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戚甲玲,是一名高中物理教师兼班主任,在某种意义上讲,我算是52个孩子的家长,50个高中生,我的学生,一个大学生,我的女儿,一个幼儿园小朋友,我的儿子。无论是工作所教的学生还是家庭养育的孩子,都需要在家庭教育方面多多学习和思考,所以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中都会遇到很多生命成长的问题,并且孩子们一天一天都在成长,问题也会一天一天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我们做家长的不断学习和思考。
我有三个问题想问大家,当然我也在思考:
我们爱自己的孩子吗?
我们会爱孩子吗?
你知道孩子成长中需要什么吗?
孩子成长的需要你给了吗?给的够吗?
家庭教育学者张文质在《奶蜜盐》一书中指出孩子的成长需要奶蜜盐。
奶是指给孩子充足的原动力。奶是孩子来到世间吃到的第一口奶水,是见到的第一张幸福的笑脸、是母亲的爱,母亲的温暖,母亲的抱持和对视,是积极的回应与及时满足,是无微不至的陪伴。
2岁前,应该以母爱为核心,让他永远都不会缺乏安全感。
蜜是指童年幸福,才经得起社会摔打。蜜是孩子成长中父母的鼓励和肯定,是父母的接纳和认可,是孩子快乐成长的情感支持和精神支撑,父母的鼓励会打造孩子阳光积极的内心世界。
2-6岁,以鼓励和赞赏为主,让孩子永远珍视自己,肯定自我的价值,奠定他一生的自信。
盐是指性格塑造决定孩子未来的格局。盐是孩子生命成长中需要的智识和品格担当,是面对难题时克服一切困难去解决的勇气、锐气和智慧。盐是放手,是外推,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和自主的权利,让他去做,去生活,去感受,去体验,去锻炼。“野蛮其身体,文明其精神”。
6岁以后,通过约束、引导,塑造孩子发展所必须的品格和智识,包括生命安全、身体教育、责任担当、社交训练、习惯养成、惩罚教育、规则意识等。
家长朋友,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会长成这个样子?会有这样的脾气、性格、习惯和品行?孩子的长成肯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过程,是他所有走过的路,经历的事,所处的环境,所受教育的总和。一个生命呱呱落地,先是来到家庭,家庭是他生长的开始,他所有的生命之初的活动都从这里展开,所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点也不假。既然是老师,就需要有教师资格证,需要专业的培训和学习,学业合格才可以持证上岗。但我们做父母的有没有为孩子的到来做好教养的准备呢?有没有特意地思考和学习?说实话,我当时没有,那时的我没有家庭教育概念,更不会为做父母担忧,认为做父母不需要学习。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朱永新在谈家庭教育的核心时提出家庭教育的三个关键词:陪伴、阅读和习惯。今天我也从我的三个方面讲起。
(一)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一个生命的成长,不单单需要吃喝用基本的物质需求,更需要来自父母和家庭的满足感,安全感,舒适感,自信、坚定和开阔,而后者无疑需要父母也只能是父母陪伴去完成。
父母的陪伴不是简单的在孩子身边,在孩子眼前,陪伴需要沉浸式投入,和孩子积极互动,对孩子的需求及时回应。不是人在场而
心缺席的那一种,有些父母,眼光停留在手机屏幕的时间会远远超出在孩子身上的时间。父母要真正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跟他有情感、言语、表情的交流,有身体的互动,拥抱,拉手,蹭脸,击掌,拉勾,真实的连接。不能想爱孩子的时候就爱他一下,不想爱他的时候就回避不见,或者以工作忙为由放弃陪伴教育孩子的责任。
在养育儿子时我有了一些家庭教育意识,在“教育权利一定要掌握在父母手中”的理念下,我和先生都是高中老师,平时很忙,但依然坚持对孩子的生活教育亲力亲为,自己带孩子,参与他生活的各个细节,和他一起游戏,玩耍,陪他睡前读书,教他一笔一划写字,接送他上下学。
我家住二十八楼,儿子在去幼儿园上学的一天早晨突然提议想走楼梯,大家能想象二十八楼走下来,一层楼一个拐角18登,共504登,我们母子需要十几分钟。说实话,听说要走楼梯,我有一百个不情愿,入住以来我也仅仅走过一次,是迫于赶点上班,又高又累时间又长。可转念一想:有什么不可以的?时间允许,上学还来得及,孩子愿意,再说我有的体验和感受他又没有。我积极回应:“可以呀!走楼梯!”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早晨他特别开心。
第一个窗口,“呀,妈妈,好高呀!”第二个窗口,他透过玻璃向下看:“嗯,漂亮的操场快造完了!”下一层他看到邻居为了凉东西而拉扯的绳子 ,好奇地问:“妈妈,拉上的绳子干什么?感觉有点危险。”他看到有的楼层存放着小孩子的自行车,车上盖着带有粉粉小鹿图样的雨衣 ,自言自语地说:“这是谁的自行车?还穿着雨衣,奥,是小女孩的!”“妈妈,我在前面走,给你开路!”走了一会,又觉得不行:“妈妈,还是你在前面吧,我有点害怕!”“奥,好累呀!妈妈,我们坐电梯吧!”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向下走,小家伙终于知道什么是累的滋味。但他想了一会,像做一个重大决定:“嘿,我是不会不放弃的!”低头又继续小心翼翼地迈楼梯,我忍俊不禁,偷偷笑着。“呀,18,弟弟的号码!”舅舅家表弟在幼儿园编号是18 ,他又从另一个角度发现了新大陆。“妈妈,我的号码是14,等会儿也会到的。”他萌生了楼层越低数越小的意识。“妈妈,这楼梯好干净,我以后不在楼梯尿尿啦!”““这儿有烟头,是有叔叔在这偷偷吸烟吗?”他爸爸有时会在楼梯处吸烟,他充当警察,逮住过多次。当到10楼的时候,他忘记劳累,“10…9…8…7…6”兴奋地倒数着,脚下像生了风。“妈妈,我们到啦!好矮!我看见草坪啦!”
日常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一件小事,对一个四岁的孩子,竟成了一次神奇的旅行,有观察,有思考,有感受,有表达,有推理,有想象,有数学,一路惊讶与惊喜。我不仅会想:生命在场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父母要学会放手,让他去做,去尝试,去感受,去思考,去表达,孩子在做中才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才会表达,在说与做中才会有成就感,才会有兴趣,而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开始。所以父母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勇敢地去做他想做的事情,允许他去尝试,不要怕出错,试错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儿童的成长比我们想象得要慢很多,它是一个不断尝试和纠正的过程。父母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陪他左右,伴其前后,观察和挖掘孩子的优势和长处,用尽心思培养他做事的兴趣,才会有做事过程中的能力和素质的养成,才会有后来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甚至终身的学习,进而才会有长大后的勤奋、努力、思考和创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