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生活现象的思考,研究是经济学家感兴趣的范畴,也是我们需要感兴趣的方面。
又是一本冲着书名去看的书《自私的皮球》,内容涉及跟我们生活中的经济行为有关的100个经济问题。是作者辉格在2008年到2011年写的经济评论文章,“运用了一些经济学思想和方法,不是学术性的”。
作者列举的100个经济问题,好多都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只是我们平时不大留意,更不去思考“为什么”的经济现象。
“饭店为何要收开瓶费”,国家取缔饭店霸王条款“不许自带酒水”后,饭店为了弥补酒水巨大利益的损失,会采取收开瓶费,抬高菜价的方式,作为平衡。
“为什么低价软壳烟比硬壳烟便宜,而高档软壳烟却比硬壳烟贵呢”。作者的分析,让我恍然大悟,这烟壳的软硬竟然还深藏身份的高低。
至于“自私的皮球”是什么意思,我最好奇的问题。作者以经济学的角度,把人比做“自私的皮球”。为什么说是自私呢?作者借用张五常教授的命题“个人在约束条件下,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作者把这个命题,称为“自私的定律”。比如,张三平时吃一个苹果,当捡到钱包,或是苹果价钱便宜时,他会吃两个或三个。人会根据外界因素,尽可能的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是人的本能。
但站在经济学的角度,作者不想用生物学,来比喻人的自私,而是用“皮球”作为形象比喻“人就像打足了气的皮球,总是倾向于自我膨胀”。皮球的弹性用“拿捏”便可知道。这弹性的强弱,决定了人的经济行为。
或许有人会说,“我讨厌人自私,我就不自私”。作者说“一个完全不自私的人就是一个泄了气的皮球”,要么是“被戳破肚皮”泄气了,也就死亡了;要么是“佛教修炼,无欲无求”。
正是因为皮球有弹性,“使我们的行为具有了稳定性和可预见性,从而使经济分析成为可能”。我这样理解,人有消费的欲望,才会发生经济行为,才会被经济学家用来分析。
作者比喻有意思,但对我这种对经济学属于菜鸟的人来说,理解起来挺费劲的。不过,了解了一点新知识,还是有益的。
❤️ 谢谢您的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