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除了期盼假期的放肆贪玩,
剩下就是期盼过年。
过年有新衣服穿,过年有压岁钱收,
过年有吃糖、有饮料喝、有零食吃,
即使超标大人们也不会过分的责骂。
过年,是一年之中最幸福的时光。
除了不能贪睡,
老人们在每天清晨呼唤着起床。
过年有熬年的习俗。
小小年纪想着熬年,
可是每每春晚结束后,
或还没结束,就自然睡熟,
第二天稍有抱憾的说没有战胜瞌睡。
随之又被新春的喜庆冲走,抛却脑后。
工作之前,所有的假期都在老家度过。
除夕前,陪着爷爷奶奶
备办食材、大扫除、贴对联,
按部就班的等待年夜到来,
一大家人围坐看春晚、吃饺子、放烟花。
工作之后,
只有等到除夕当天才能回去。
路远的日夜兼程、路近的心急如焚,
盼望着只是回到家
看到老人们的乐呵呵的笑容,
放下一切心灵包袱,
小心翼翼的体验回家的温暖。
这种温暖的感觉
随着假期的结束会很快结束,
你要重新将自己逐层包裹起来,
应对社会的复杂,
扮演工作和生活的角色。
过年,
是中国人仪式感最隆重的节日,
但是这种逐渐趋于淡化的仪式感,
反映出人们观念和心情的变化。
1
过年,人喜欢怀旧。
就像春节晚会,
老人们总是念叨“晚会一年不如一年”,
只是源于印象的停留,喜欢怀旧。
总有一些错觉,旧的东西比新的好,
旧的歌曲、旧的电影、旧的书籍。
那是因为之前的你是一张白纸,
首先接触的东西是涂鸦,
涂上后不再是空白,
要绘画就要将之前的全部抹掉,
重新填充。
但潜意识里不会认可。
结果,白纸上存留的永远是最初的涂鸦,
对新的事物会自然地抵抗和拒绝。
过年念旧,成为一种习惯。
2
过年,人有些焦虑。
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时间也越来越快。
抠抠手机,打打酱油,一晃就一天过了,
一晃一月也过了,再一晃已经过年。
细细一想,该考的证书没考,
该晋升的职称没晋升,
该涨的工资也没涨,
该攒的积蓄却成流水。
当成长进步赶不上时代的发展,
赶不上同窗,赶不上亲朋好友,
焦虑自然而生。
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焦虑,在过年最为突出。
抢票、逼婚、攀比,还有锐减的RMB。
过年聚会聚餐间吃吃喝喝,
聊天说地,那谁谁谁,怎么怎么怎么,
那谁谁谁,如何如何如何,
无形之间的利剑
一把又一把的刺穿你的小心脏。
三观不正,如此过年,怎能不焦虑。
除了对比,
还有年龄的增长。
这是看不见的忧愁,
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焦虑,
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到中年,
看着腆起的的大肚腩,着实焦虑。
过年焦虑,成为一种趋势。
3
过年,实质在陪伴。
最真情的表白是陪伴,
最温馨的亲情也是陪伴,
陪老人、陪孩子、陪老婆。
过年是团圆的节日,
团圆的意义是就是陪伴,拉拉家常,
吃什么不重要,喝什么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一起吃喝。
看着长辈们忙前忙后,
孩子们欢欣雀跃,来串门的村邻寒暄,
阳光温煦,无云无风,
请小心翼翼的感受弥足珍贵的新春气息。
看着时间流逝,
父母、爷爷奶奶逐渐变老,
孩子一天天长大,牵着妻子的手,
在过年这个仪式感最强的节日,
请小心翼翼的体会这一种幸福。
过年陪伴,成为一种奢侈。
4
过年,最怕是离别。
在外打拼的人们,
过年7天,2天在路上,
在家仅有的几天,
每一天每一刻都想停留下来,刻在心里。
今天是大年初四,
即将的返程开始占满道路、火车和飞机。
去年春节,一张母亲离别的图片刷了屏。
和回家过年的心里截然相反,
一种忐忑的堵得慌开始占满。
过年最怕的是离别,离开家,
一离就是一年或者更长,遥遥无期。
正月出门,有放炮的习俗。
每次离开时都会想起朱自清的《背影》,
描述与父亲的离别,
近在眼前,却感觉如此遥远。
而我每次从家出发都会看到爷爷的背影,
一点点佝偻,弯着腰去点燃离家的爆竹,
扇扇手,道一句“路上慢点”。
如此场景已经深深的印刻。
过年离别,成为一种烙印。
过年,
我们越过越老。
过年,
时间越来越快,越来越短。
即使用尽全身力气,也追赶不上。
过年,
陪着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慢慢变老。
(图片来源网络,喜欢就请关注和留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