会很渴望来一场筛子游戏,
很难解释为什么,但似乎,这是在那里面唯一一种可以让自己短暂沉浸其中、且礼貌不失尴尬的自我救赎方式。
2、不知道跟我类似感受的朋友多不多,
如果大家多多少少都有过这种感觉的话,那就更奇特了,为什么我们如此乐于自觉地把自己置于这样互相浪费甚至伤害的囚徒困境中呢?
如果只是很少朋友或没有朋友有我以上类似的感觉,那么,能否告诉我,大家在那里,真正享受的是什么呢?(异性服务人员这点不用讲,我明白)。
3、上午黄码转绿,中午顺利出门,
先去吃了一顿我心中的杭州川菜小馆天花板,用三昧真火(这道菜真的叫“三昧真火”,下图)爽爽肚腹。
这是路边小馆子很神奇的,开了才8个月,里面就五张桌子,顿顿爆满,不提前订位基本吃不到,我这回是第3次来吃,但期间订位没订到的翻倍都不止。
菜不用说了,道道好吃,更重要的是,中午时分,坐在她家店里那张最角落靠窗小桌子上吃各种被辣椒淹没的肉时,有一种极其幸福的味道,这种美食体验太迷人了。
店主据说是一对小夫妻,四川人,男主内,在里面掌勺,从没露过面,反正以菜度人,一定功夫了得;女主外,即便忙到头晕,依然知书达理的样子,让人心生亲近。
哦,店叫“蓉忆小江湖”,真不想说出来啊,对川菜有兴趣的话可以去试下,记得提前电话订位。
4、一般会在读完长篇小说后,
我回到最前页去重读开头,这就像你回忆跟一个朋友的初会面那般美好——甚或更好,
因为作家写下那个开头时,就是刻意的,一种隆重的深沉的刻意,一种传说伟大人物出生时总有星空异象似的刻意。
5、一本书读到中间,翻出里面夹的一份小折页,看了下,是该出版社的一份推荐书目。十本书,十个广告语,文案功底令人心惊肉跳,我不辞辛劳打出来大家分享下:
“人类历史上不容错过的系列小说”
“狂揽世界文坛32项小说大奖”
“横扫30国的情感大书”
“世界各地读者平均3个通宵读完”
“21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传奇大师”
“美国亚马逊年度桂冠图书”
“怪不得是村上春树的偶像!”
“每个‘不可不读’的书单上都有它”
“6项世界幻想文学大奖大满贯!”
“整个美国出版史重磅畅销书”
最后落款:“XXX发誓!推荐的每一本书都好得要死!”
以后谁再跟我说,图书出版业清高不接地气,我信你个鬼哦。
「990」
1、一件无奈型好玩的事:
我们总是低估做一件事所需要花费的时间,
赶赴一个约会,写一篇报告,看完一本书,大多数情况下,实际花费的时间总是超过原先的预计。
我们普通人如此,那些成事的大人物呢?
也一样,有时更严重。
举世无双如马斯克,在特斯拉发展历程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新车发布时间,且,在已经积累下多次教训的情况下(历次车型Model S\Model 3\Model Y无不延迟交付,我应该没记错),依然一如既往地错误估计Cybertruck的上市时间,从今年已经延迟到2023年年底了。
是不是很难以想象?不是说不要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吗,既然一再低估所需耗时,为什么不能吸取教训放足预计时间呢?就像我小时候看《三国演义》,总为曹魏军队挠心,哎你既然每次都被诸葛亮打埋伏,为啥就不能给自己备好打诸葛亮埋伏的埋伏的埋伏呢?
甚至有一条叫做“侯世达规则”挑明了这个现象:一件事总是会花费比预期更长的时间,即使你已经事先考虑到了侯世达规则。
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曾经与人合著一本教材,其中有一节关于群体判断的,卡尼曼就想,我们自己能不能判断下这本教材需要多久完成,大家给出的判断基本上在1年半到2年半之间,其中有人之前有编写教材的经验,提醒大家说,40%的编写组最后直接放弃了,完成的那60%也是用了7-10年。小组中其他人对这个数字表示不屑一顾,认为自己根本不需要那么长时间。事实是,卡尼曼的这个教材编写组最后花了8年才完成。
是因为人类都携带着乐观的基因吗?还是我们在潜意识里都觉得自己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
我不知道。
我知道的是,哪怕我清晰意识到人的这一缺陷,也于事无补——我以为写下这段东西只需最多十来分钟,结果加上查验资料我用了超过30分钟——侯世达规则威武。
「近日书影」
书:《光明共和国》(2刷)「西班牙」安德烈斯·巴尔瓦 Andrés Barba,《安静的美国人》「英」格雷厄姆·格林 Graham Greene,《文字的力量:文学如何塑造人类、文明和世界历史》「德」马丁•普克纳Martin Puchner,《旅行之道:来自路上的启示》「美」保罗·索鲁 Paul Theroux
影剧综:《后翼弃兵》安雅·泰勒-乔伊 Anya Taylor-Joy,《荒蛮故事》(2刷)「阿根廷」达米安·斯兹弗隆 Damián Szifron,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十三邀》第6季 刘擎/黄灯,《扬名立万》刘循子墨
影剧后面的人名,一般是导演,有时候是主角,有时候是编剧,有时候是我喜欢的剧中某个角色,总之,完全依我喜欢。
另外,没有特别列出国别的,就是中国或American的。
前几日不知被什么信息撩拨到,又忽然痒拉美文艺,且痒得极快,一时不及找,记忆里第一个跳出来的是《荒蛮故事》,看了遍,痒还没止住,跑去书架上抽了本《光明共和国》,一影一书2刷完,才基本消痒。
奇怪,以前不会这样的,就算痒什么,也忍得住——不止书影——现在反而是因年纪大了,还是延迟反馈能力弱了,还是兼而有之,怎么这么禁不起撩拨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