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写到了子夏的一番话,也说明古人对于孝敬父母、有责任心、有良好社交习惯的人是非常看重的,并且具有这些品质的人,即便没有学过儒家的学问,子夏也认为他们其实已经学到了。
紧接着孔子作了补充,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我查阅了对孔子这句话的解读,发现好多解读是存在问题的,比如这种:一个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也不会牢固。行事应当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要改正。
这样的解读有种前言不搭后语的感觉,也会给我们留下一种印象,认为《论语》里孔子说话是没有逻辑的,一句话前后却不关联。孔子作为大教育家,不应该是这种水平吧。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大致意思是这样的:
孔子说:“作为君子一定要自重,只有自己尊重自己才会有尊严,有尊严的人才会显露威严。虽然“孝敬父母、有责任心、有良好社交习惯”的人没学过这方面的学问,但我们也认可,认为他们已经学到了,是君子。
虽然做到了可以等同为学到了,但并不牢固,这样的君子容易因为不够自重而没有威严,对自己并不认可,不够看重自己,或许有人给他灌输相悖的学问,他们做法也就相悖了。
还有一种情况,以忠信为核心处事原则的人,往往过于自重,而变得自我了,极端的威严,他们不结交不如自己忠信的人做朋友,这种做法是超出正常范围了,是要改正的,虽然这种改变对于主忠信的人来说,难以接受的,但不要怕这种难度,改变到合理范围才是最好的。
孔子的这段话用来解答为什么一段时间以来国人对本国文化逐渐疏远的原因了,就是 不自重而失自尊,从而失去了好好做学问的能力,并且还刚愎自用。
不过庆幸的是文化的基石还在,随着中国社会的逐步复兴,文化也将继续发扬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