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遍,读到第三章节,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真相。
前三遍,从懵懂到懵懵懂懂到晕晕乎乎,每一遍都有新的发现,每一遍扩展些边界加深理解,都在求知和确认的路上,听话照做,颠覆认知。常有恍然大悟醍醐灌顶大有“怎么现在才读到”“要是早一点读到就好了”之感。
这一遍就有点上杆子找抽了,竟然带有些思辨,有点挑刺儿找茬的心态,“说的这么好你也没做到”“这么好的道理,为什么世界一塌糊涂”,到底是哪里出了错。
这就是成长的一般路径吧。从乖乖听话照做,到稀里糊涂也要叛逆,下一步才是重建框架。
又想起车的问题:历经波折获得的成长厉害,还是一帆风顺获得的成长厉害。
从意愿上来说,人人都向往一帆风顺。但从人性上来说,一帆风顺的人生没太多人受得住,所谓不作死就不会死,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下久了,人是会想方设法给自己整点幺蛾子的,“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虽然结果很可能是,“我看过了,不过如此。”但在看过之前,很少有人能赖得住寂寞,愿意一帆风顺的。
所以从人性本贱来说,绝大多数的人生,就是要历经波折,这里包括天注定和自己作。所谓“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那么,老子老人家所梦想的这一切,就是个伪命题,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愿望很美好,现实很骨感,真相更狗血。
且不说为无为是不是能做到,就算做到了,“民生生,动皆之于死地,亦十有三”的这一部分就是要把自己作死,又能怎么办。
不经历风雨,无法见彩虹。人性是,不去踩踩坑碰碰壁,就是不愿意好好活着。人就是这么可悲又可叹,可笑又可爱。
当然,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理论是没问题的,如果真的能做到,让大多数人活着瑰丽的梦境里一辈子,过美好童话的一生当然很好。
但乱纪元不适用,恒纪元有可能,乱纪元只有狗血真相,拆穿一切只留残酷现实的世界,不是无知无欲,是知不知都必须内心强大的苟着,护得住心智稳得住情绪,过好每一天。
怎么过,自己做自己的神: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比如,每天跑跑步,写写字,读读道德经。
道德经-3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注解】
不推崇贤能的人,以使人民不争夺名利;不珍惜稀有的珍宝,以使人民不沦为盗贼;不显耀能够诱发贪欲的东西,以使人民的心思不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国家的原则是,使得人民能够吃饱肚子,使得人民的意志变弱,使得人民的筋骨变得更强健。常常让人民安于思想简单和没有欲望的状态,并且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这样做的话,只要遵循无为的原则,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地方。
不去推崇品德高尚的人才,这样可以使民众不去争名夺利;不要把稀有的珍宝看得异常珍贵,这样可以使民众不因为想要占有而沦为盗贼;不要将能够诱发贪欲的事物展示出来给民众看,这样可以使民众的心思不被扰乱。
由此可见,圣人治理国家的最佳原则为:使民众心灵纯洁,帮助民众填饱肚子,弱化民众的不良欲望,强健民众的筋骨。总之,要让民众处于淡化思维和欲望的状态,让有才智的人也不敢肆意制造事端。遵循“无为”的原则,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地方。
网友评论