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女儿写的作文就不愿意给我看了。但前两天,她主动给我看了一篇她的考试作文,虽然不是最好一档的作文,内容也略嫌空洞,但是有自己的想法,结构上有音乐性,结尾处能注意拉高整篇文章的深度,还是有肯定之处。回想女儿学习写作文之路,也是充满了艰辛和困惑。
女儿一年级的时候,学校里已经有写周记的作业,但是女儿不知是手指肌肉发育比较慢,还是轻微阅读障碍的缘故,写字对于她来说是一件比较累的事,所以我想了一个办法:她来说,我来记录。一听不用写字,女儿很开心,说又是她擅长的事,于是,她兴致勃勃地说了一篇400个字的作文,说的时候还动脑筋加入了很多的比喻句和形容词。等我记录完后,让女儿抄写下来,结果女儿哭哭啼啼,抄了足足一小时。等她自己写的时候,照样写得很短。
虽然我是个语文老师,但是也不明白为什么能说,却不能写。怀抱这种痛苦的心情,我翻阅了很多书,才明白从说到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距离。
一年级结束,和同事聊起女儿的写作问题,他说,他曾在一个暑假里天天陪着女儿写作文。我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于是,在女儿升入二年级前的那个暑假,我也陪着女儿开始写作文。每一天的下午,我们先商量写什么,再说一遍怎么写,接着写下来,写完后我修改,最后女儿誊抄一遍。期间虽然有不开心,但总的来说,女儿的作文看上去还是像样了一些,那时候我觉得这样做还是非常有效果的。
可惜,没过多久,另一个后果就浮现出来了:以后的每次作文,女儿总是哇哇叫着问:妈妈,我写什么?妈妈,下面一句话怎么写?在我的帮扶之下,女儿把我的思考代替了她的思考。由此,我下定决心,不再这样帮扶女儿的作文。
(二)
我是一个很喜欢看书的人,得益于父亲从小的培养,因为喜欢看书,所以从小写作文就不是我的难点,我喜欢看,也喜欢写。因此,我始终认为写作来源于阅读。但是在一段时间里,我的这项认知发生了动摇。原因一,女儿在我辛辛苦苦的培养下,也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每年保持了一定的阅读量。但是广泛的阅读并没有在作文上得以体现优势。原因二,有一个小姑娘并不是很爱阅读,但是作文却写得很不错。这样对比下来,不禁对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产生了深深的困惑:投入与产出并不成正比。
苏轼在《稼说送张琥》中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博观”正是广泛阅读的意思,但是有了广泛阅读,还必须“约取”,意既审慎取用,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另外,要薄发,先要厚积。无论是博观还是厚积,都是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数量的积聚。约取和薄发,只有到了一定程度,一定的年龄,在形成自己的“元认知”,即审视自身思想的能力后,才能达到。
(三)
我带的学生,现在也到了二年级的时候,孩子们的作文也是参差不齐:有的孩子写得长而生动,有的孩子写得短而枯燥。作文要写得好,一要生活经验丰富,二要广泛阅读,也就是说,要么直接经验丰富,要么间接经验丰富。作为一个孩子,直接经验一定是不丰富的,但是我们可以帮孩子们丰富间接经验,多看书,看各种类型的书,从书里获取见识和经验,作文自然而然就写得出来了。这一点,在女儿身上已经得到了体现,也能让操心孩子作文的家长放下焦虑,先耐耐心心地培养好孩子的阅读习惯,从“博观”再走到“约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