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是东野圭吾的一本长篇小说,这本书并不是一部推理小说,也没有悬念,甚至可以说是波澜不惊的。
讲述了一对在父母离世后相依为命的兄弟。哥哥因为长期从事体力劳动腰部受伤而失业,为了给弟弟筹集学费,铤而走险,入室盗窃,被发现后,误将主人杀害。弟弟也因为哥哥的犯罪,不得不背负杀人犯弟弟的债务,坠入社会的歧视。一封封高墙之内的信,表达了哥哥对弟弟的牵挂,但也给弟弟带来了噩运。这些信就像一道道枷锁,禁锢着弟弟,不堪忍受歧视的弟弟终于选择了和哥哥断绝关系。幸好后来弟弟遇到了妻子,养育了一个女儿,可是女儿也没能逃脱被歧视的命运……
对于加害者家属来说被歧视是在所难免的,这个世界歧视无处不在。试想一下如果我身边有这样一个人,我的心里肯定也会有些隔阂,虽然他并没有过错,亲人犯的错也是无意的,但是心里这道障碍怎么也无法摆脱,我肯定不会赶走他排挤他,但是也不会和他走得很近。
而对于被害者家属来说无论是犯罪的人还是犯罪者家属,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样的。看到犯罪者家属也会想到犯罪者,想到离世的亲人,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痛苦的。
前段时间单位搬家,我们办公室有很多几年前的材料要搬去库房,好多箱子,装得满满的,很重。那天我和同事一起和搬家公司过去的。看到他们把一箱箱文件一趟趟地搬到没有电梯,光线又很暗的地下室里,就觉得很辛苦,那时对于书中的描写一下子就有了画面。对于他们来说或许已经习惯了这种劳动,工作嘛,无关乎喜不喜欢,都是为了生活罢了。
其实看东野圭吾的书更喜欢看的是推理之外的东西——情感。这本书就是写哥哥和弟弟之间的亲情吧。高墙之内的哥哥放心不下弟弟,而弟弟最终也和哥哥和解,这大概就是因为血亲吧。
书中有两段话比较喜欢
“没有歧视和偏见的世界,那只是想象中的产物。人类就是需要跟那样的东西相伴的生物。”
虽然我们总是说要人人平等,可是却无法平等一样。人的思想很神奇,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才造就了这个丰富的世界,每个人看待歧视和偏见才会不同。
“即使是善良的人,也不能随时对谁都显示出善良来。得到那个,就得不到这个,全是这样的事。要选择什么,就要舍弃些什么,如此反复,这就是人生。”
善良要适度,不要为了让别人满意而一再的忍让,那不是善良是委屈。舍得要分开来看,有“舍”才有“得”,最简单的就是收拾东西时的断舍离,总觉得这个东西还好不想扔。最后其实没什么用,而且还占地方,新的东西又放不下,“舍”或许很残忍,但是“得”更让我满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