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萨曼塔•施维伯林的《吃鸟的女孩》

读萨曼塔•施维伯林的《吃鸟的女孩》

作者: 静水流深hh | 来源:发表于2018-06-03 21:24 被阅读0次
    读萨曼塔•施维伯林的《吃鸟的女孩》

          高考将近,会有一些学生问:“如果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荒诞文学,作品压根儿读不懂怎么办?”我能感觉到学生的焦虑。我会跟学生说:“首先,考查荒诞文学虽然不是不可能,但几率是很小的。其次,在解读荒诞文学的时候,对于有些作品,你或许不需要去追究结局到底是什么,你也常常不能用现实里的那一套代入去思考问题,不然你很容易走到死胡同里。我们更多的关注点应该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点——比如人物的生存状态和情绪、环境的特殊性以及作品中的其他细节特征——通过这些点去解读作品想要表达的东西。”刚刚读完阿根廷女作家萨曼塔•施维伯林的《吃鸟的女孩》,这本仅115页承载的14篇短篇小说就是带给我这样的感觉。

          作品篇幅短小,阅读时间上是毫无压力的,但是阅读心理与感受上却让我倍感压力。紧张、压抑、敏感、不适、焦虑、孤独、愤怒……作品没有把故事交代得清清楚楚,总是戛然而止的结局、作品所散发出来的气息让我慢慢体察人与这个世界的原始关系。小说篇独短却耐人寻味,有很多地方存疑留待讨论。

          《荒原上》:小说写于1922年,我们看到一对年轻的夫妻为“孕育”做着各种努力但一无所获,后来他们遇到了一对相同境遇并已成功“孕育”成为“新晋父母”的夫妻。然而,可怕的事情是,文中涉及的“他”让读者有理由相信那并不是真正的“孩子”,或者说不是真正的人,而是一只野兽。这对年轻夫妻知道真相之后显然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我们在后面读到,他们对这种做法本身认为是可笑的,他们只是因为身处这样的“荒原”不得不这样做。在这荒原上,无法孕育生命。这似乎展现了20世纪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文明所面临的蛮荒境遇。

          《我的兄弟瓦尔特》是一个孤独的故事。瓦尔特得了抑郁症,全家人似乎都对瓦尔特特别关心,甚至有一次因为瓦尔特拒绝上车,家人们取消了家庭聚会。瓦尔特脸色憔悴,且每况愈下。然而,可笑的是,自从瓦尔特得了忧郁症以来,家里的情况就变得越来越好。瓦尔特越消沉,他周围的人就越幸福。瓦尔特身边看起来从不缺人陪,但从来没有一个人真正走到他的内心。

          第一回读《杀死一条狗》的时候,我把焦点放在了情节上:“我”似乎是为了加入一个黑社会的组织(文中未点明),要经历一个“杀死一条狗”的考验,就在“我”以为完成了任务而等待加入组织的时候,对方把“我”丢在那个抓狗的广场中央,原因是“我”用棍子杀狗的时候犹豫了。我对故事充满了疑惑,于是回头去看了第二次,这一回我关注到了那群狗。作者并没有写很血腥的打狗场面,但我们很直觉地感受到了狗的灵性,而结尾正是在“我”杀死一条狗却并未被组织录用后被扔回了广场,“一群狗渐渐拱起身子,向我望来”中戛然而止,给人以无限的想象与思考的空间。作者在受访时曾说:“我其实很喜欢小动物,所以才会写这么个故事。祖母以前常跟我说,人总是在考虑自己害怕的事情,比如痛苦、受伤、死亡等等。人对阴暗面的好奇心在生活中无法实现,但在文学里可以把它们展示出来。”

          《蝴蝶》可能讲述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父母关注太过,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地下》是一位旷工老人讲述的故事:在内陆的一个矿村中,孩子们看到地面上的一处隆起,于是全村的孩子们开始齐心协力的挖坑,但突然有一天,孩子们连同那些坑都消失了,地面上重新起了土包。家长们开始渐渐疯狂,他们在那片旷野中没日没夜地挖掘,直至疲劳或疯狂最终令他们倒下为止。说实话,确实没读懂,是否想要表达人类对自然索取无度,自然对人类进行了惩罚?

