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广东的版图,北部
有着五座城市,她们是:
有最能吃辣,且靠吃辣就能与湖南、江西、四川一较高下的,冬天会下雪的韶关、
有广东人最爱的漂流、度假首选之地清远;
世界客都梅州、恐龙之乡河源,
以及连名字都自带仙气的云浮。
君不见,广东东北部有秋之落叶风萧萧的南雄;
君不见,有着“邻村不同声,十里不通话”之说的连州。一块小小的土地,有十余个民族交错杂居,即使说着二十多种语言,也不妨碍人们和睦。
素有“千年佗城”美誉的乐昌,亦是广东为数不多会下雪的地方。
这便是粤北了,看起来很“不广东”的广东。
爱吃辣能看雪,这里也是广东。
粤北有灵,灵在独特。
没有像我们深圳这儿——珠三角地区般繁忙。
粤北像个老者,远离都市、没有车水马龙的奔忙,同时怀揣着千山万水的柔情。
大地最初的美好,广东最初的惬意与灵动,都在这里:
壮美的丹霞山,往日的古驿道、凶险的大峡谷、瑶族和梯田……
河源,三面环水、三河之源,故名此。
农耕文明起源于大江大河,田园牧歌与远山如黛,都能在河源找到。
相比于其他的粤北市县,河源则要低调了许多。
尽管2000多年前,赵佗将农耕文明带到这里,但更古老的故事,可以追溯到白垩纪。
你听过吗?
在河源,一铲子下去就是一个恐龙蛋的传奇

遍地都是蛋。据说,没挖到过恐龙蛋的,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河源人。河源,名副其实的“恐龙之乡”。
我多次去过万绿湖,门票昂贵因此记忆犹新。万绿湖美啊,不知道怎么用文字来形容, “神仙看了都流泪”或是个恰当的说辞。
但河源,相对来说,依旧像是个“小透明”。
是的,它的清透,恰如这青山绿水间,
高山云雾,不识人间烟火,
又尽是人间绝色。
河源作为“客家古邑”,仍然保留着鲜明而强烈的客家文化,在围屋,在客家话里,也在至今流传的客家山歌、打马灯、舞龙舞狮的热火里。操着一口紫金话的舅母,每每谈起这些,是何其的自豪啊。
同样拥有浓厚客家文化的古城,
还有“世界客都”梅州。

它不仅是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地、聚居地和繁衍地,还是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
同时,梅州出了名的崇文尚学。
翰林、进士、举人、秀才故居鳞次栉比。

所以,如今站在周溪河的状元桥上,
当地人仍可对着围龙屋,自豪地说一句:
“我们这里的孩子啊,都能考上大学”。
不但能文,也能武。
这里是广东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叶剑英元帅的故乡。
与河源的低调不同,清远则是张扬。
旧时东坡先生的一句,
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

便道尽了,
它的绝世脱尘。
去看呐,
北江水穿城而过,英西有奇峰林立,
连州地下河穿岩过洞,千年瑶寨依山傍水。
书写“海上丝绸之路”风云际会的秦汉古道。
韩愈和刘禹锡,也曾为这片诗山画水赋予过诗韵,笔墨留撒春秋,至今音韵不绝。
到了革命年代,英勇和热血重新定义清远。
三省交汇的鹰扬关,国务院竖立的“两广”1号界碑立于此,
当年的红军战壕、堡垒遗迹尚存;
冯达飞故居,光荣之家的匾额仍高高挂,无声讲述着这位红军首批飞行员、革命将领的英勇故事;
英德人民闻名于世的不仅是唇齿留香的红尘,也有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韶关,既能看到广府骑楼,也有客家围屋、瑶族民居……

它们组成了这座粤北小城多元文化形态。
再经由古道,北方客商和文化潮流源源不断输入岭南,一直奔流到海。
千百年时光的流转,不过是一眨眼。这片土地还会记得的,
瑶族人早早自北而来,向南而去。
他们之中有的人留下来,背靠高山,建村立寨,引泉种稻,击鼓高歌,
在山与河之间,建立新的家园。
先民与自然的搏斗,铸造了铮铮铁骨,血性的基因流传下去了,
当年的战壕里,陈毅在石头刻上了《梅岭三章》。如今不在是腥风血雨的了,但《梅岭三章》的大无畏气势依旧回荡在古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