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辞典》对导师制是这样定义的:“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及生活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导制度。”导师制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指导方法,是导师对学生科学、合理的指导,使学生个体禀赋得到充分发挥的一种教育方法。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
导师制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近几年,国内已有一些高中,如江苏南京市第一中学、浙江长兴中学、北京八十中学以及佛山的一些学校进行了导师制的有效探素。
桃李园学校名誉校长钱梦龙先生在20世纪提出了“三主”教育思想。“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以师为主导,以训为主线。钱老师的教育思想是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以更好地贯初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阿米巴经营模式是21世纪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独创的经营模式,本质就是“量化分权”,推行时应该遵循基本的规律,由上到下,由大到小,分层逐步推进。其管理思想对导师制教育有一定启发。
新课程赋予了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这无疑对传统意义上的班级管带来了巨大冲击,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下的班主任和教学班中的科任教师难以应对,无法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和指导,为此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策路,即以学生为导师的自主管理模式——“学生导师制”学习策略。
“学生导师制”依据教师的指导,由学生导师合理地承担教师的工作任务,协同履行教师职责,为小组内的学生提供科学、及时的学习指导,避免学生因盲目利用自主权而做出不恰当的选择,以解决新课程改革面临的诸多问题。
雪导师制教育表现的是人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人学。教育应该从人性出发,依照人性去发现人、解放人、发展人、成就人,最终使人成为人。导师制把研究学生、引导学生作为教师最重要的课程。导师的第一责任不是把知识讲深讲细和讲面是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至将学生自觉变成引导他人的导师。
导师制教育第一个创新是由学生取代老师做“导师”。导师制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学习者的关系。导师制就是要形成“生亦师,师亦生”,“学生在教中学,教师在学中教”的无差别一体化状态。在小组自主学习下,最终形成“课堂无师”、“管理无为”的境界。
导师制教育第二个创新是“学习前置”,即在学生进人课堂时,由于“导师”的指导,学生已经进行了相关的资料查询、内容探究,这使学生与教师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能够做到具备基本相同的认知背景,方便师生共讨论,以更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与传统后置式课堂有区别。
导师制的第三个创新是“课”和堂”的分开。“课”是学业概念,以内容为载体,“堂”是空间概念,是师生共处的地方。
导师制的第四个创新是“学生导师制”创造性地提出了“三问两读一展示”的导学流程。其中”展示”是亮点。通过展示,让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提高学生情商的同时,让学生内心充满正能量,为自己建立起学习的内在驱动力;通过展示,也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从而开始使悦纳自己,建立自尊和自信;通过展示,还可以让教师发现与众不同的学生个体,从而建立对每个生命个体的理解和尊重,把“以学生为主体”落到实处。与此同时,展示过程又常常伴随着倾听、质疑和自我矫正,这是学习者必具备的素养、习惯和能力,是让人走向理性、融入群体、培养未来优秀公民的根本途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