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室内,卓兮跪坐在几案后,拿着竹简,认真的品读着《道德经》,而在几案上,摆放着他从后世带来的线装《道德经》。坐在上首的老子则是微眯双眼,安静的看着卓兮,微微的点了点头。良久,卓兮放下竹简,轻声的背诵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之后,陷入沉思中,就连尹喜走进来都没有感觉到......
大约过了一盏茶时间,卓兮睁开眼睛,看到两位先贤都在看着自己,忙起身拱礼:“小子失礼。”
“无妨,卓兮今日可有惑?”老子摆了一下手,示意卓兮坐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圣人,这是后世的版本,有了很大的不同,是以,小子不知可否已经背离圣人原本的意思?”
![](https://img.haomeiwen.com/i2037391/048df5dfb2c858b1.jpg)
听卓越问,老子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向尹喜点点头。
“少君,昨夜我也细细研读了你带来的《道德经》,虽然在传世版本里文字上与圣人所著有所不同,但这些差异主要在于文字的改变上,而不是对圣人思想本身的改变。”尹喜轻言回答。
老子听完后,点了点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看似相近,实则不同。‘恶已’更直接地指出‘美’与‘恶’的相对性,而‘斯恶已’则强调了‘美’与‘恶’的对立关系。”
卓兮问到:“‘恶已’更注重结果,强调‘美’与‘恶’是相互依存的。而‘斯恶已’更注重对立关系,仿佛在说‘美’一旦被定义,‘恶’也就随之产生。小子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老子点了点头:“‘难易相成’与‘难易之相成’在语法上略有不同,但含义相近。‘难易相成’更简洁,而‘难易之相成’则更强调‘难’与‘易’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难易相成’更注重结果,而‘难易之相成’更注重过程。这种差异体现了两个版本在表达重点上的不同。”
“依圣人之意,‘高下相盈’与‘高下相倾’在表达上略有不同。‘高下相盈’更强调‘高’与‘下’的相互依存,而‘高下相倾’则更注重‘高’与‘下’的相互对立。不知学生理解对否?”尹喜对着老子拱手问。
老子看着尹喜,赞许的点了点头:“‘高下相盈’更注重依存关系,而‘高下相倾’更注重对立关系。这种差异反映了两个版本在理解上的细微差别。就如‘先后相随’与‘前后相随’在表达上略有不同。‘先后相随’更强调‘先’与‘后’的顺序,而‘前后相随’则更注重‘前’与‘后’的位置关系。‘先后相随’更注重顺序,而‘前后相随’更注重位置。这种差异体现了两个版本在表达重点上的不同。”
“受圣人教”,尹喜再次拱手。
卓兮再问:“小子有所解惑,虽然后世版本在文字上有所更易,但其精神内核与原版一脉相承。‘道’者,非言语所能尽述,需在实践中体悟。文字只是工具,关键在于理解其精神实质。”
“你的理解很好”,老子手抚几案,向前微探身体。
“汝可曾观察过日月星辰?”老子问道,“日月轮转,昼夜交替,此即‘道’之运行。‘有无相生’,光明与黑暗相互依存;‘难易相成’,日升月落,循环往复。‘高下相盈’,高山与低谷相互依存;‘先后相随’,四季更替,依次而行。这些都是‘道’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
“个人修养亦如是。‘有无相生’,心中有善有恶;‘难易相成’,修行有难有易;‘高下相盈’,心境有高有低;‘先后相随’,修行有先有后。”老子对着卓兮意味深长的说到。
尹喜也对卓兮一语双关道:“少君,‘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正是顺应‘道’之运行规律,保持内心平和,不为外物所扰。”
卓兮赶忙起身,深深躬下身子:“敬受圣人教诲,小子牢记,当一日三省,当在实践中体悟”
......
![](https://img.haomeiwen.com/i2037391/434ca3ea397bdd34.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