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的头脑中存在着以偏概全的特定思维模式判断时,哲学家康德认为这是“图式”概念。
“图式”是可以用来帮助我们快速进行知觉,判断,使用外部刺激的一种心理结构,来自于长期经历经验,生长环境及大量的信息加工后形成的。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用心理学语言把“图式”定义成一种认知结构,他认为如果人要对外部刺激有反应,要先判断这是什么样的“图示”刺激?
我们大脑中存在着成千上万个“图式”,关于具体事物包括,天空是黑的,汽车有四个轮子,关于抽象概念有,幸福的婚姻是怎么样的?关于个人的“图式”有,我是不是有能力,我值得被爱么等等。
每个人的经验不同,每件事的体验不同,不同时间不同年龄的”图式“也不完全一样。
“图式”真相极有可能是不真实的,当你对自我的“图式”定义为“对自我怀疑”时,你不相信别人对你的认同,认为好评极大的可能是场面话,其实是把自己认知为能力不足之人,你需要逐步增加信心。
“图式”思维是没有对错的,只有适应及不适应的区分,当它不适合个体生存发展时确实可以改变或者顺应的。
当你把很难的选择或者决定图式从“必然要成功”重新定义为“尽人事听天命”也许就是在有意识调整自己状态,以开放的心态对客观世界疑惑合理地接受。
学习“图式”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并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别,面对危机大多数人看到的是风险,对“图式”有认知的你会从更高的维度认知的规律中看到机会。
小孩子经历少“图式”容易被改变,成年人的“图式”基本处于稳定,这让他们在生活中不容易有困惑,但这未必是好事,也许就此会停止了成长。
“图式”思维让个人受到的沟通中的启发就是,要认识到”图式“的存在,学会理解自己和他人,即便是成年人也可以更好地梳理清楚自己想改变和不想改变的图示。
不要老觉得理性就比感性高级,用哭来释放情绪是非常正常的表达,不可以再以自己的标准去强求他人,也不需要用以别人的标准去苛责自己。
学着认同”跟不同的人打交道,要用对方的语言“,了解对方的“图式”或者认知框架,知己知彼,有益无害,选择合适的信息载体,才会是更高效及成功交流的关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