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假修真

作者: 沐一布 | 来源:发表于2024-02-25 23:18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你有没有觉得,教育孩子,一开始会轰轰烈烈,可渐渐地会觉得没事可做了,你会把目光从孩子身上转移到了自己,如果你也有同感,那么恭喜你,你在变得越来越好,因为你开始关注到自己了。

    以自己的经历而言,自从有了妈妈这个身份,我是手足无措的,从备孕到怀孕,再到孩子降临,即使做好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准备,一个孩子的到来,仍然是让人手忙脚乱的。我属于内心敏感的人,所以会特别关注孩子的感受,即使是不懂孩子,我也会凭本能去猜测孩子的需求。

    大宝一出生我就坚持母乳喂养,在怀孕期间,我买了一本“育儿指南”,大概了解了母乳喂养的好处,可是最后选择母乳喂养,还是基于本能。我本能地爱孩子,无时无刻都在关注她,生活中的其它事都自动被屏蔽了。

    我敏感地捕捉她的喜怒哀乐,每天二十四小时像连体一样与孩子粘在一起。孩子六个月以前与妈妈是共生期,妈妈投入的关注是他的安全感的来源,我想我提供了孩子正常的共生期。一直到孩子出生的第十天,突然拉肚子,并且还有少许便血,诊断出急性肠炎,最后不得不住院治疗。

    在一个星期的住院期间,我太想孩子,在我强烈请求下,家人带我去医院看望了孩子。我们隔着玻璃,远远地看到孩子睡在一张小床上,头上扎了针,似乎睡着了。房间里还有很多小床,睡满了孩子,哭声此起彼伏,只看到医生正忙的团团转。

    看到孩子的状态不错,我不舍地离开了医院,回到家大哭一场。我在等待孩子出院期间,某天打开抽屉发现了一本书,是我怀孕期间准备的育儿手册,叫《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因为书名吸引了我,我就买下了,我并不知道这本书的意义,还有后来带给我翻天覆地的变化。

    孩子出院以后,我再次全身心地扑向孩子,读书的事情就暂且搁置了。而且我仅仅翻看了书的目录,并没有真正理解书中的含义,更何况那时候心心念念的都是医院里的孩子,并没有心思读书。我一直觉得,孩子处在共生期的阶段,突然离开妈妈的一个星期里,是否有母爱的匮乏,对她今后的发展是否有影响呢?我不得而知。

    在我休产假期间,我几乎寸步不离地守着孩子,享受着亲子间的快乐。即使是后来休完假,我一边上班一边照顾孩子,也从来没有感觉到带孩子的辛苦,直到二宝的到来。

    大宝一岁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怀孕了,因为我天然地喜欢孩子,即使生大宝的时候我经历了痛苦,我还是毅然决然地决定再要一个孩子。大宝一岁九个月的时后我生下了二宝。

    我想呆在两个孩子的身边,陪她们一起成长,就把工作辞了,从此成为全职妈妈。

    在全职带娃期间,我用碎片时间读完了那本书,也根据书的作者尹建莉老师推荐的数目开始买书,如饥似渴地恶补家庭教育知识。也许是我自己的敏感性,我感觉自己对教育吸收很快,我把知识运用到亲子关系上面,一边带娃,一边总结,内化了很多教育知识。

    因为对教育知识的热爱,我开始在网上学习更多的育儿技巧,也加入了“尹建莉父母学堂”,考了家庭教育指导师证书。

    我学习的教育知识越多,人就越敏感,我规范自己的言行,也同时规范宝爸的言行,我们的亲子日常变得很小心,生怕自己的言行影响到孩子。可是我发现,我们投入了多少精力在孩子身上,就会对孩子有相应的期待,也就是所谓的“投资越大,回报就越大”的心理,如果看不到孩子的改变,父母就会失望,甚至是怀疑“科学养育”的合理性。这也是很多家长的共性。

    宝爸的反应最明显,因为他是被我说服了才配合的,所以马上就想看到成效。可是不了解孩子成长规律的父母,怎么会了解孩子的成长变化,并且我们一开始可能就做错了,没有理解教育的核心。

    尹建莉老师提倡教育要“无为而为”,也就是她书中所说的:“不管”是最好的“管”。也就是心理学所说的“边界感”。可是作为父母,就是要走一遭才知道,教育不是做的越多越好,而是越少越好,最重要的是,你要从教育中看到它的核心价值——你是什么样的父母?你想做什么样的父母?这个“父母”才是孩子成人的关键。

    也就是说我们绕一圈回来,才发现教育的矛头居然指向了自己。可是我们明明是在教育孩子啊,在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啊,想让孩子变优秀的呀,怎么又反过来要求父母呢?是的,我一开始也很纳闷,可是深入学习之后,并开始反思自己是什么样的父母之后,我又发现了新的天地——认识自己。

    “我”是一切的根源,“我”也是一切的答案。

    我们教育孩子,是以观察者的身份去评价孩子的,我只看到孩子的行为就去做结论,认为孩子差,孩子不好,孩子不上进,然后得出一个结论:孩子不行。

    可是我们没有了解到人是有内驱力的,孩子的动力是来源于内在的,而孩子的“内驱力”,对于父母而言是盲区,所以才费劲了力气,孩子还是达不到我们的期待,反而把孩子推到了反方向。所以“我”是一切的根源,因为“我”的认知才把事情搞砸了。

    认识到“我”是一切的根源之后,我们开始把目光转向自身,想要了解自己的认知哪里出了问题,甚至想了解自己是怎样的人,或者想了解更多:我为什么会有这些认知?我的认知来自哪里?这时候一个新的词语出现了:原生家庭。

    想要了解原生家庭,才是认识自己的开始,“我”是一切的答案,这个答案就是:你是什么样的父母,你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在了解了“我”是什么样的人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是你会发现你走的每一步都很踏实,因为你终于看到了真实的自己,即使TA不完美,你也不再害怕,因为你已经发现了一直让你害怕的秘密——你对自己不切实际的期待。就是这些期待成为你和孩子的绊脚石,也许我们把自己的期待和孩子的期待分开来,才能轻松上阵,过好各自的人生。

    借假修真,我们以为自己在教育孩子,可渐渐地却是在教育自己,确切地说是重新认识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借假修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xqo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