          《最后一轮》也不太懂,在讲述被父母遗弃的小孩的故事?

          《以头撞地》是自闭症画家寻求友谊而不得的故事。这位自闭症画家撞过三个人的头,第一次是因为有人撕了他的画,第二次是有人欺负女孩子,第三次差点发生在女孩子的身上,但没有发生。第三次发生在一个无辜的韩国人身上。主人公渴望友谊,试着去和解,甚至愿意改动自己最好的作品,但另一方却了无音讯。于是他的渴望发展成了愤怒,最终把愤怒迁怒到长得差不多的人身上,造成了无辜的韩国人被打的结果。对文末那句话“这个世界严重缺乏爱,而且,不管怎么说,对敏感的人来说,如今真不是一个好时代”印象深刻。

          《吃鸟的女孩》总让我挥之不去的画面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捂着嘴巴,当她回过头来时,嘴上、鼻子上、下巴上和手上都沾满了鲜血。她害羞地笑着,嘴唇弯出一个大大的弧度。当她张开嘴巴时,我们看到的是她鲜红的牙齿。诡异的感觉就出来了。我想这应该是一个长期没有得到父母关注而缺乏爱与关心的小孩。爸爸从一开始的不能接受到最后只能妥协去宠物店给女孩买鸟吃。作者说过:“我在写《吃鸟的女孩》的时候,生理上也有点不能接受,小女孩生吃活鸟想着就挺恶心的,但是扪心自问,为什么就不能接受呢?我不是也经常吃鸟吗,鸡肉也是鸟肉啊,我跟这故事里的小孩有什么本质区别呢?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的共识造成大家对吃活鸟感到不舒服,但对大自然来说,这再寻常不过了。”

          《愤怒如瘟疫蔓延》:统计人口的调查员来到边境村庄,奇怪的是这里的人如静止一般,连日常生活的踪迹都无处可寻。他为他们带来糖果,但是令人惊恐的是,这里的人们似乎对他的到来不是持欢迎态度,因为最后的画面让我觉得这些村民会把糖果与他一并吃干抹净。

          《物品的尺寸》:以颜色的排列方式来整理物品,如此浪漫的的方式应该是小孩独有的眼光吧?因为同是孩子,才吸引到顾客。但我关注到的是一个缺乏爱的孩子。感觉文中想重点表达的是恩里克这个被过度约束与管教的小孩,正是过于严厉的教育使得他行为古怪。

          《掘洞人》:“井是您的。”掘洞人说,“您不能去挖。”读完脊背一阵发凉,像是掘洞人在说“墓是您的,您不能自己去挖”。

          《伊尔曼》没看明白。

          《圣诞老人上门来》:这里也有一个渴望爱的孩子。这一篇是从小孩的视角写了一个不幸福的家庭,父母双双出轨。

          《储存》:一个怀孕的女人因为提前到来的小孩而焦虑,寻求新疗法延迟生产,结果整家人都一起跟着实施疗法。结尾一句是,“我轻柔地把她吐了出来”。这时真的是只能自己接住掉下来的下巴:哇,这也可以!

          百科里的介绍:“萨曼塔•施维伯林善于将令人匪夷所思的幻想融入日常生活细节中,用开放式结尾让读者在惊愕中回味言外之意。”确实,作者本人就是一个极其敏感的人,或许有时候我不必懂故事讲的是什么,也能找到她要表达的那种感觉。例如父母与孩子的隔阂,亲人间的疏离,恐怖与愤怒的情绪……我们能感受到她的小说都呈现了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对抗、紧张状态。

          作者受访时说的两段话很好,记录在这里与大家一起思考:“人在和自然的关系中发现自然是不可抗拒,也无法逃避的。自然是远远强于人的东西,所以人会对自然产生无可奈何的恐惧感。”“我的小说虽然没有很多心理描写,但是一直在和读者玩心理游戏,你读到结尾时,往往会发现小说戛然而止,但真正的结尾其实就在你的期待之中。我的故事一半写在纸上,还有一半就写进了你的脑子里。”

          读得仓促,有许多未懂之处,等待与我一起探讨“写进了你的脑子里的另一半”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萨曼塔•施维伯林的《吃鸟的女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xjs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