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五行,在中国是无人不知-金木水火土-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能倒背如流。不过提起五德理论,就知者寥寥了。而实际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五行只是社会下层人士谈论的东西,真正被王朝统治阶级视如珍宝的是五德理论,它在古代王朝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从有了五德理论,全国公务员制服的颜色都必须依照这个理论来确定,如汉初刘邦定汉为水德,大臣的朝服就都是黑色的;都城的名字都必须要符合五德理论,光武爷刘秀开创东汉,定都洛阳,应火德,为不使都城的“三水”阻碍国运,改名为雒阳;就连鲜卑拓跋氏这样的少数民族兄弟建立北魏政权时,都得发动全国大臣便翻史书,发挥想象力,组织全国大讨论,为自己的王朝寻“德”。五德理论曾经是如此的辉煌,为何现在却无人知晓了呢?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五德理论究竟遭遇了什么?
![](https://img.haomeiwen.com/i721278/ccc56e9bb1c28395.jpg)
五德始终说的由来
在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家依据《周易》的阴阳两仪学说,创建了五行理论,指出天地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个基本元素组成的,且五行相生相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循环。当时的阴阳家们为自己的这一重大发现兴奋不已,就开始将这一理论往宇宙万物上套。说金代表西方,尚白色;木代表东方,尚青色;水代表北方,尚黑色;火代表南方,尚红色;土代表中央,尚黄色等等。不过这一理论除了阴阳家们自娱自乐,对统治者没有任何用途,自然也不会被官方认可支持,想想现在根本无从查知五行理论创立者的姓名,也就不难想象这一理论当时的凄凉境地了。不过随着一位大阴阳家邹衍的出现,这一情况被彻底改变,邹大师一直致力于用五行学说去解释人间之事与宇宙之道的联系,他认为五行是上天赋予万物的基本属性,五德是上天赋予人间的基本品德,而每个朝代都会偏重一个品德,朝代变更德行也改变。至于偏重哪个品德,上天是会有预示的,如境内若出现黄龙这样的祥瑞,就预示着土德。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正史中都会记载有刘邦斩白蛇,某年某月某地出现龙凤祥瑞这样不靠谱的神话故事的原因。
被官方认可
五德始终说的出现,为统治者的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哲学指导,自己受命于天,来统治天下,根红苗壮啊!第一个发现其好处的是大名鼎鼎的吕不韦,他将这一理论进一步完善并写入《吕氏春秋》,与此同时也按照这一理论指导,为未来建立王朝做准备。依照这个理论推导,周朝应火德,水克火,秦当应水德。虽然他后来被始皇逼死,没能看到大秦帝国建立的那一天,不过始皇对这位老师的学问还是很佩服的,将他的这些安排继承了下来,定大秦为水德,也才有了我们电影中看到的穿着黑色军装威武雄壮的秦国雄师。秦,也成为了首个称德的朝代。
儒家接过大旗
到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时期,汉初崇尚的“黄老学说”①已不能为其开疆拓土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了。武帝找到了当时还没什么影响力的儒家,儒家也不负众望,完成了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大儒董仲舒在接受武帝召见时,董教授先讲了孔孟正统的儒学,接着“大一统”“天人感应”一通忽悠,竭力为天下一统背书。武帝哪还有不喜欢的道理,于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时将儒家的“三统说”②和五德始终说结合,确定了官方理论,也确定了汉应土德(汉初刘邦定汉应水德,之后关于德性的争论就一直没停过)。
五德始终说2.0 - 五德相生论
截止到西汉,官方一直秉承的是“五行相胜”说,即新朝将旧朝克死,建立新的政权,实在是太过血腥。汉朝皇族儒学大家刘歆总结前人经验,创造性的提出了“五德相生”说,新朝没有克死旧朝,而是旧朝是气数已尽,新朝应运而生。刘皇叔创出了理论后,一直向外推销,不过却收效甚微,直到遇到了另外一个儒学大家 - 王莽。自王莽篡汉后,五德相生就占据了主流地位。如东汉应火德,火生土,魏应土德。
渐渐衰落
其实大家也能看明白,这五德始终说无非就是统治者在很正经的胡说八道,难道就没有人站出来反驳五德理论吗?当然有明白人,不过都没有形成气候。汉之后是魏晋南北朝、隋、唐。乱世没法静心搞学术反思,而五德理论又能给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统治者在其薄弱的统治基础增添些厚度,高举五德的大旗还来不及,遑论反对。隋朝太短,唐人浪漫主义浓厚,就喜欢这样的准行为艺术。可是到了宋朝不一样了,宋人重理性,而且宋朝官僚集团空前庞大,一群闲人吃饱了没事干,不研究研究这五德都对不起老赵家给的工资。于是乎批判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有唐宋八大家之一 - 六一居士欧阳修。欧阳修认为只有占据中原地区,基本实现大一统的朝代才能叫正统,才能称德,各种割据地方,偏安一隅的小政权是算不得正统的,然后大笔一挥,把东晋南北朝,三国和五代都给撇了。这就从根本上宣告了五德学说的破产 - 因为循环断了。再到后来元朝,忽必烈大汗除了开国时定元朝应金德,后来因为汉化的太子真金死了,人家就没玩汉人这一套了,五德理论当然也得靠边站了。明太祖朱元璋虽然是个迷信的人,民间也一直流传明应火德,不过官方一直没有正式宣布过。到了清朝连具体的尚色都没有了(皇族专用的黄色不是尚色),整个了八旗把所有颜色都一锅烩了。慢慢的,辉煌了几千年的五德理论,也淹没在了历史的大潮中。
一直都比较喜欢读历史方面书籍,读史使人明智嘛。无意中读到了《马伯庸笑谈中国简史》,书里介绍五德理论,感觉很有意思。虽然今天我们已经很少再谈起五德了,不过想想我们的祖辈为了确定国家的德性,可以组织全国性的研讨,就像今天全国代表大会上第一个议题是确定国家是火德还是水德。虽然这样的情景在今天不可能再出现,不过了解五德理论,对“理解”中国历史依然是很有帮助的。
①:黄老学说,“黄”是黄帝,指遵从黄帝的方士,阴阳家一脉;“老”是老子,指楚地传统的原始哲学。在社会政治领域,其主要强调君主应“无为而治”。
②:三统说认为,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对应天地间十二种颜色。其中十一月,十二月和十三月(一年除去正月,从二月开始算,十三月即一月)最为重要。这三个月正当冬季,之万物蛰伏,即将复苏之际,象征着新王朝即将诞生,所以各代历法,会从这三个月挑选一天作为一年的开端,即“正月”。其中十一月尚赤色,十二月尚白色,十三月尚黑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